莫文祥

莫文祥

莫文祥(1923.10~2013.03),男,原名莫廣有,山東省夏津縣香趙莊鄉莫莊村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原航空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原第三機械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第十三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一屆、第七屆、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七屆、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財經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總工會第七屆執行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莫文祥
  • 別名:原名莫廣有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山東省夏津縣
  • 出生日期:1923年10月
  • 逝世日期:2013年3月12日
  • 職業:原航空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
  • 畢業院校:八路軍一二九師津浦支隊教導隊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新中國航空工業建設的開拓者之一
個人履歷,人物生平,社會評價 ,個人榮譽,成就與貢獻,

個人履歷

1923年10月,莫文祥出生於山東省夏津縣。
1938年參加革命,同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八路軍一二九師津浦支隊通訊員,河北抗戰學院十五隊指導員,八路軍一二〇師政治部宣傳幹事秘書,政治部巡視團副團長,晉綏軍區連長,東北民主聯軍總政治部幹事,四野軍工部第三兵工廠政委,瀋陽五三工廠監委(政委)、副廠長。
1952年起,任瀋陽航空發動機修理廠黨委書記、廠長,瀋陽航空發動機廠廠長,瀋陽市委委員。
1961年後,任瀋陽飛機廠廠長,瀋陽市委第二工業部部長、市委委員、市委書記處書記。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
1972年起,任瀋陽市革委會常委、工交組副組長,市革委會副主任兼國防工辦主任、黨的核心組組長。
1978年起,任第三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部長、黨組書記,航空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
1999年離休。
莫文祥同志是中共第十二大、十三大代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一屆、七屆、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七屆、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人大財經委員會委員;全國總工會第七屆執行委員。

人物生平

2013年3月22日,社會各界人士來到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懷著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原航空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莫文祥同志。莫文祥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3年3月12日1時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莫文祥同志遺體送別儀式莫文祥同志遺體送別儀式
莫文祥同志病重期間和逝世後,中央有關領導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問和哀悼。
抗日戰爭爆發後,八路軍一二九師津浦支隊東渡運河,到夏津開闢抗日根據地。1938年2月,在抗戰形勢十分惡劣的情況下,未滿15歲的莫文祥毅然參加革命,在八路軍一二九師津浦支隊任通訊員、教導隊學員。同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0月,任河北抗戰學院十五大隊一分隊政治指導員。1939年1月,任八路軍一二○師政治部宣傳幹事,後曾任晉綏軍區政治部秘書、巡視團副團長等職,隨部隊轉戰晉冀魯豫邊區,出生入死,經受了戰火的鍛鍊與考驗。
1945年10月,隨部隊進入東北地區,任東北民主聯軍總政治部幹事。1946年3月起,先後任第四野戰軍軍工部第三兵工廠政治委員,東北軍區軍工部五三兵工廠監委、副廠長。在艱苦的條件下,傾注心血發展軍工生產,及時保障了軍需,為東北人民的解放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仍從事軍工生產管理,歷任瀋陽五三工廠黨委書記,一一一廠廠長,四一○廠(即新光、黎明、松陵機械廠)廠長、黨委書記,致力于軍工企業的生產與管理,努力使軍工生產適應解放軍裝備正規化的需要,出色地完成了上級下達的生產任務。1961年結業於北京航空學院幹部特別班。後任松陵機械廠廠長。1963年6月,任中共瀋陽市委常委、第二工業部部長。1964年9月,任中共瀋陽市委書記。1968年11月,受林彪、“四人幫”反革命集團迫害入獄。1972年5月,任瀋陽市革委會常委、革委會副主任兼國防工辦主任、黨的核心領導小組組長。1978年3月,任國家第三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1981年9月,任第三機械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1982年4月,任航天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長期領導機械工業和國防工業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戰爭年代,莫文祥同志不怕犧牲、不畏艱難,以極大的工作熱情投身軍工工作,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貢獻。
新中國成立之初,他在五三工廠工作期間,團結帶領全廠職工,為了新中國的建設忘我拼搏,該廠被中央和全國總工會譽為“全國第一個依靠工人階級辦好國有企業的先進企業”。
在瀋陽航空發動機修理廠工作期間,他領導工廠完成了修理廠的改建工程,完成了新中國第一批航空噴氣式發動機的修理任務,為抗美援朝和新中國的航空工業作出了貢獻。
在兼任瀋陽航空發動機修理廠和瀋陽航空發動機廠廠長期間,他積極執行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根據航空工業局制訂的“老廠創建新廠”和“一長雙跨”的原則,統籌安排,帶領廣大幹部職工,發揚頑強拼搏精神,邊建廠邊做生產準備,並抓緊開展零部件試製試驗工作,使中國第一個噴氣式發動機製造廠的建成和新發動機的試製成功,比國家原定計畫提前了一年多。1956年9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給瀋陽航空發動機廠全體職工發了賀電。
1961年2月任瀋陽飛機廠廠長,他堅決貫徹中央的方針政策,和班子成員一起,採取有力措施,狠抓產品質量整頓、隊伍整頓、紀律整頓,扭轉了企業管理的混亂局面,實現了優質產品成批出廠裝備部隊。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衝擊,被關押三年多。但他堅持原則,堅定信念,英勇頑強,保持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崇高氣節。1978年,獲得徹底平反。
在任第三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期間,他受部委託,率工作組進駐西安航空發動機廠,領導試製引進的渦扇9發動機,組織全國有關廠、所和院校的航空技術力量支援西安航空發動機廠進行聯合攻關,使我國製造的第一台渦扇9發動機實現一次試車成功。為我國航空發動機的跨越式發展作出貢獻。
在任第三機械工業部部長、航空工業部部長期間,他按照“科研先行、質量第一”和“按經濟規律辦事”的方針,以實現航空產品的“更新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為工作重點,開展了以加快產品更新、提高產品質量和提高經濟效益為目標的全面整頓;建立了以承包為主要內容的經濟責任制,使企業由單純生產型向科研、生產、經營型轉變,全行業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上繳利潤總額“七五”期間是“六五”期間的4倍,科研生產出現新局面,為部隊裝備的更新換代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在中央改革開放方針的指引下,他思想解放,積極開拓,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集思廣益,與班子成員一起適時地研究制定了開展對外開放工作的政策,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推動中國航空工業走上國際合作的道路。在他的領導下,完成了殲7M飛機改裝、中美合作裝配MD82飛機、中國和巴基斯坦合作研製K8噴氣教練機立項、殲10飛機以及“太行”發動機的研製立項等,為航空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他高度重視和支持航空工業系統沿海特區企業的建立和發展,召開黨組會議專題研究沿海特區企業的發展問題。兩次在中航技沿海特區企業工作會議上作指示,大力促進沿海特區企業和駐外機構的充實和加強,以此帶動航空工業系統內的企業的改革開放。為我國航空工業企業逐漸從封閉型轉變為開放型並走向世界,傾注了精力和心血。
他堅決貫徹中央提出“軍民結合,平戰結合,軍品優先,以民養軍”的方針,在確保軍品科研生產任務的同時,調整了產品結構,按照市場需求,領導開發了一系列的民品,其產值占總產值的比重逐年提高,使軍工技術優勢在振興國民經濟和科技進步中起到了作用,也為航空工業的後續發展積蓄了力量。在他的積極推動下,民用飛機也迎來了新機遇。運7飛機首次投入中國民航國內航線運營。運7、運8和運12飛機的研製生產進入新階段。
他高度關注和支持航空工業三線企業的搬遷調整工作,經常不辭辛勞地奔波在各地,深入調研,並積極與國務院和地方有關部門領導溝通、協商,為三線企業搬遷及日後的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深得廣大三線企業職工的愛戴。
他十分重視人才培養選拔工作,輸送了一批年輕有為、德才兼備的幹部到各級領導崗位,為國家幹部人才隊伍建設作出貢獻。
在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期間,他忠實履行職責,積極參加法律草案的審議,每年都多次帶隊進行執法檢查;深入企業調研,對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以及國有企業的改革和脫困獻計獻策,為國家的法制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作出了積極貢獻。

社會評價

莫文祥同志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始終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莫文祥同志認真學習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動上始終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有堅強的黨性原則。 他實事求是,自覺遵守黨的紀律,顧全大局,從不計較個人的得失,始終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作風民主,團結同志,注重調查研究;工作中講究方法,善於管理,注重政策與實際相結合地推動工作。他熱愛學習,尊重知識和人才,經常深入一線和幹部、技術人員、工人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經常探望慰問老幹部、老專家、勞動模範,為大家起到了模範作用。他寬厚待人,作風正派,艱苦樸素,關心民眾,平易近人,克己奉公,嚴格要求子女及身邊的工作人員,始終保持著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體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革命本色。
莫文祥同志莫文祥同志
莫文祥同志的一生,是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的一生,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是為中國航空工業建設和發展無私奉獻的一生。
莫文祥同志是黨的優秀幹部,是新中國航空工業建設的開拓者之一。

個人榮譽

1996年航空工業創建40周年時,莫文祥同志獲特別榮譽獎。

成就與貢獻

莫文祥,從1952年調入航空工業到1999年離休,將近半個世紀和航空事業相伴;從瀋陽航空發動機修理廠,歷經了瀋陽航空發動機廠、瀋陽飛機廠,三機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到1981年9月就任航空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他參與了航空工業建設發展的歷史,並且一度作為航空工業的掌舵人把握著航空工業這艘戰艦的行駛方向,見證著航空工業從單一軍品型向軍民結合型轉變,從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
莫文祥在解放戰爭時期即開始從事軍工工作。他在瀋陽航空發動機修理廠期間,組織完成了大批噴氣式發動機修理任務,修理技術大為提高,特別是提高了噴氣發動機火焰筒的修理水平,使126台有火焰筒故障的發動機得以修復出廠。在兩年多的時間裡,他培養出一支專業齊全的職工隊伍,較好地掌握了製造技術,為從修理過渡到製造打下了基礎。
1954年6月1日,瀋陽航空發動機廠破土動工。根據航空工業局制訂的“老廠創建新廠”和“一長雙跨”的原則,莫文祥統籌兼顧新、老兩廠的全面工作,使新廠建設和新發動機試製能夠充分利用老廠的條件,實行合理的平行交叉作業。1956年11月,瀋陽航空發動機廠建設工程通過國家驗收,質量總評為優。工廠建設從開工到投產只用了一年半時間,比原計畫提前1年零3個月,實現了中國第一個噴氣發動機廠建設和試製新發動機的高速度。
1960年11月,中央派莫文祥到瀋陽飛機廠工作,並於1961年2月任廠長。其間,沈飛廠重點進行了產品質量整頓。全廠進一步健全了組織機構、各類人員的崗位責任制和技術、生產計畫、質量、勞資及財務管理、技術教育、衛生等132項規章制度,使廣大幹部職工專心工作、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責任感和業務素質,從而為扭轉企業管理的混亂局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他要求建立厂部領導每周一次廠務會、生產會議制度,加強生產作業計畫檢查等,這些措施為工廠完成調整時期的生產任務和殲6飛機優質過關創造了有利條件。1961年3月,全廠的工時利用率已由1月、2月的7%、11%上升到29%,並逐月增加,到8月已增加到62%。
為確保產品質量,莫文祥組織加強進廠材料復檢、工序檢驗和製成品檢驗工作。僅1961年化驗入廠原材料22858項,並在全廠範圍內開展整頓材料、成品管理工作,清理了所有庫房。對“大躍進”時期造成的混雜材料,重新鑑別分類,然後檢查驗收,並頒發倉庫管理、材料收發制度。隨著企業整頓的開展,工廠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廢品率逐步下降。到1961年10月,優良品率由8月的66.5%上升到80%,廢品率由8月的0.585%下降到0.215%。
組織做好殲6試製前工藝準備是莫文祥在瀋陽飛機廠工作期間一項重要工作。1961年1月27日,中央軍委國防工業委員會黨組下達試製決定。接到任務後,莫文祥立即組織開展該機型的試製工作。一是制定飛機試製工藝總方案。該工藝總方案包括435項指令性工藝檔案,為殲6飛機試製生產準備工作的指導檔案。二是組織做好全機模線樣板製造。1961年3月開始繪製模線,6月開始製造模線樣板。全廠數百名工藝人員及工裝設計人員奮發圖強,夜以繼日,自行編寫了23897份工藝規程,自行設計了129140頁工藝裝備圖紙,為飛機試製提供了具體技術資料。
20世紀60年代初,缺糧少菜,很多職工營養不良,體質下降,疾病高發。根據中央和省市的指示精神,莫文祥在工廠開展“人人動手,戶戶種菜”的民眾運動,並抽調職工和技職人員在開原縣創辦了3000多畝地的農場,擴大農副食品生產基地。同時還在廠房、住處房前屋後墾荒種植蔬菜和穀物。1961年共種蔬菜3500餘畝,收穫蔬菜900萬斤,糧食54萬斤,解決了部分糧菜不足的問題,職工營養初步得到改善,穩定了職工隊伍。
莫文祥(右)向鄧小平匯報工作莫文祥(右)向鄧小平匯報工作
1978年4月,莫文祥調任第三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受部黨組委託,莫文祥率工作組進駐西安航空發動機廠,指導幫助工廠引進英國 “斯貝”發動機技術,試製渦扇9發動機。他到廠後與陝西省政府共同組織有關廠、所、院、校在技術資料翻譯校核、工藝裝備製造等方面給予支援協作。工廠的渦扇9試製工作從1976年展開,1979年製造完成4台發動機,並完成150小時持久試車考核。1980年又在英國完成高空模擬試車等試驗工作,渦扇9發動機製造成功。
莫文祥還對中航技公司的成立,開展對外交流對外出口,開創“三來加工”業務,給予關注和支持。他親自帶隊考察建立深圳工貿中心,該中心成為第一個進入深圳的軍工企業。在三線企業搬遷過程中,莫文祥親自到現場,聽取民眾呼聲,和省、市領導談,解決了幾個廠所幾十萬人的後顧之憂。
1981年9月,莫文祥就任航空工業部部長,按照“科研先行、質量第一”和“按經濟規律辦事”的方針,狠抓航空產品的“更新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1983年,在他主持下,航空工業按輕重緩急安排了“三個一代”的機型順序,即由橫排隊改變為三個梯次:“第一梯次即更新一代,主要是殲7、殲8和殲8Ⅰ、運7、運8和強5Ⅰ等;第二梯次即研製一代,主要為殲8Ⅱ等機型;第三梯次即預研一代,主要為90年代至2000年為空軍提供的新型號而進行的預先研究和型號研製。截至1988年年底,航空工業實現了“更新一代”的目標,“研製一代”和“預研一代”的工作也取得重要進展。
莫文祥在狠抓軍機研製的同時,也積極推動民用飛機的發展。在他的主持下,航空工業於1985年11~12月在北京舉行運7-100、運12、運8飛機和直9直升機匯報表演;12月1日,國務院副總理李鵬、姚依林等參觀並乘坐了運7-100飛機,並由李鵬主持,在現場召開了國務院辦公會議,支持國產民用飛機的發展。1986年4月,航空工業部在北京舉辦了首屆國產民用飛機匯報展覽會,取得了中央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與支持。運7、運8和運12飛機的研製生產進入新階段。運7飛機於1986年4月首次投入中國民航國內航線運營。
上世紀80年代中期,航空工業開始由單一軍品型向軍民結合型轉變。針對當時形勢的發展和國家重點工作轉移,國家出台了“軍民結合,平戰結合,軍品優先,以民養軍”的方針,莫文祥組織貫徹、大力發展民品生產。1985年8月,面對軍品任務陡然下降的形勢,他召開航空工業緊急會議,動員全行業“認清形勢,服從大局,丟掉幻想,下定決心,保軍轉民,大轉、快轉、全面轉”,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航空工業在確保軍品科研生產任務的同時,調整了產品結構,按照市場需求,開發了工業燃氣機、輕紡、食品、車輛、製冷等設備與產品,民品產值占總產值的比重逐年提高,1985年為42. 3%,1988年為73 . 8%。
1982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國營工業企業進行全面整頓的決定》下達後,莫文祥按照中央精神,在航空工業開展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標,以加快產品更新、提高產品質量為重點的全面整頓。並結合航空工業實際,確定把事業單位的整頓與企業單位整頓同時安排,把部機關的整頓建設與企事業單位整頓結合進行,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他推進建立以承包為主要內容的經濟責任制,使企業由單純生產型向科研、生產、經營型轉變,全行業經濟效益顯著提高,各種上繳的總額,“七五”期間為25.27億元,為“六五”期間的4倍。
在此期間,莫文祥組織開展對外開放工作,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航空工業企業從封閉型轉變為開放型,經營活動開始走向世界。1987年6月,莫文祥率團參加第37屆巴黎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強5、殲教7和運12三種飛機第一次在國際航展上亮相,產生了較大影響,至1988年,出口成交總額為23億美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