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城街道(莞城區)

莞城街道

莞城區一般指本詞條

莞城街道,原莞城鎮,隸屬廣東省東莞市,位於東莞市中北部,地處東經113°31′-114°15′,北緯22°39′-23°09′。四周與東城街道、南城街道萬江街道相接,北距廣州50公里,南離深圳90公里,水路至香港47海里,至澳門48海里,處於穗港經濟走廊中間,是廣州與香港之間水陸交通的必經之地。

莞城街道是東莞市的老城區,曾長期為東莞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著名的廣東清代四大名園之一——可園坐落在這座千年古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莞城街道
  • 別名:莞城鎮
  • 行政區類別:街道
  • 所屬地區:廣東東莞
  • 下轄地區:東正、市橋、西隅等8個社區
  • 政府駐地:莞城街道創業社區創新居民小組高第街1號
  • 電話區號:0769
  • 郵政區碼:523001-523008
  • 地理位置:東莞市中北部
  • 面積:13.5平方公里
  • 人口:25萬(2013年)
  • 方言粵語-莞寶片-東莞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可園,人民公園
  • 車牌代碼:粵S
  • 行政代碼:441900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境域,地理位置,地質地貌,水文,氣候,自然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文化,衛生,民間習俗,風景名勝,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莞城歷史悠久。唐至德二年(757年),東莞縣治由寶安南頭遷於“到涌”(古地名,在莞城內)。
宋代始築磚城,東南沿到涌至德生橋,西以到涌(市橋河)為界。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築新城,城區擴大至缽孟山、道家山。城牆外砌紅石。
天順年間(1457-1464年)增築譙樓,後增築月城。
萬曆元年(1573年)營修432丈。
崇禎三年(1630年),大水毀城百餘丈,知縣李模重修。
崇禎十一年,知縣汪運光增飾城樓,壞者新之。
清雍正三年(1725年)城圮,知縣於梓重修,工未竣,後周天成繼完。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颶風毀四門城樓。
乾隆五十五年,知縣宣聰重修西門城樓。
乾隆五十七年,知縣史藻修東南北三門城樓。
清代,莞城屬捕廳管轄,縣城的範圍擴大到城外“十二坊”。
民國時期,莞城仍為縣署所在地。
民國19-23年(1930-1934年),莞城設2個區,城內為一區,區公所在儲濟倉(今市招待所);城外為二區,區公所在今阮涌莞城皮革廠。
民國13年增設北隅鄉公所,屬縣署管轄。
民國27年,莞城淪陷,原城內一區、城外二區、北隅鄉公所分別改為一區維持會、二區維持會、北隅鄉維持會。
民國30年(1941年),偽一區、二區、北隅鄉分別改名為一區公所、二區公所、北隅鄉公所。
日軍投降後,撤銷一區、二區機構,設縣城鎮公所,統轄前一、二區。
民國35年撤銷北隅鄉公所,併入縣城鎮管轄。
民國36年,博廈鄉原有8個保併入縣城鎮,縣城鎮統轄48保,街巷215。
1949年10月17日,莞城解放。縣城鎮由東莞縣軍事管制委員會管轄。
1949年11月下旬,成立莞城市人民政府,縣城內有東門、南門、西門、北門直轄鄉;縣城外有十二坊、北隅、脈瀝洲、鳳山鄉、羅治鄉、博廈鄉、金泰鄉、萬江鄉。
1950年8月,撤銷莞城市,成立莞城鎮人民政府,所轄各鄉同時撤銷。
1958年11月成立莞城人民公社。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縣城的管轄範圍不斷擴大。
1959年,將城郊的博廈、羅沙、細村3個農業大隊劃歸莞城管轄。
1965年成立莞城鎮人民委員會。
1968年成立莞城鎮革命委員會,取代鎮人民委員會。
1980年7月成立莞城鎮人民政府。
1985年9月東莞撤縣設市,莞城成為市中心區。
1987年初,改設莞城街道辦事處,分設城內、城外2個區,管轄34個居委會及3個管理區。
1988年1月,東莞升格為地級市後,以莞城為中心設立了城區人民政府籌備組,將附城、萬江、篁村3個區辦事處(即原來的農村人民公社)劃入城區。

行政區劃

2017年,東莞市莞城街道,下轄:東正社區、市橋社區、西隅社區、北隅社區、羅沙社區、興塘社區、博廈社區、創業社區,共8個社區;各個社區下轄若干居民小組。
莞城街道(莞城區)

地理境域

地理位置

莞城街道轄區面積 13.5 平方公里。莞城街道處於市區核心地帶,位於東莞市中南部,地處東經113°31′-114°15′北緯22°39′-23°09′,北距廣州59公里,東南距深圳99公里,距香港140公里。四周與東城街道南城街道萬江街道相接,水路至香港47海里,至澳門48海里,處於穗港經濟走廊中間,是廣州與香港之間水陸交通的必經之地。鎮政府駐地市橋社區高第街1號。

地質地貌

莞城在地質構造上,位於北東東向羅浮山斷裂帶南部邊緣的北東向博羅大斷裂南西部、東莞斷凹盆地中。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地貌以丘陵台地、沖積平原為主,丘陵台地占44.5%,沖積平原占43.3%,山地占6.2%。

水文

莞城街道主要河流有東江、石馬河、寒溪水。境內96%屬東江流域,東江幹流自東北角惠州市博羅縣、惠陽區之間入境後,沿北部邊境自東向西行至橋頭新開河口,有發源於深圳市寶安區的石馬河流入。

氣候

莞城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長夏無冬,光照充足,熱量豐富,氣候溫暖,溫度變幅小,雨量充沛,乾濕季明顯。2012年,降水與氣溫接近常年,有1個熱帶氣旋嚴重影響。年平均氣溫22.6℃,與常年平均值持平;最冷為1月(月平均氣溫12.4℃),最熱為8月(月平均氣溫29℃),高溫(日最高氣溫≥35℃)日數10天。年極端最高溫36.7℃(出現在7月21日),年極端最低溫4.1℃(出現在12月31日)。2012年全年總雨量為1838.6毫米,與常年平均值接近,其中汛期(4—9月)總雨量為1455.3毫米,偏少3.7%。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莞城街道內已知礦產有Ⅶ類8種,礦床點66處。其中金屬礦產Ⅲ類8種,礦床點34處:黑色金屬礦產10處(鐵礦點9處,鈦鐵礦1處),有色金屬礦產23處(銅礦點4處、鉛鋅礦點4處、鎢礦點10處、錫礦點4處、鈦礦點1處),貴金屬黃金礦化點1處。

生物資源

莞城街道主要野生動物有:哺乳類鳥類魚類(84種)、甲殼類和多種貝類、兩棲、爬行類、昆蟲類等。主要野生植物有:樹類62種、竹類23種、內陸水域水生維管束植物22種,水果類18多種、野生中草藥13種。內陸水域中常見的浮游生物共4門28屬。

人口民族

截至2013年末,莞城街道戶籍人口 15.2 萬人,外來暫住人員 9.8 萬人 。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2‰。人口城鎮化率為88.75%。人口主要為漢族。

經濟

綜述

2016年,莞城街道地區生產總值(GDP)1596846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5.7%。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318961萬元,增長2.2%;第三產業增加值1277885萬元,增長6.6%。
2017年上半年,莞城街道地區生產總值(GDP)891909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6.8%。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171614萬元,增長2.4%;第三產業增加值720295萬元,增長8.0%。二三產業比為19.2:80.8。

第二產業

2016年,莞城街道工業增加值286963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5.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73847萬元,增長5.4%。
2017年上半年,莞城街道工業增加值163978萬元,可比價同比增長7.3%,增速比一季度提高1.4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

2016年1-11月,進出口總額207016萬美元,同比增長0.5%;其中,進口總額40236萬美元,下降28.9%;出口總額166780萬美元,增長11.7%。
2016年,規上服務業營業收入480464萬元,同比下降10.4%。
2016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60089萬元,同比增長3.2%。
2017年上半年,規上服務業營業收入228813萬元,同比增長0.03%,增速比一季度提高13.3個百分點,增速由負轉正。

社會事業

教育

在莞城街道有本科大學1所、市屬有中專學校3所、普通中學3所、職業技術學校、啟智學校各1所,幼稚園7所;區屬國小8所,業餘體校1所,區屬公辦幼稚園2所,民辦幼稚園17所(其中省一級國小3所,市一級國小3所,市一級幼稚園3所)。
東莞市莞城街道街景東莞市莞城街道街景

文化

截至2013年,莞城街道共有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森暉自然博物館錢幣博物館可園博物館嶺南美術館、文學藝術院各一個。

衛生

2013年末莞城有醫療機構232個,其中,三級甲等醫院2所,門診、診所、醫務室、衛生站、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等基層醫療機構637個。衛生技術人員7000多人,醫療機構病床6000萬張。建成並投入使用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98個。全年診療總人數下降2.6%。

民間習俗

  • 佛爺誕
農曆四月初八日謂之佛爺誕。是日,佛堂熱鬧興旺,信佛之人和契了佛爺之人,早上必到佛堂捐油香及飲佛爺湯。所謂佛爺湯,是佛堂里供奉之佛像,由庵內主持的尼姑清早起來先用清水擦乾淨佛爺全身,然後再用乾淨清水替佛爺沐浴,將洗過佛身的水裝起來,調以紅糖煮沸,就成了佛爺湯。據說,飲了佛爺湯,消除百病,會受到佛爺保護好身好運,小孩飲了佛爺湯,會聽教服話,讀書勤奮上進。此誕自五十年代中期始,已逐漸消失。是日家家午後必以芝麻、花木煮糊吃,此俗至今尚存。
  • 祭灶君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是為小年之日,莞城人沒有過小年的習俗,流行的是祭灶君(莞城人稱送灶君爺上天,接灶君爺落地)。是日具紙札木梯、衣服、牲酒送之,以示灶君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保得民間家家豐衣足食、佳肴飄香。到年卅晚(一般是團年之日)又好酒好茶接灶君爺回來。是為送迎之禮也。
  • 龍舞
龍舞源於求雨,後來成了祈求吉慶的舞蹈。有盤、滾、游、翻、跳、起、伏、搶等套路。八月十六日,即中秋節後一天,天高氣爽,廣東開始舞龍。龍舞最平常的當然是紗龍,用薄紗製作,縫金銀膠片,有金龍、銀龍兩種。用竹編紙糊成龍頭、龍尾,用竹編縫上薄紗作龍身,每節能米左右,長達二三十丈,金色的為金龍,白色的為銀龍,是游會、巡遊最壯觀的一景。起舞時由舞珍珠的人引路,時高時低。到廣場空地,作蟠、屈、起、伏、轉、彎、翻等舞蹈,表演蟠龍纏柱、金龍搶月、飛躍龍門、二龍奪珠、騰龍登天、飛龍行空、雲龍穿霧、游龍戲水、真龍滾沙、回龍吐尾、龍橋輕渡、金龍拜佛等動作和故事。由於龍長,龍頭在前小走,龍尾非得大跑。舞動一條長龍,常常要上百人參加。過去石龍的游會都有金銀龍表演,場面相當壯觀。由於紗身太長,舞龍的難度極大,故走位不能有錯,一人走錯,全龍龍身會纏成一團。
  • 七姐誕
 農曆七月初七謂之七姐誕,莞人有拜七姐之習俗。其意之一是思念敬仰牛郎(董永)織女(七姐)之堅貞愛情;之二是青年男女拜牛郎和七姐,企望通過虔誠祭拜,感動牛郎和七姐為自己牽來稱心如意心上人。從前,此節日在莞城甚是流行且隆重熱鬧。據說,那些做父母的都要自己的子女虔誠膜拜,於七月初一始實行“清齋”直至初六日結束。何謂“清齋”?就是在那幾天之內不能熟食,只可吃些果蔬(如大蕉、楊桃、沙梨、沙葛之類)。到初六晚,須將祭品、紅絲線、七姐粉和多種鮮花等擺上神台對著銀河方向,等到天上牛郎織女雙星開始出現在銀河鵲橋兩頭之時,即開始焚香點燭燒元寶紙錢拜之。拜時,常以四十九拜為真誠心也。看著天上牛郎織女星漸漸移近相會了,才算拜七姐儀式完畢。說來也奇怪,到次日大清早,人們都可在屋牆邊腳地上見有白色的微粒粉末,青年男女及小孩若拾之往臉上抹,據說會使皮膚嫩滑。還有一說,初六夜五更時分,到河裡汲水貯藏之,曰“七姐水”,數年不變質。若浸冬瓜或雪梨於一年之後,其水給“大熱證”(發高燒數日不退)者飲服,常會有想不到的效果。此俗解放前猶存,如今卻沒流行了。

風景名勝

  • 東莞可園
東莞可園位於莞城博廈社區西部,始建於清道光三十年(1850),為清代廣東四大名園之一,占地2204平方米,建築面積1234平方米。可園鄰可湖而建,大門入口設在東南角,園內建築大致分為西南和東北兩組,中間隔一庭園。此園特點是面積小,設計精,內有住宅、客廳、別墅、庭院、花圃、書齋等,布局靈巧,構圖清新,園景幽致。古建築高低錯落互相呼應,外牆為水磨青磚,園內最高建築邀山閣為四層,高16.5米。可園創建人張敬修(1824—1864)官至江西按察使署理布政使,詩書畫皆精,使可園成為當時嶺南文人喜愛的雅集地。
  • 卻金亭碑
位於東莞市莞城區北門外光明路、教場街街口,立於明嘉靖二十一年(1541),保存完好。碑文記載了明嘉靖年間番禺縣尹李愷與暹羅(今泰國)商人文明交往,不受酬金的歷史事件。青石制,質地堅硬。通高184厘米,寬102厘米。紅砂岩方形底座,長143厘米,寬30厘米,高20厘米。碑的上部呈弧形,雕刻著細膩的雲海涌日花紋,花紋間是古篆體的“卻金亭碑記”碑額,下面是楷體碑文,刻有《卻金亭碑記》,21行,滿行50字,提高1 字。鐫刻精良,字口清晰。碑體周邊飾雲紋。碑文記述嘉靖十七年(1538)番禺縣尹李愷來東莞交叉檢查外貿,訂立制度不準官吏隨意抽盤、騷擾外商。為表謝意,暹羅人柰治鴉看邀集外商籌得一百兩銀奉送李愷,李愷拒不接受。柰治鴉看後來到廣州稟請巡按王十竹批准,於嘉靖二十年(1541)在東莞城碼頭附近的演武場之南,建卻金坊和立卻金匾。二十一年(1542),建成卻金亭並立卻金亭碑。李愷,字克諧,福建惠安人。據載為嘉靖十一年(1532)進士,授番禺知縣,後遷尚書郎。
  • 迎恩城樓
莞城迎恩城樓(俗稱西城樓),位於西正路路口,追究其歷史,要溯源到唐朝至德二年(757年),東莞縣城轉移到現在的城區。當時,為了區分城內外,便在現在的西城樓處用磚築起城門,並一直有重修,到了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南海衛指揮常懿將原來磚砌的城牆拆去,採用紅砂岩砌築,並正式命為“城門”。在洪武年間,東門和陽門、南門崇德門、北門鎮海門一同建起,並且有1229丈的城牆連線道家山、南城、缽孟山、東門、北門,環護東莞城,堅固高大,雄偉壯觀。真正地把城內和城外劃分清晰。
  • 謳歌亭
謳歌亭位於人民公園內盂山西角,建於1921年,坐東南向西北,面寬7.7米,進深6.5米,高7.8米。為磚瓦結構的四角方亭,卷棚頂,綠琉璃瓦當、滴水。亭內正面牆體鑲嵌有尺寸、材料一樣的“謳歌亭記”和“告示”碑各1通,為麻石陰刻,碑高1.32米,寬0.49米。謳歌亭是為了紀念時任東莞縣長黃春林為民做好事而建,對研究民國東莞歷史有一定史料價值。2008年,公園管理所對其按原樣進行了修復,並在亭中設定石桌凳供遊客休息。
  • 道生園
道生園位於東莞市莞城區西隅道富巷內,由清末東莞可園創建人張敬修的侄兒張嘉謨所建。當年道生園面積約750平方米,為平庭和水庭的中庭串列式布局。如今道生園歷經百年滄桑僅剩下幾間牆體倒塌、門窗全無、破爛不堪的老屋。房屋坐西北朝東南,為紅砂岩勒腳、門框,水磨青磚牆,硬山頂,首進為人字山牆,二進為鑊耳山牆,三進為馬頭山牆。當年嶺南畫派鼻祖居巢、居廉曾在道生園居住了達10年之久,並潛心作畫。使道生園與可園都成為嶺南畫派重要策源地。

著名人物

盧煥光(1923——1957),原名盧植,曾用名何勝、盧漢光,東莞莞城人。1938年10月參加東莞抗日模範壯丁隊。1939年1月被派往河源,在國民黨第十二集團軍獨立第二十旅第三團政工隊任隊員、代理指導員,做軍運和統戰工作。1941年1月回到東莞當國小教師。1941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2月派往東莞陳村教書,任中共支部書記。1943年6月調往中共東江前線特委任交通員,1945年7月調任中共東莞水鄉區委書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