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初升

莊初升

莊初升,男,1968年1月生於福建省平和縣,文學博士,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代漢語及語言學教研室主任,華南語言資源與方言文獻研究中心主任,全國漢語方言學會理事、廣東省中國語言學會常務理事。兼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廣東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暨南大學漢語方言研究中心研究人員。

2020年3月19日,被教育部、國家語委授予“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獎”先進個人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莊初升
  • 出生地:福建省平和縣
  • 出生日期:1968年1月
  • 職業:教師
  • 畢業院校:暨南大學
  • 學位/學歷:博士
  • 專業方向:漢語言文字學
  • 主要成就:獲得“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獎”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 學術代表作:《粵北土話音韻研究》、《19世紀香港新界的客家方言》、《廣州方言民俗圖典》
  • 性別:男
  • 論文數量:23篇(2019年7月) 
  • 職稱:教授
人物經歷,主講課程,主要貢獻,科研項目,主要著作,主要論文,學術交流,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1987年畢業於龍溪師範學校普師專業。
1991年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獲學士學位。
1994年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現代漢語專業,獲碩士學位。
2000年畢業於暨南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獲博士學位。
1994年8月至2005年7月在韶關學院中文系任教。(1995年評為講師。1999年評為副教授。2004年評為教授。)
2005年8月調到中山大學中文系任教。(2006年12月聘為教授。)
2000年11月至2001年9月、2003年2月至9月、2007年4月至12月、2010年1至6月赴港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Research Associate。

主講課程

本科生:語言學概論、音韻學基礎、廣東方言與區域文化。
研究生:普通語音學、漢語音韻學、漢語方言學、方言與文化。
博士生:漢語方言比較研究。

主要貢獻

科研項目

主持2000年度廣東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粵北土話比較研究”。
主持2002年度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青年項目“粵北客家方言比較研究”。
主持200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一百多年來香港新界客家方言的發展演變”。
主持2006年度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一般項目“19世紀香港新界的客家方言”。
主持200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嶺南瀕危方言研究”。
主持2007年度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從巴色會文獻看19世紀香港新界的客家方言”。
主持2010年度廣東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客家方言的界定、劃分及相關問題研究”。
主持2011年度中山大學重大項目培育資助計畫“海內外客家方言、客家族群與客家文化的綜合比較研究”。
主持2012年度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一般項目“南雄方言音韻比較研究”。
主持2013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明末以來西方人創製的漢語羅馬字拼音方案研究”。
主持2014年東莞市檔案局委託項目“建立東莞方言檔案”。
主持2014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海內外客家方言的語料庫建設和綜合比較研究”。
主持2015年度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專項課題“瀕危漢語方言調查·廣東連南土話”。
主持2016年度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專項課題“瀕危漢語方言調查項目三管理”。
主持2016年度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專項課題“港澳台疆漢語方言調查·苗栗”。

主要著作

《南雄珠璣方言志》(第二作者),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
《福建雙方言研究》(第二作者),漢學出版社,1995年。
《粵西客家方言調查報告》(作者之一),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樂昌土話研究》(第二作者),廈門大學出版社,2000年。
《香港新界方言》(第二作者),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年。
《連州土話研究》(第四作者),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年。
《粵北土話音韻研究》(獨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韶華集——漢語方言學論稿》(獨著),香港中文大學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2004年。
《客家話通用詞典》(編者之一),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
《漢語方言地圖集》(編者之一),商務印書館,2008年。
《韶關土話調查研究》(第二作者),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19世紀香港新界的客家方言》(第一作者),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年。
《廣州方言民俗圖典》(第一作者),語文出版社,2014年。
《瀕危漢語方言研究》(第一主編),中山大學出版社,2016年。

主要論文

漳屬四縣閩南話與客家話的雙方言區(第一作者),《福建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3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語言文字學》1994年12期全文複印。
雙方言現象的一般認識,《韶關大學學報》1995年1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語言文字學》1996年1期全文複印。
試論漢語方言島,《學術研究》1996年3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語言文字學》1996年8期全文複印。
樂昌市塔頭壩方言音系,《方言》1996年3期。
韶關市郊石陂村語言生活的調查(第三作者),《方言》1998年1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語言文字學》1998年6期。
聯繫客方言考證閩南方言本字舉隅,《語文研究》1999年1期。
曲江縣白土墟言語交際中語碼的選擇與轉換(第二作者),《語文研究》1999年4期。
粵北土話中古全濁聲母字今讀的類型(第一作者),《語文研究〉2000年2期。
粵北地區漢語方言概況(第二作者),《方言》2000年2期。
曲江縣白沙鎮大村土話的小稱變音(第一作者),《方言》2000年3期。
連州市豐陽土話的音韻特點,《語文研究》2001年3期。
巴色會出版物看一百多年前新界客家話的否定詞和否定句(第二作者),《語言研究》2001
年4期。
論閩南方言島,《閩語研究及其與周邊方言的關係》,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年。
粵北土話中知三讀如端組的性質,日本早稻田大學《中國語學研究》第21卷,2002年3月。
閩語平和方言中屬於以母白讀層的幾個本字,《語文研究》2002年3期。
一百多年來新界客家方言音系的演變(第二作者),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十二期,2003年。
一百多年前新界客家方言的反覆問句,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研究》2003年2期。
粵北土話的小稱變音,日本早稻田大學《中國語學研究》第23卷,2004年3月。
中古全濁聲母閩方言今讀研究的述評,《語文研究》2004年3期。
粵北土話及其他漢語方言表“孵化”義的詞源,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研究》2005年2期。
一百多年前新界客家方言的方位詞“里”, 日本早稻田大學《中國語學研究》第25卷,2006年5月。
論贛語中知組三等讀如端組的層次,《方言》2007年1期。
一百多年前新界客家方言的體標記“開”和“里”,《暨南學報》2007年3期。
從知三讀如端組看粵北土話、湘南土話、桂北平話與早期贛語的歷史關係,《中山人文學術論叢》第八輯,台灣文津出版社,2007年6月。
19世紀美部會、聖公會傳教士與閩北方言研究(第二作者),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研究》2007年2期。
粵北土話、湘南土話和桂北平話中古全濁唇音、舌音今讀的特殊表現,《東方語言學》第二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
一百多年前新界客家方言帶“得”的可能式(第一作者),《中國語言學集刊》第二卷第二期,中華書局,2008年6月。
廣東方言的地理格局與自然地理及歷史地理的關係(第二作者),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總第四十八期,2008年8月。
廣東省客家方言的界定、劃分及相關問題,《東方語言學》第四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
嶺南地區水上居民(疍家)的方言,《文化遺產》2009年3期。
一百多年前新界客家方言的語音系統(第一作者),《中國語文研究》2009年2期。
19世紀以來潮汕方言的羅馬字拼音方案(第一作者),《南方語言學》第1輯,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清末民初西洋人編寫的客家方言文獻,《語言研究》2010年1期。
賀州鋪門方言的濁塞音聲母(第一作者),《暨南學報》2010年1期。
方言語音歷史層次研究的一部力作——讀《贛語聲母的歷史層次研究》(第2作者)《方言》2010年2期。
一百多年來新界客家方言名詞性詞語的演變,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Monograph No. 24,2010年。
湘南桂北三種土話平話中古全濁聲母今讀送氣與否的性質,《方言》2010年4期。
連南瑤族自治縣石蛤塘村的語言生活(第一作者),《文化遺產》2011年2期。
客、贛方言中古全濁聲母今讀不送氣塞音塞擦音的性質(第二作者),《方言》2011年4期。
連州“四會聲”中古精莊知章組今讀的類型和層次,《暨南學報》2011年6期。
保留陽上調的龍川縣大塘村客家方言,《語言科學》2012年1期。
《中原官話音韻研究》“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5月。
邵陽縣白倉方言同音字彙(第二作者),《開篇》(日本)第31卷,2012年10月。
閩中方言中古知組字今讀的類型和性質(第一作者),北京大學《語言學論叢》第46輯,商務印書館,2012年12月。
早期荷蘭人編印的兩種印尼客家方言文獻(第一作者),《文化遺產》2013年2期。
湘西鄉話中古知組讀如端組的類型和性質(第一作者),《中國語文》2013年5期。
論粵語俗字對巴色會客家方言用字的影響,《粵語研究》總第十三期,2013年。
客家方言古知莊章精組聲母的今讀類型及歷史層次(第二作者),《第九屆客家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3年。
傳教士西南官話文獻的羅馬字拼音方案(第一作者),《文化遺產》2014年2期。
巴色會傳教士與德文版《簡明客家語法》,《承澤堂方言論叢——王福堂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語文出版社,2014年。
粵東某些客家方言中古知三章組聲母今讀的音值問題(第二作者),《方言》2014年4期。
成都泰興客家方言古濁去字的今讀及相關問題(第一作者),《漢語學報》2015年第3期。
關於東莞方言的調查和建檔工作(第二作者),《文化遺產》2016年第2期。
興國縣瀲江方言ʨ 組和tʂ 組聲母的來源及相關問題,《客家方言調查與研究:第十一屆客家方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6年。
客家方言及其他東南方言的唇化軟齶音聲母,《方言》2016年第2期。

學術交流

1996年11月出席在新加坡召開的“第三屆客家學國際研討會”。
1998年5月至9月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訪問學人。
1999年6月出席在香港科技大學召開的“第六屆閩方言國際研討會”。
2001年6月出席在美國加州大學爾灣校區召開的“第十屆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年會及第十三屆北美中國語言學學會年會”。
2002年8月任日本神戶外國語大學外國語學部訪問學人,並出席在愛知縣立大學召開的“第十一屆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年會”。
2005年1月至2月任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訪問學人。
2006年11月至2007年1月任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訪問學人。
2007年11月出席在台灣中山大學召開的“兩岸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討會”。
2007年12月應邀到香港城市大學語言資訊科學研究中心作學術演講。
2008年6月任香港城市大學語言資訊科學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
2008年11月出席在台灣中央大學召開的“第八屆客家方言國際研討會”。
2008年12月出席在香港中文大學召開的“語言演變與語言接觸國際研討會”。
2008年12月出席在香港城市大學召開的“第十三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
2013年7月出席在香港中文大學召開的“漢語方言古全濁聲母的今讀類型與歷史層次研討會”。
2013年8月出席由澳門粵方言學會主辦的“首屆粵語論壇”。

獲獎記錄

2003年被評為“韶關市十大傑出青年”。
2004年被評為“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
2004年被評為“第五屆廣東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集體)。
2005年獲評為“第五屆廣東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2007年被評為“廣東省2004-2005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著作類三等獎。
2008年入選廣東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級培養對象、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2014年起擔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
2015年獲評為“廣東省2012-2013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一等獎
2016年起擔任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核心專家組專家及廣東項目首席專家。
2016年受聘廣東省高校“珠江學者特聘教授”。
2020年3月19日,被教育部、國家語委授予“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獎”先進個人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