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中山大學中文系)

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中山大學中文系一般指本詞條

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Department of Chinese,SYSU)是中山大學歷史悠久的學系之一。

中文系建立於1924年,1935年9月招收研究生;1954年全國院系調整,中山大學語言學系合併到北京大學,該系部分教師轉入中文系;2000年,獲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

截至2016年10月,中文系有教職工69人;有10個博士點、10個碩士點;在校本科生540多人,在校研究生近300人,其中博士生近150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 外文名:Department of Chinese,SYSU
  • 簡稱:中山大學中文系
  • 創辦時間:1924年
  • 類別:二級學系
  • 類型:語言
  • 主管部門:中山大學
  • 現任領導:主任:彭玉平
    黨委書記:于海燕
  • 地址:中國廣州新港西路中山大學中文堂(510275)
歷史沿革,辦學條件,機構專業,師資力量,學科建設,教學建設,學術研究,科研機構,學術資源,現任領導,

歷史沿革

1924年,國立廣東大學中國文學系建立。1927年5月,國立中山大學設立文史科,下設中國語言文學系。1928年1月,文史科成立語言歷史研究所,內設考古、語言、歷史、民俗四學會。1929年4月,文史科更名文科,1931年9月,文科改為文學院,仍設中國語言文學系。
1931年1月,語言歷史研究所更名文史研究所。1935年春,文史研究所改組為文科研究所,設中國文學部和歷史學部,同年9月招收研究生。抗日戰爭時期,中文系師生遷至雲南瀓江和廣東坪石、梅縣等地,在艱苦條件下繼續辦學。1939年,學系名稱根據國民政府教育部規定訂正為中國文學系。
1946年,語言學系成立。中文系與語言歷史研究所、文科研究所、語言學系,在教學和科研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繫。1954年,語言學系合併到北京大學,該系部分教師轉入中文系。1958年,中文系增設新聞專業,次年,該專業併入暨南大學。1981年,中文系設立漢語培訓中心。1992年,該中心併入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
1994年12月,中文系被國家教委批准為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2002年3月,經教育部專家組評估驗收和高教司批准,中文系被評為優秀基地。
2004年6月,經廣東省教育廳專家組評估和教育廳批准,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被評為廣東省名牌專業。2004年,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
2007年,經教育部、財政部批准,漢語言文學專業成為2007年度第一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

辦學條件

機構專業

據2018年4月官網資料顯示,學院設有中國古代文學教研室、中國現當代文學教研室/現代文學研究室、文藝學教研室、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教研室、古漢語與古文字教研室/古文字學研究室、現代漢語及語言學教研室、古代戲曲研究室、中國古典文獻學教研室、民間文學與民俗學教研室、中國語文教研室等教研室。

師資力量

截至2016年10月,中文系共有教職工69人,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導師31人、碩士生導師27人。
教師中有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3人、“長江學者”青年學者2人,國家“萬人計畫”領軍人才1人、青年撥尖人才1人,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3人,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6人。
國家級教學名師黃天驥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吳承學教授、黃仕忠教授和彭玉平教授等人,是中文系教師的代表。

學科建設

2007年,中國古代文學學科獲評為國家級重點學科,中國語言文學獲評為廣東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2012年中國語言文學獲評為廣東省攀峰一級學科重點學科。2009年第二輪全國高校學科水平評估中文系排名並列第6,2012年第三輪評估排名全國並列第5。
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2000年中文系獲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截至2016年10月,中文系共有10個博士點、10個碩士點(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典文獻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文藝學、民俗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1個博士後流動站(中國語言文學)。

教學建設

2002年,經教育部專家組評估驗收,中文系獲評為優秀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1994年國家教委批准成立)。2004年,漢語言文學專業獲評為廣東省名牌專業,《中國古代文學史》獲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2007年,經教育部、財政部批准,漢語言文學專業成為首批全國高校特色專業。
中文系系刊《薪火》中文系系刊《薪火》
中文系的教學成果《強化寫作訓練,著眼提高素質》獲廣東省第二屆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抓好教學實習,培養綜合才能》、《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舉措——全程導師制》、《加強科研訓練,培養高素質的中文專業人才》分別獲廣東省普通高等學校第三、四、五屆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14年,《“百篇作文”實踐教學,能力和品行同步提升——26年的堅持與收穫》獲得“第七屆廣東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2004年,宋俊華的博士論文《中國古代戲曲服飾研究》(黃天驥教授指導)獲評為百篇優秀博士論文。2007年,劉曉明的博士論文《雜劇形成史》(康保成教授指導)獲評為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此外,還有三篇博士論文獲得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

學術研究

科研機構

據2018年4月官網資料顯示,學院設有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中國文體學研究中心、中國古文獻研究所、古文字研究所等科研機構。
2004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成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學術資源

2007年,中文系創辦《文化遺產》學術期刊,2009年成為CSSCI來源(擴展版)期刊,2012年成為CSSCI來源期刊。
中文系編撰出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髮展報告》(藍皮書),是國內唯一部專門針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系列報告,是國家和政府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法規的重要參考。

現任領導

系主任:彭玉平
黨委書記:于海燕
系副主任:林華勇何詩海
黨委副書記:關鍵
系主任助理:張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