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色會

18世紀初,復原開始廣大的布道活動,如德國敬虔派就於1705年建立了哈勒丹麥(Halle Danish)差會,當18世紀之時,哈勒大學(Halle University)至少造就了六十個外國宣教師。

克理(William Carey 1761年—1834年)在復原派世界的差會中,創始了此種布道運動,他於1792年在英國發起成立一個浸禮派十二牧師團體。以組織往外邦宣傳福音的特別浸禮會(Particular Society),此會後來成為浸禮差會。倫敦會也於1755年成立了類似的組織,起初為宗教間的(Interdenomina tional)後來為公理宗(Congrega tional),馬禮遜(Robert Morison)就是此差會於1807年首位來華的宣教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色會
  • 外文名:Basel Evangelical Missionary Society
  • 創立時間:1821年
  • 類別:布道活動
起源,發展,

起源

其他復原教的國家,也普遍的引起國外布道的興趣,巴色差會(Basel Evangelical Missionary Society)就在1821年成立,連同巴色差會同時期產生的國外布道會在美國有六十個以上,歐洲有七十個以上,大多數在1830年以後成立的。

發展

1815年9月20日在德國北部一帶地區,有一批敬虔的信徒,他們來自瑞士、德國、奧國和南斯拉夫。當中有牧師和商人,來到德、瑞、法交界的瑞士屬地北部的巴色城,呈請政府核准成立此傳道會,因巴色會城(是全球七大教區之一,) 而起名為巴色差會(Basel Evangelical Missionary Society),它不是一間教會,而是一個國際性和超宗派的機構,最初由改革宗和信義宗組成,其總部由創立至今仍設於巴色城。分部則設於德國南部的可圖嘉時城。屬下教會一萬餘間,其中德國五千餘間,瑞士三千餘間,法澳二千餘間,除日內瓦部分教會講法語外,其餘均講德語。
1815年,巴色差會成立後,隨即興辦巴色神學院,學生來自德瑞兩國,也有來自法國、奧國及瑞典等各國者。課程以聖經為主要科,其他學科次之,由於差會初期尚未派遣宣教師往國外傳道,故所栽培的學生均交由英國及荷蘭西差會分派工作。
1820年,差會決定自行差派傳教士往國外工作。第一個人被派往黑海北邊的蘇俄與阿美尼亞交界處的回教地區工作,惟遭土、俄政府反對而收隊回國。1828年派遣人到黃金海岸開荒,設有長老教會,惟該氣候酷熱。傳染病流行很厲害,首批四位宣教士都先後死於該地。1832年,又有三位宣教師自動前往,不到數月當中二人先後死亡,僅留一人繼續開發聖工。1833年,差會又派遣宣教士到印度西海岸,分區工作,創立多間教會。1846年,差會派遣宣教士韓山明、黎力基兩位牧師來華,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創立了中國內地、香港及北婆羅洲等地的教會。1886年,非洲西南部的客麥隆,也有自立教會產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差會又差遣宣教士往南婆羅洲發展工作。直至今天,巴色差會仍在上述各地區為主不斷的工作,亞非兩洲,共有七區設有教會、學校、神學院、老人院、盲人院、醫院等。
1847年,巴色會派遣了韓山明牧師(Rev. Thodore Hamburg 1819-1854)及黎力基牧師
(Rev. Rudolph Lechler 1824-1908)來中國廣東客家地區傳教。
巴色差會確定了客家地區為傳播重點對象,早期的傳教地區是新安(今深圳寶安)和香港的客屬區域。新安的布吉和李朗是首到之地。1855年,巴色會在李朗成立根據地,並積極向臨近的珠江流域地區發展。稍後藉華人信徒的協助,在長樂縣(今五華縣)屬的樟村成為巴色會的另一個重要的傳教基地,於1858年成立教會。從此,巴色會便將廣東的工作分成兩區:一是南區(low-country),以香港、李朗為中心;一是北區(up-country),以樟村及元坑(1866年建立教堂)為中心,各自向外擴展。南區集中在新安東莞等平原地區,北區則沿東江一直上溯至嘉應州(今梅州)。至1900年為止,巴色會共建立了十三個傳教根據地(或稱區堂),他們是:香港(1847年建立),李朗(1852年),樟村(1864年),元坑(1865年),古竹(1879年)、樟坑經?(1880年)浪口(1882年)、荷樹灣(1884年)、鶴市(1886年)、嘉應州(1887年)、興寧(1887年)、梅林(1889年)、河源(1901年)、連平(1909年)、和平(1909年)。
1882—1920年在興寧建教堂14間,有信徒1000人,興辦樂育國小7所;1898年在蕉嶺建教堂1間和樂育國小1所。繼梅江教區之後,巴色會又從五華進入龍川、紫金、連平、和平、河源、博羅等縣,形成東江教區,使巴色會傳教區域大為擴展。
自創立之時起,教會行政事務由巴色差會委派西籍職員全權主持,1922年,巴色會將在華傳教機構及教會交由華人傳道自理,因此改名叫崇真會,意思是“崇尚真神,崇尚真道”。1924年在廣東老隆設立總會並建造崇真總會幹事樓。
至1949年,五華已建立教堂23間,宣道所3間,信徒5475人;1877年在今梅州市梅縣區、丙村、畲坑、南口、白宮、西陽、蓮塘等地建立教堂、宣道所多處,並辦樂育中學和國小,培養一些人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