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陽朱氏源流考

朱姓的來源主要有三支,其一源於五帝之一顓頊帝的後裔。顓頊帝玄孫陸終,聚鬼方國君主之女為妻,生六子,第五子名安,賜姓曹。西周時期,周武王分封諸侯,將曹安的後代曹挾封於邾邑(今山東鄒城東南26里邾城),人稱邾挾。春秋時期,邾國被楚所滅,失國後的邾國子孫以封地為姓,即邾氏。後去掉阝旁,改邾為朱。其二,戰國時期,宋國被齊、楚、魏三國所滅,宋國公族子弟中有一支改宋為朱。其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時,鮮卑族複姓渴濁渾氏和朱可渾氏兩個複姓皆改為單姓朱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莆陽朱氏源流考
  • 主要:三支
  • 後裔顓頊帝
  • 其二:宋國公族子弟
歷史源流,遷移情況,

歷史源流

顓頊傳至唐宰相朱敬則已一百零七世。敬則相武后,唐代名臣,是莆陽朱姓各世系之共祖。他的子孫後裔於唐末至北宋年間先後有三支入閩,在福州、莆田、仙遊、建陽等地定居開族。一支是朱敬則的六世孫朱氵解(唐太和戊申進士,仕於昭宗光化天復年間,累官工部侍郎曾任袁州司馬)。因唐末中原紛擾,率族眾從河南南陽入閩,先居侯官(今福州),後遷仙邑香山里黨田鄉(今仙遊縣賴店鎮玉墩村附近)。現玉墩村大池後有“始祖唐袁州司馬朱公土賁。”氵解孫王醜登天佑乙丑科明經進士,授浙右監司,都官郎中。因朱溫妄殺朝官的“白馬驛變”(公元905年),憤而辭官。以後經人推薦來莆,住石阜倉守。他喜歡石阜山水,就在倉庫附近蓋房,自仙遊黨田遷居石阜(今黃石鎮東北四腳亭至道美一帶)。朱王醜這支朱姓就稱為“石阜系”。
一支是朱敬則的七世孫、戶部尚書朱光啟。他於唐乾符六年初(公元879年),率子璣從河南光州固始入閩。乾符六年三月,黃巢逼近福州,閩帥鄭鎰知璣忠勇,闢為防禦團練使。璣出家資招集智勇,分屯要害,巢軍莫敢近,郡賴以安。未幾,升任古田令。廣明元年,黃巢攻入長安,士大夫皆以亂世不樂仕進。璣至莆,看到莆田水南(今黃石鎮)山明水秀,就在黃石鎮井埔村定居。配蕭氏,敕封恭人。今井埔村有“唐古田令朱公祠”一座及其夫人蕭氏墓碑一塊,文曰:“唐古田令朱公妣敕封恭人蕭氏墓。”據譜載,璣在所居親鑿水口一口,水質清沏,其淋如珠,故稱“琳井”。所以後世稱這支朱姓為“琳井朱”或“古田朱”。
第三支是朱敬則的十五世孫朱松於宋政和八年由江西婺源到福建政和任職。後遷任尤溪縣尉,南宋高宗建炎四年松子熹生於尤溪。朱熹,號紫陽,列代尊稱朱子。今閩北朱姓多為朱松、朱熹之後。
入莆朱姓石阜、琳井兩個派系都在水南定居開族,是最早參加水南地區開發的四大姓(朱、吳、陳、余)之一。其人文、經濟到宋代已有相當規模,這從參與木蘭陂水利工程建設一事可見一斑。據《木蘭陂志》載:繼錢四娘、林從世兩次築陂失敗之後,第三次由李宏應詔來莆建築木蘭陂。因工程浩大,耗資極巨,到後期資金拮据,面臨功虧一簣之虞。這時,水南有十四大家回響勸募,共捐資七十萬餘糹昏助李宏築成木蘭之陂。後來,又捐財在陂南建水閘導水東下。循水道所趨,十四家又獻出私田四千九百九十多畝,以浚為大溝七條,小溝一百有九條,備蓄水以灌南洋數十里之田。這十四家中朱姓就占一半,即人們常說的“三餘七朱陳林吳顧”。
莆陽朱氏代代科甲聯芳,人才輩出。據統計,入莆朱氏歷代進士共86人。留名史冊的有:朱紱、朱慧虛、朱鑒、朱氵制、朱鳴陽、朱繼祚、朱一龍等。

遷移情況

尤溪朱氏遷移情況
唐高宗年間(650~683年),朱元福入閩居福州侯官。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朱喬年到尤溪為官;其後裔又遷居尤溪二十八都坂面蓬萊山下;第十六世孫朱進福開基尤溪十八都棗坑珍貴洋。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9月,朱興旺遷居溪尾鄉湖山村鵬程自然村龍沙尾。朱德完從西濱華蘭村遷居溪尾長華村上七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朱尾福移居樟台坑下七斗;其第五世孫朱文富移回洋中鎮聯洋村。
五代十國後唐同光元年(923年),江西省嫯源縣的朱世聰赴任古田縣軍農事而定居古田;其子朱定禮遷居尤溪坂面鄉後塘村。據《沛國譜系·輩公序》載:“粵稽朱姓自唐初孝友先生(字德容),乃宰相敬則之兄,其後裔入閩省擇沈溪。(後唐)同光癸未(元)年(923年),朱世聰公肇基後塘由來久矣。”後塘村朱氏第九代孫朱楚大遷居台溪鄉浚口村;明天順五年(1461年),第十二代孫朱阿郎遷返坂面鄉後坑村牛坑;朱阿郎之子朱進通遷居尤溪縣中仙鄉華口村。天順五年,朱進道從芹洋村後塘遷居尤溪中仙的華口。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朱璇從芹洋村後塘遷居尤溪坂面上坂。尤溪坂面京口村岩兜朱氏也是芹洋村朱氏裔孫,以朱新芳、朱新見、朱尚泰為開基始祖。尤溪坂面京口村巫山朱姓也是芹洋村後塘朱氏後裔,以朱惟賢為開基始祖。尤溪坂面大坪朱氏和肖坂朱氏則由坂面京口遷入定居的。如今,坂面鄉朱氏已有1839人,主要分布在芹洋村後塘、京口村巫山,京口村岩兜、大坪村、肖坂村和坂面村的上坂、後玉田、後洋坪。
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河南汝南府光州固始的朱文昌任劍南州尤溪縣尉承事;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朱文昌之子朱秉從尤溪城關遷居新陽鎮坎里村黃沙坪上,建蓋“錦屏堂”拓展基業。如今,新陽鎮朱姓已有1100人,主要分布在坎里村黃沙,下橋村,夏陽村岩坑,池田村東街等地。
宋嘉定五年(1212年),朱炳(萬一)出任寧化知縣,舉家遷居寧化。(見見廣西溪吉大鄉《朱氏族譜》)但台灣高雄朱氏族人認為朱炳為朱熹第六世孫,生於元代,於元延祐六年(1319年)任寧化令,居寧化;後傳五世為朱十七郎遷居龍巖,為龍巖朱氏開基始祖。另一支朱姓是在明嘉靖年間,由朱興隆從泰寧遷居寧化;下傳第六世至朱必祿由建寧遷居寧化南田凹,其後裔遷至台灣。
北宋中葉,朱鍔的第六子朱亮,原居豫章南昌府南昌縣(今江西南昌市),後遷居福建泰寧朱口水茜(朱口街金坑),開基泰寧朱口朱氏一族。(見泰寧朱口水茜《朱氏族譜》)
南宋景定四年(1263年),朱允從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卜居於今南平王台東汾;其第五世孫朱留康遷居沙縣的高橋桂岩,後裔分支沙縣富口等地。
南宋鹹淳七年(1271年),朱癸七由平和縣九峰鎮經漳州、龍巖、漳平到大陶洋奇河定居,是為小陶、洪田朱氏始祖。據永安小陶《沛國郡紫陽朱氏族譜》載,朱癸七郡望為吳郡,為朱松後裔。
宋末,原居江西省於都的朱旺祿從於都遷徙至建寧縣的白眉(現朱家),元大德年間(1297-1307年)定居邑東梅田。建寧縣大都朱姓尊朱旺祿為開基始祖;其後裔播遷全縣各鄉,以金溪、溪口、里心、黃埠為主要聚居地。
元代至元年間(1271-1294年),朱癸七的長子朱慶五遷居清流縣;朱慶五的次子朱小八又從清流移居永安洪田、黃龍村,後遷熱西。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朱癸七的次子朱慶七的第九世孫朱法旵移居沙縣一都。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朱癸七的第三子朱慶九的第七世孫朱宗寧,由奇河移居永安縣衙,後又於明嘉靖年間由大陶洋下楓窟遷沙縣富口鎮。朱宗寧之子朱元五移居永安洪田湍石村上埪。明嘉靖年間,朱慶九的第八世孫朱仲富、朱仲貴由永安大陶洋下楓窟遷徙沙縣車頭;朱仲政移居永安洪田鎮黃焦(大科村)。(永安小陶《沛國郡紫陽朱氏族譜》)
元代,朱棟、朱奇、朱定三兄弟同叔父朱有因房屋被盜賊焚燒,從洋中高坪自然村遷居尤溪洋中的聯洋,為聯洋朱姓先祖。明嘉靖十年(1531年),聯洋朱氏的朱進定的長子朱財用遷居西洋華蘭村上坑林尾底;第三子朱尾福遷居溪尾鄉章台坑。
明永樂二年(1404年),有一支朱姓從邵武遷入建寧屯田定居。
明弘治十年(1497年),朱元成從沙縣鏡墩梁坑遷徒至尤溪四都(西城鎮鳳元村羅埔頭)。
明正德七年(1512年),原居寧都的朱丙郎之孫朱友誠遷居寧化余塘。據江西石城(小姑)《沛郡朱氏族譜》載:朱丙郎的先祖朱柏,原居安徽婺源,北宋天聖無年(1023年)為官入福建長汀,卒於任所,其子孫落籍當地。朱柏的季子朱貞生子為朱啟,由汀州卜居寧都。傳至明代時,朱啟一支有裔孫朱丙郎、朱章郎。明正德十年,朱章郎的裔孫朱成崇遷居小姑,朱成鳳、朱成輦遷居寧化興善里魚龍伍家坊。後來,這一支的子孫分衍浙江、四川、廣西等地。
明嘉靖二年(1523年),泰寧朱思遠的第三子朱隆作生意遷居寧化中沙,越十餘年後又遷居寧化下沙窯上。據寧化中沙(下沙)《朱氏族譜》載:朱思遠的先祖為唐代的朱敬則。傳至朱偉一由永城遷居江西吉安。第二十五世孫即是朱思遠,居泰寧。
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朱春闈由玉葉坑(今三明岩前鄉百葉坑村)移居貢川延爽羅家峰村。據永安貢川《沛國朱氏家譜》載,朱春闈為理學鼻祖朱熹之苗裔;其先祖由建陽考亭遷泰寧,後移居玉葉坑。
明正德至嘉靖年間(1506~1566年),朱瑞與其子朱福緣從梅列(今梅列區列東)遷居尤溪十九都吳坑。明朝隆慶六年(1572年),朱瑞裔孫朱新起從尤溪十九都吳坑遷居十五都尤溪(今龍洋);朱瑞的第四世孫朱天有、朱天富兄弟擇地於龍洋寶坑坊坑頭樟樹下肇基啟宇,繁衍後代。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朱應蘭(字爾鏞)從龍洋村遷居洋邊。朱尤英、朱尤易兄弟從龍洋遷居後樓村洛洋。光緒年間(1875~1908年),龍洋朱氏的第十四世孫朱龍躍(字允雲)遷居尤溪西濱鎮西洋村。
明代時,原居尤溪四十九都的朱九九遷居大田一保(今建愛),這一支朱氏郡望沛國。(大田建愛朱氏口傳)
明末時,永安朱氏朱宗寧的後裔朱品遷居明溪胡坊,後移居明溪蓋洋。據明溪蓋洋《沛國朱氏族譜》載:朱品的先祖為朱松,由江西婺源入閩,初居福建政和、尤溪一帶,後定居建陽考亭。朱松後裔朱銍遷居上杭。朱銍有2個兒子:次子朱濂遷民福建和平;長子朱濤的兒子朱癸七遷居永安小陶。朱宗寧為朱癸七的第八世孫。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朱宗寧的兒子朱繼文從永安遷居沙縣。遷居明溪的朱品即為朱宗寧的第七世裔孫。(見明溪蓋洋《沛國朱氏族譜》)
明末清初,浙江建寧府牛欄角朱氏遷居沙縣的鄭墩村。
清初,朱必祿從邵武建寧場林鄉遷居寧化龍上下里南山下。據寧化南山下《沛郡朱氏重修族譜》載:朱必祿的先祖為朱子受,原籍江南太平府當塗縣寶塔畲,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遷居福建邵武建寧場林鄉。朱必祿是朱子受的第六世孫。
清順治六年(1649年),永安貢川朱氏的朱光聰遷居永安大湖益溪定居。1953、1971年,又有朱啟森、朱啟財分別遷居三明忠村、眉山。(永安貢川《沛國朱氏家譜》)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朱什一遷居沙縣。朱什一後裔分為福、祿、壽三房;其中壽房移居沙縣大洛鎮陳山村。清康熙五十六年(1718年),原居福建漳平的朱正九遷居大田豐田。(大田縣豐田《朱氏族譜》)
民國34年(1945年),江西省一支朱氏遷居尤溪新陽的池田村東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