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薯53

莆薯53

莆薯53是莆田市農業科學研究所以莆薯3號為母本放任授粉,在其雜交後代中選育出的葉菜型甘薯品種。

莆薯53短蔓半直立、分枝多,葉形深復缺刻,頂葉、葉脈、葉柄和莖均為綠色,莖粗中等,葉片無絨毛,莖尖生長迅速;薯塊下膨紡綞形,薯皮粉紅色,薯肉淺黃色,薯塊萌芽性好,出苗早而多,結薯集中,單株結薯3~4個。莖尖嫩葉煮熟後翠綠,食味清甜,無苦澀味,口感清爽。高抗莖線蟲病,較耐旱,耐澇性較強,耐肥,耐瘠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莆薯53
  • 選育單位莆田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 登記編號:GPD甘薯(2023)350019
  • 品種類型:葉菜型
  • 作物名稱:甘薯
  • 親本來源:莆薯3號為母本放任授粉
選育過程,特徵特性,產量表現,適種區域,栽培技術,

選育過程

1977年,福建省莆田市農科所在莆薯3號為母本放任授粉的雜交後代中選育出莆薯53(原代號77實53)。
1977~1983年,福建省莆田市農科所內系譜選擇鑑定,鮮、乾產均比對照種新種花增產極顯著。其生產力、抗逆性和適應性等鑑定結果都優於新種花。
1984~1985年,連續兩年參加福建省糧用型甘薯品種區試。
1986年3月,通過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1998年,江蘇徐州甘薯研究中心經篩選及品質測定,確認莆薯53為優質莖尖菜用品種。
2006~2007年,參加國家甘薯葉菜型新品種區試。
2008年,進入國家甘薯葉菜型新品種區域生產試驗。
2009年3月,通過國家甘薯新品種鑑定。

特徵特性

  • 農藝性狀:早熟,生育期135天。短蔓半直立、分枝多,葉形深復缺刻,頂葉、葉脈、葉柄和莖均為綠色,莖粗中等,葉片無絨毛,莖尖生長迅速;薯塊萌芽性好,萌芽量多且壯,萌芽分布在薯塊的上中部,以頭部萌芽為多,中部分布較少;薯塊下膨紡綞形,薯皮粉紅色,薯肉淺黃色,薯塊萌芽性好,出苗早而多,結薯集中,單株結薯3~4個。
  • 品質:烘乾率25~28%,澱粉率10~13%,粗蛋白含量19.5%(乾樣),鮮嫩莖葉維生素C含量31.28毫克/100克,維生素B含量10.09毫克/100克,β-胡蘿蔔素含量2.13毫克/100克,莖尖嫩葉煮熟後翠綠,食味清甜,無苦澀味,口感清爽。
  • 抗性:甘薯根腐病,感甘薯黑斑病,高抗甘薯莖線蟲病。較耐旱,在乾旱條件下莖部葉片逐漸向上脫落,頂部葉片始終保持平展挺拔。在潮濕或短時間漬水的土壤條件下,莖葉生長迅速,地上部生長旺盛,薯塊在潮濕土壤中不易腐爛,是個耐澇性較強的品種。耐肥耐瘠性。

產量表現

2006~2007年,參加國家甘薯葉菜型新品種區試結果:2006年莖尖平均產量2058.33千克/畝,比對照福薯7-6平均增產8.4%,達極顯著水平,居6個參試品種第一位;2007後莖尖平均產量1800.82千克/畝,比對照平均增產10.55%,達極顯著水平,居六個參試品種第1位。兩年平均莖尖畝產1929.58千克,比福薯7-6增產9.4%。
2008年,參加國家甘薯葉菜型品種生產試驗結果:三個試點莖尖平均產量為3113.9千克/畝,比對照福薯7-6增產21.6%。

適種區域

莆薯53適宜在中國福建、廣東、廣西、江蘇、四川、河南等省春、夏季露地種植,冬季溫室大棚種植。

栽培技術

  1. 選地整地:按照無公害食品——蔬菜產地環境條件標準選擇種植地。平畦整地前每畝施腐熟土雜肥1500千克、三元複合肥50千克,深翻耙勻後做畦,畦寬110厘米;壟作的肥料條施在壟底,壟距80~90厘米,壟高20厘米左右。
  2. 種植密度:薯苗長20~25厘米、有6~8張完葉片時,可以剪苗種植。平畦株行距20厘米,每公頃約種20萬株;大田壟畦種植,株距20厘米,每公頃約種6萬株。扦插時薯葉向上,以利生根早發和新梢生長,還需斜插和深插,防止結薯或多結薯和早結薯。
  3. 日常管理:薯苗種植成活後打頂促分枝,可用剪刀或手直接採摘,一般採摘8~10厘米長嫩梢,每條分枝採摘時應留2個葉節,以便下次再采。每採摘一次可隨水沖施施腐熟人糞尿300千克,經常保持濕潤。甘薯莖葉一般不受十字花科害蟲為害,因而避免使用化學農藥,儘量達到無公害蔬菜的要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