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謬劇

荒謬劇,亦稱荒誕派戲劇。1950年代∼60年代初期之若干歐洲及美國劇作家之作品。此等作家贊同存在主義哲學家卡繆(Albert Camus)在其1942年所發表之論文《薛西弗斯的神話》(The Myth of Sisyphus)中所持之論點,認為人類的生存在本質上是荒誕的、無目的的。此一術語大體上亦適用於下述那些劇作家及其作品。雖然沒有正式的荒謬主義運動,但各不相同之劇作家如貝克特(Samuel Beckett)、尤涅斯科(Eugene Ionesco)、熱內(Jean Genet)、阿達莫夫(Arthur Adamov)、品特(Harold Pinter)以及其他一些劇作家均對人類抱悲觀論點,認為人類欲尋求其生存目標並掌握其命運是徒勞的。就此一觀點而言,人類是處於一種自感無助、迷惑及不安的狀態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荒謬劇
  • 年代:1950年代∼60年代初期
  • 流行地區:歐洲及美國
  • 出現時間:1953年
內容,歷史,影響,

內容

戲劇中要表現此等觀念,也就決定了戲劇的結構。因此荒謬派劇作家,對傳統戲劇之邏輯結構,均拋棄不用。其戲劇動作,就傳統戲劇的立場言,很難讓人消受;不論演員如何瘋狂地表演,他們的瘋狂無非是強調一個事實,沒有東西能夠改變他們的生存。

歷史

1953年第一次演出的貝克特《等待戈多》(En Attendant Godot)一劇中,並無情節的安排,只見兩個迷失的人,有時是裝扮成流浪漢的,在舞台上無窮盡地晃來晃去,誰也不知道他們等待的什麼人還是什麼東西?荒謬劇中所用之語言常常不聯貫,都是老生常談、雙關語、重複以及前後矛盾的。1950年第一次公演的尤涅斯科《禿頭女高音》(La Cantatrice Chauve)一劇的演員,只在舞台上坐、說、重複一些不言而喻的,直到最後聽起來像是無意義的話,以顯示語言溝通上的不可能。荒謬的、無目的的行為和言語,有時在表面上呈現出一幅讓人眼花繚亂的喜劇,實際上卻在嚴肅地描述人類真正性質的苦楚。於此吾人可體會出來自喜劇、雜耍,以及啞劇、特技等傳統喜劇的影響。同時,超現實主義、自覺存在論者及表現派和卡夫卡(Franz Kafka)作品所表現的思想給予荒謬劇的影響也是很明顯的。

影響

荒謬劇在嘲弄傳統戲劇常規上之創意令人震驚,在表達20世紀中期主要問題方面受人歡迎,至60年代中期呈現些微沒落;然而,其革新觀念,有些已為戲劇主流所吸收,甚至激發出前衛派,以推動更進一步的實驗。荒謬劇派之主要作家,有些在其藝術領域已開始尋求新的方向,有些人則仍一本初衷地寫作和演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