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之地

荊楚之地

荊楚之地位於湖北省中南部,地處長江中游和漢水下游的江漢平原腹地。荊州又稱江陵,為中國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荊楚之地
  • 位於:湖北省中南部
  • 荊州:又稱江陵
  • 環境:地勢平坦,氣候溫和
概況,歷史,名人,歷史遺蹟,

概況

荊州又稱江陵,是中國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荊州地勢平坦,氣候溫和,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其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2條,且長江流經本區453公里。

歷史

荊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楚文化的發祥地和三國文化集中地之一。相傳禹劃九州,始有荊州。在古代,荊、楚指同一地區,荊、楚的字義,本是同一種樹木的名稱。據史書記載,荊楚作為地,先是稱荊,後才稱楚。商代,荊州之地的楚,作為方國列入商朝的管轄範圍之內。周朝封楚國先君熊繹于丹陽,國號為荊。春秋初期,楚成王改荊為楚。
據考古發現,早在五、六千年前,人類就在荊州大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屈家嶺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春秋戰國時代,青銅冶煉技術、鍛鑄鐵技術、絲織刺繡技術和漆器工藝技術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老莊哲學、楚辭文學和音樂舞蹈,也都登上了古代世界文明的殿堂。楚故都紀南城及其周圍,有楚城遺址5座,楚文化遺址73處,大型石墓800多處,其中包括18個楚王的墓葬。三國時期,諸葛亮稱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也。”

名人

荊州自古地靈人傑,素有“唯楚有才”之譽。世界文化名人屈原,曾在此任職20餘年,唐代“茶聖”陸羽,明朝“宰相之傑”張居正,當代文學家曹禺歐陽山等,都是荊州人。

歷史遺蹟

荊州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為奪取荊州,不僅留下了“劉備借荊州”、“關公大意失荊州”等許多動人的故事,而且留下了大量的三國遺址。主要有江陵的關公點將台、馬跑泉,洪湖的曹操灣、烏林寨,監利的子龍崗、華容道,石首的繡林鎮、劉郎浦,公安的孫夫人城等。荊州城有保存完好的古城牆,歷經2000多年,古貌尤存。特別是始建於五代十國的古城垣,其規模之大,保存之好,為我國南方所僅有,在全國也為數不多。城內有建於唐代的開元觀、玄妙觀,建於明代的太暉觀,建於清代的文廟、關廟和鐵女寺,有建於現代的三國公園、盆景園、碑苑等。鐘祥境內的明顯陵,即嘉靖皇帝父母的合葬墓,既是中南地區唯一的明代帝王墓,也是中南地區最大的明代古建築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