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葉紋鏡

草葉紋鏡

草葉紋鏡,圓紐,四葉紋紐座,亦有弦紐或伏螭鈕而無紐座者。紐或紐座外一般為大方格銘文帶圍繞,有的僅有方格而無銘文。內向連弧紋緣,以十六連弧最多,根據布局和紋飾可分為四乳草葉紋鏡、四乳花瓣草葉紋鏡、規矩草葉紋鏡。草葉紋鏡是漢代流行的主要鏡類之一,以四乳草葉紋鏡占絕大多數,主要流行在西漢前期和中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草葉紋鏡
  • 所屬年代西漢前期和中期
  • 外形:圓紐,四葉紋紐座等
  • 銘文:有的僅有方格而無銘文
紋飾,銘文特點,時代背景,鑑別特點,

紋飾

在地紋的基礎上,添加了花葉紋,形成了戰國的花葉紋鏡。一般花葉簡單,較為圖案化,花葉多為四朵、八朵,菱形花葉紋則為五朵。
西漢以後,又出現了花葉紋和草葉紋鏡,而所謂「草葉紋」,有人認為可能就是「麥穗紋」,這就反映了古代中國以農業社會立國的歷史
到了唐代,更出現了寫實的花卉紋飾,加上淺浮雕工藝的表現手法,格外富麗堂皇,也反映了唐代鼎盛時期欣欣向榮的氣象。
連弧紋鏡,一般為柿蒂形鈕座,間飾以“長宜子孫”字銘,以內向連弧紋為主要裝飾,流行於東漢中晚期。此期銅鏡,較之前代已有發展,其鏡面微凸,使人面得以全部照出,較為科學,紋飾多柿蒂,紐較大,其連弧紋多在內區,創浮雕式作法,紋飾突出,種類增多,銘文多為吉祥字語。
可分為V式:
I式:鈕座外為內向八連弧紋,連弧每一曲有一直線與鈕座垂直相連。紋飾外圍以銘文帶。
II式:連弧紋與鈕座間填飾有線條、渦紋。連弧紋外圍以銘文帶,銘文帶兩側又飾有短線直紋。
III式:鈕座四葉問有四字銘文。鈕座外為內向八連弧紋,並圍有雲雷紋一周。雲雷紋一般為八個小圓圈,加數日不等的斜線組成。
IV式:比III式省略了雲雷紋帶。四葉鈕座的葉間多書長腳花式篆“長宜子孫”,八連弧間也常有銘文與之對應。
V式;比IV式更為簡略,鈕座外為內向連弧紋,無銘文和雲雷紋。
出土佐證:
(《大葆台西漢木榔墓發掘簡報》,《文物》1977年6期)I式、II式連弧紋鏡,III式蟠虺紋鏡新出現並流行。博局紋鏡開始出現。

銘文特點

兩漢時期銅鏡銘文占據重要的位置,它字型多樣,文辭內容豐富,是鑑定漢鏡的重要依據。西漢初期,鏡銘多出現在鈕座外,句法往往加“兮”字,比較接近楚辭的文風。
西漢中期以後,銘文占據了重要位置,有的甚至取代了紋飾。這時銘文的字型筆書,除尚方鏡中能保持整齊劃一的姿態外,一般銅鏡則—反漢初謹嚴不苟的作風,出現了代用字、簡筆字及句中缺字等現象。這種狀況之所以能被社會習俗接受,是因為簡字、代字在當時大眾中已廣為流傳,故凡遇到筆畫較繁或文字較生澀的字,多以簡字來代替,如最習見的“古”代“賈”,“守”代“獸”,“次”代“飲”,“周”代“雕”等。
西漢晚期至東漢初期,鏡銘字型近漢隸寓有小篆筆意,雖還有簡畫省筆,但比西漢文體更接近書寫文體。
東漢中期以後,銘文在表現各種意義之外,往往加上鑄鏡的紀年,為後代判斷古鏡的確切時代提供了依據。除紀年鏡外,還有紀氏銘文或紀名銘文。紀氏銘常見的商:肖氏、陰氏、程氏、耿氏、葉氏、潘氏、樊氏、嚴氏、呂氏、許氏、史氏、秦氏、李氏、石氏、龍氏、騶氏、朱氏、袁氏等。紀名銘文又分人名、爵名、鑄鏡機構名,如:周仲、會稽師鮑、師鄭豫、公孫家、張興、吳郡趙忠、吳將軍、尚方、右尚方、上方、青羊、青蓋、青勝、三羊。
2.西漢初期是銅鏡銘文的萌芽時代,文辭簡略,依其內容可分為三類:
(1)男女或朋友間的紀念贈答銘文,措辭委婉曲折,如怨如慕,意味深長,有紀念相思勿忘而兼含頌禱之意。
(2)慶祝頌禱銘文,種類少,但數量多,證明當時十分盛行,如“大樂富貴”、“千秋萬歲”、“宜酒食”等。
(3)具有修養的意義而用作規箴的銘文,銘文較長,分鑄於內外銘帶。
3.西漢中期至東漢時期銅鏡銘文種類繁多,照文意性質,可分為二類:
(1)贈答銘文,有屬於男女或朋友關係的紀念辭,又有意義深長、耐人玩味、膾炙人口的婦女贈送其遠行丈夫的語句。
(2)用於慶禱的吉祥銘文,或歌功頌德、宣示威武的銘文。
(3)宗教神話內容的銘文,如《穆天子傳》傳下來的東王公、西王母故事,鏡銘中也有表現。《漢書?天文志》中有五宮之說,於是行車方位有了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配置,滲透到鏡銘中,成了習見的語句。另外,受道家影響,鏡銘中常有仙人、玉英、醴泉、芝草等銘詞。這類銘文非常流行,字句多為整齊的七言或四言、三言,文體大率相似,它對研究七言體的出現很有價值。
常見銘文有:
①“大樂貴富,千秋萬歲,宜酒食。”(魚形)
②“大樂貴富,得所好,千秋萬歲,宜酒食。”(魚形)
③“大樂末央,長相思,願毋相忘。”
④ “修相思,煩毋相忘,大樂未央。”
⑤“內請(清)質以昭明,光輝像夫日月,心忽。”(內圈鉻)“揚而願忠,然雍(壅)塞而不泄,懷靡美之窮皚,外承驩 (歡)之可說,慕窈窕之靈泉,願永思而毋絕。”(外圈銘)以上銘文多配置於蹈璃紋鏡上。
⑥“常相思,毋相忘,常貴富,樂未央。”
⑦“常與君,相驩(歡) 幸,毋相忘,莫遠望。”以上見於蟠虺紋鏡。
⑧“見日之光,所見必當。”
⑨“見日之光,天下大明。”
⑩“見日之光,長毋相忘。”
⑾“內清質昭明,光輝象 (像)夫今日月;心忽揚而願忠,然雍塞而不泄。”
⑿“內而清而以而昭而明而光而夫而日而月而。”
⒀“潔清白而事君,怨陰驩(歡)之賓明,煥玄錫之流澤,志疏遠而日忘,慎糜美之窮皚,外承驩(歡)之可說,慕窈窕於靈泉,願永思而毋絕。”
⒁“鍊冶銅華清而明,以之為鏡而宜文章,以延年而益壽去不羊,與天無極,如日之光,長未央。”
⒂“日有熹,月有富,樂毋事,常得意,美人會,竿瑟侍,賈市程萬物。”以上見於連弧紋鏡上,字型有的方正,有的則瘦長,簡筆較多。
⒃ “見日之光,長樂未央。”
⒄“見日之光,天下大明,服者君卿。”
⒅“見日之光,天下大陽。”
⒆“見日之光,天下大陽,服者君卿,所言必當。”⒇“常貴富,樂未央,長相思,不相忘。”
(21) “日有烹,宜酒食,長貴富,樂毋事。”
(22)“君行卒,予志悲,久不見,侍前稀。”
(23)“心思美人,毋忘大王。”
(24)“願長相思,久毋見忘。”
(25)“與天相壽,與地相反。”
(26)天上見長,心思君王。”以上多見於草葉紋鏡。
(27)“尚方御竟(鏡)大毋傷,巧工刻之成文章,左龍右虎辟不羊,朱鳥玄武順陰陽,子孫備具居中央,長保二親樂富昌,壽敝金石如侯王兮。”
(28)“尚方作竟(鏡)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飢食棗,浮游天下敖四海,壽如金石為國保。”
(29)“新有善銅出丹陽,和以銀錫清且明,左龍右虎主四彭,朱爵玄武順陰陽。”
(30)“此有佳鏡成獨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禮泉飢食棗,浮游天下敖四海,壽如金石為國葆。”
(31)“作佳鏡成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飢食棗,壽如金石。”
(32)“王氏作鏡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飢食棗,浮游天下放四海,壽如金石之國保。”
(33)“朱氏明鏡快人意,上有龍虎四時宜,常保二親宜酒食,君宜官秩家大富,樂未央,宜牛羊。”
(34)“杜氏作竟〔鏡〕四夷服,多賀新家人民息,胡虜殄滅天下復,風雨時節五穀熟,長保二親受大福,傳吉後世子孫力,官位高。”
(35)“福祿進今日以前,天道得物自然,參駕蜚龍乘浮雲,白虎失,上大山,鳳鳥下,見神人。”
(36)“福熹進兮日以萌,食玉英兮飲渲泉,駕文龍兮乘浮雲,白虎口兮上泰山,鳳凰舞今見神仙,保長命令壽萬年,周復始今八子十二孫。”
(37)“金之青,視吾形,見至口,長思君,時來游,宜子孫,樂無憂。”
(38)“上太山,見神人,食玉英,飲醴泉,駕文龍,乘浮雲,君宜官秩保子。”
(39)“吾作佳鏡自有尚,工師刻做主文章,上有古守(獸)辟非羊(祥),服之壽考宜侯王。”
(40)“惟始建國二年新家尊,詔書數下大多思,賈人事市不躬嗇田,更作辟雍治校官,五穀成熟天下安,有知之十得蒙恩,宜官秩,藻子孫。”
(41)“調治佳鏡子孫息,長保二親得天力,傳入後世樂無極。”以上見於博局紋鏡。
(42) “長宜子孫。”(內區)“呂氏作鏡自有紀,長保二親口孫子,辟去不羊(祥)宜古市,為吏高升官人右,壽如金石。”(外區)
(43)“宜侯王,樂未央。” (內區)“侯氏作鏡大毋傷,巧工刻之為文章,左龍右虎辟不陽(祥),七子九孫居中央,夫妻相保如威央兮。”(外圈)
(44)“蓋作竟(鏡)自有紀,辟去不羊(祥)宜古市,長保二親。”以上見於鳥獸紋鏡,
(45)“君宜高官。”(內區)“富且昌,樂未央,師命長,宜侯王。”(外區)
(46)“建寧元年九月九日丙午造作尚方明鏡,幽煉三商,上有東王父,西王母,生如山石,長宜子孫,八千萬里,富且昌,樂未央,宜侯王,師命長,買者大吉羊(祥),宜古市,君宜高官,位至王公,長樂央口。”以上多見於變形四葉紋鏡。
(47)“吾作明竟(鏡)幽煉宮商,周羅容象,五帝天皇,白牙單琴,黃帝除凶,朱鳥玄武,白虎青龍,君宜高官,子孫番昌,建安十年造大吉。”
(48)“吾作明竟(鏡),幽煉三商兮”(方枚銘)“元興元年五月丙午日天大赦,廣漢造作尚方明竟,幽煉三商,周得無極,世得光明,長樂末央,富且昌,宜侯王,師命長,生如石,位至三公,壽如東玉父,西王母,仙人子,立至公侯。”(銘文帶)以上見神獸紋鏡。
(49) “青蓋作鏡四夷服,多賀國家人民息,胡虜殄(舔)滅天下服,風雨時節五穀熟,長保二親得天力。”此銘文多見於龍虎紋鏡。漢鏡銘文中,有—些關於銅鏡鑄造工藝的內容,我們從中可以了解到當時銅鏡鑄制的部分情況。如表明銅鏡金屬成分的銘文有:“新有善銅出丹陽,和以銀錫清且明”和“幽煉三商”等,其中以“幽煉三商”較多見。對“三商”,學術界有多種解釋,但筆者認為以釋為銅、銀、錫三種金屬為宜,鏡銘中“新有善銅出丹陽,和以銀錫清且明”可以為證。三金中的 “銀”經近代檢驗證明,應是金屬鉛。另外,“新有善銅出丹陽”,標明鏡原料銅的產地。“丹陽”指漢代的丹陽郡(今安徽當塗),它是漢代最有名的銅礦所在地,西漢還在丹陽設有銅官。《漢書·食貨志》:“金有三等,黃金為上,白金為中,赤銅為下。”孟康註:“白金,銀也。赤金,丹陽銅也。”

時代背景

漢代是我國銅鏡發展的鼎盛時期。它出土的數量最多,使用最為普遍,漢鏡不僅在數量上比戰國時期多,而且在製作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了很大發展。漢代除了繼續沿用戰國鏡外,最流行的銅鏡有:四神鏡、青龍白虎鏡、朱雀玄武鏡、蟠螭紋鏡、蟠虺紋鏡、章草紋鏡、星雲鏡、雲雷連弧紋鏡、鳥獸紋規矩鏡、重列式神獸鏡、連弧紋銘文鏡、重圈銘文鏡、四乳禽獸紋鏡、多乳禽獸紋鏡、變形四葉鏡、畫像鏡、日光連弧鏡、七乳四神禽獸紋鏡等。
(1)西漢早期,戰國時期的一些銅鏡繼續流行。如四山鏡、蟠螭紋鏡等,並且都具有楚式鏡的風格。但此時同類的銅鏡較戰國時同類鏡子粗糙,尤其是地紋鑄造不甚精整,連弧紋也不甚規整。
西漢前期銅鏡仍流行蟠螭紋,有的仍有地紋陪襯。有的在此基礎上改變線條結構,變換圖案的組合,鈕座周圍出現了吉祥銘文,成為一種新式的蟠螭紋銘文鏡。此時的蟠螭紋已由戰國低寬平凸的單線條轉變為雙線或三線條,重疊大葉將蟠螭紋分為三組或四組。座鈕外銘文常出現“大樂富貴,千秋萬歲,宜酒食”,“大樂未央,常勿相忘”等追求人生享樂,長壽多福,親情永恆的思想情節。另外出現蟠螭紋中添加TLV形的三中符號,形成了蟠螭博局紋。此種紋飾持續時間較長,樣式多種多樣,圖案變異豐富,是戰國以來延續不斷、多姿多彩的蟠螭紋消失前的一道亮麗的晚霞。
(2)漢武帝統治前後,漢朝政治經濟都繁榮發展,此時銅鏡也有了新的特點:第一,以四乳為基本點組織主題紋飾的四分布局方式。第二,突出主紋,地紋逐步消失。第三,主題紋飾樸素,圖案結構簡單。第四,銘文鏡大量出現,銘文逐漸成為鏡背主題紋飾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五,半圓球鈕逐漸占據主導地位,紋飾以鏡鈕為中心環繞布局。第六,鏡緣以素寬緣為主。
(3)西漢晚期,鏡背主題紋飾出現了四乳禽獸紋、多乳禽獸、神人神獸紋、規矩紋等新形式。四神、動物、禽鳥的紋飾造型趨向形象化、趨向寫實的風格,銘文豐富多彩,排列靈活,並開始出現紀年銘文鏡。主體紋飾精美,開始注重銅鏡邊緣裝飾,多為不完整的雙線折波紋,改變了前期多寬素緣的形式。這期間主要產自浙江紹興的畫像鏡、半圓方枚神獸鏡是其中佼佼者,其工藝以高浮雕為主,刻劃極為精細、紋飾內涵豐富,多有銘文,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意識。之後還有連弧紋、變形四葉紋、龍虎紋和夔鳳紋等,紀年銘文亦開始流行。
漢代是我國銅鏡發展的重要時期。漢鏡出土的數量最多,使用普遍,漢鏡不僅在數量上比戰國時期多,而且在製作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了很大發展。從其發展趨勢,可以分為三個大的階段,重要的變化出現在漢武帝時期、西漢末年王莽時期、東漢中期。
西漢前期是戰國鏡與漢鏡的交替時期。直到 西漢中期漢武帝前後,一些新的鏡類流行起來了。這些新的鏡類對後世銅鏡的發展,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西漢中期銅鏡工藝高度發展,形制和花紋出現了顯著變化,鏡面增大,鏡壁加厚,弦紋鈕和橋形鈕少見,代之而起的是半球形圓鈕和連峰鈕、獸形鈕等,平素緣或內向連弧紋緣。主題紋飾廣泛使用四分布局方式,即以四乳為基點將鏡背分為四區,其間布置主題紋飾。同時,這時期銘文已經成為銅鏡紋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常見的銘文有“見日之光”和“昭明”等,字型多為鐫刻秀麗的篆書體。戰國以來流行的地紋已經消失。這時期流行的鏡類有星雲紋鏡、日光鏡、昭明鏡、重圈銘文鏡、禽獸紋鏡、連弧紋鏡等。
西漢後期至東漢中期,銅鏡工藝又有新的變化。鏡背紋飾由靜化趨於動化,出現了象徵祥瑞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及各種瑞獸、禽鳥和具有升仙之意的羽人等形象,圖案生動活潑,具有強烈的現實感。表現手法仍以陽線勾勒,但比以前更細膩,非常美觀。流行的鏡類有四神博局鏡、四乳禽獸鏡和多乳禽獸鏡等。東漢中期南方盛行以神人車馬和瑞獸為題材的畫像鏡,以浮雕技法表現畫面,別具—格。這一時期銅鏡注重邊緣裝飾,多在邊緣上飾花紋帶。同時,銘文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常見的銘文有“尚方”、“善銅”和紀氏銘等,並出現了地支十二字和七言韻語。如“尚方作鏡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飢食棗,壽而山石天之保今”和“漢有善銅出丹陽,和以銀錫清且明,青龍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順陰陽”等,都是當時最流行的銘文。“尚方”是指官方作坊製作的銅鏡,而“漢有善銅出丹陽”則指銅鏡原料產于丹陽。這些銘文不僅反映了漢代人乞求祥瑞避邪和升仙的思想意識,同時也具有明顯的商品宣傳性質。
西漢時期,銅鏡逐漸厚重,紐多作半球形,或作柿蒂形。圖案布局和紋路也有新的變化,出現了以四乳釘為基點組織的四分法布局形式,主紋突出,地紋逐漸消失。主題紋飾素樸,圖案結構簡單,改變了戰國時期那種嚴謹的細密風格。當時主要流行的鏡子有草葉鏡、星雲鏡、日光鏡和昭明鏡、四乳禽獸紋鏡。
漢鏡不僅式樣豐富,工藝精巧,而且其文飾也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裝飾性,裝飾花紋出現程式化。其裝飾由紐座的放射式到軸對稱,由平面到浮雕,邊緣更為複雜,而銘文已成為整個紋飾的重要組成部分。作工精良,紋飾優美,為中國古代工藝美術之珍品。
西漢時期,銅鏡逐漸厚重,紐多作半球形,或作柿蒂形。圖案布局和紋路也有新的變化,出現了以四乳釘為基點組織的四分法布局形式,主紋突出,地紋逐漸消失。主題紋飾素樸,圖案結構簡單,改變了戰國時期那種嚴謹的細密風格。當時主要流行的鏡子有草葉鏡、星雲鏡、日光鏡和昭明鏡、四乳禽獸紋鏡。
一、簡述
兩漢時期包括西漢、新莽、東漢,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強盛時期,經濟和文化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個方面都為漢民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當時陶瓷業的進步和漆器的發展,雖然代替了青銅器皿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但制銅工藝並沒有衰退,而是轉向了製造銅鏡等方面。因此,兩漢時期銅鏡的鑄制業獲得了重大發展,出現了新的高潮。
兩漢銅鏡已發展成一般商品,這時期官方和私營鑄鏡業都得到了普遍的發展。漢鏡銘文中出現的許多“尚方”銘及紀氏銘,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尚方”是漢代為皇室製作御用物品的官署,屬少府。《漢書·百官公卿表》中的少府下有“尚方”。顏師古註:“尚方主作禁器物。”《後漢書?百官志》:“尚方令一人,六百石。本註:‘掌上手工作御刀創諾好器物,亟—人。’”銅鏡銘文中大量出現的“尚方作鏡真大好”、“尚方作鏡四夷服”等字句表明,製作銅鏡也是尚方的任務之紀氏銘如:“王氏作鏡真太好”、“朱氏明鏡快人意”、“田氏作鏡四夷服”等,都明確記述了製作者的姓氏,並有很強的宣傳廣告作用,表明民間鑄鏡業已十分普及。
大約在東漢中期,隨著鑄鏡業的發展,全國形成了幾個鑄鏡中心。這些中心都在離銅礦區較近、交通便利、經濟發達的地區,如:會稽郡的治所山陰(今浙江紹興),江夏郡(今四川廣漢北),蜀郡(今四川成都)等。這些地區的鑄造工藝精巧,許多精美的銅鏡就是在這裡鑄造的,如神獸鏡、畫像鏡。
兩漢時期銅鏡的合金比例是比較穩定的,銅的含量為66%~70%,錫23%~24%,鉛4%~6%。由於漢鏡含錫量高,有利於鏡表面的拋光。銅鏡中加人一定量的鉛,是因為鉛溶液環流狀態良好,有利於熱溶液的平均流注,有助於鏡面乾整,減少氣泡,提高鑄造文字和花紋的清晰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漢代銅鏡中,有一種奇特的銅鏡——透光鏡。此鏡發明於西漢時期,外形和普通鏡一樣,但當光線照在鏡面上時,鏡面相對的牆上,會反映出鏡背花紋的影像,古人稱之為“幻鏡”。隋唐之際的王度《古鏡記》、宋代周密《雲煙過眼錄》、宋代沈括《夢溪筆談》、清代鄭復光《鏡鏡詅痴》等都有記載和研究。近代研究表明,銅鏡透光是銅鏡冷卻和加工研磨鏡面過程中、產生的內應力所致。
兩漢時期的銅鏡圖案式樣豐富,製作精巧,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裝飾性。但在不同的時期又有不同的特色。西漢高祖至文、景帝以前,社會處於經濟恢復時期,鑄鏡工藝發展不大,仍沿用戰國銅鏡的風格,鏡面小,鏡壁單薄,弦紋小鈕,紋飾多見變形蟠螭紋和蟠虺紋。與戰國銅鏡不同的是漢鏡鈕座往往有銘文一周。到“文景之治”以後,特別是武帝以後,經濟有了大幅度發展,這時銅鏡鑄造才出現了高潮,產品質量提高,數量也增加了。其鏡面漸大,鏡壁略厚,鈕為半圓形,墩厚平滑。花紋裝飾受當時帛畫壁畫石刻等的直接影響,戰國銅鏡那種抽象的紋飾已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穎的草葉紋、星雲紋等。往往以繪畫、雙勾陽線的表現技法出現於鏡背,並且圍繞鏡鈕組成同心圓的多層連續圖案,並用四分法把紋樣分成四等份,構成既對稱又連續的圓形裝飾圖案。從題材上看,已趨於寫實,內容與當時社會上流傳的羽化升仙、祥瑞辟邪說法相吻合。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條帶式的銘文,都是祝福式的吉祥韻語。
王莽建立新朝後,銅鏡風貌與西漢一脈相承,但仍有發展。紋飾內容愈益豐富,表現手法比以前細膩工整,構圖格局採用乳釘間隔成等份和以同心圓形式環繞多層次紋帶,頗富立體層次和節奏感。銳邊裝飾也複雜化了。此時流行一種華美的規矩紋鏡,規矩紋間,往往穿插著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鳥獸圖案。構圖巧妙,以圓與方的對比,形成旋轉賓士、活潑生動的優美的圖案結構。銅鏡銘文,這時出現了十二地支和較長的七言韻語。
東漢時期,銅鏡工藝表現出一種不斷革新和提高的勢頭。顯然受當時畫像石、磚的影響,裝飾圖案上的人物和動物已普遍流行。在技法上,多採用減地平即和高浮雕來表現物像,其效果依稀剪影一般。神獸紋和畫像紋的出現,更屆前所未有。這些畫像不事細節與修飾,以粗線條和大輪廓以及高度的形體誇張,表現出古拙奔放的藝術風格。這時銅鏡銘文的演變規律,接近書寫文字,字型多為小篆間雜漢隸。
二、兩漢銅鏡的形制特點
兩漢時期銅鏡的形制較戰國銅鏡要厚重,但絕沒有鈍重笨拙的感覺。鏡表面或漆黑明亮(即所謂的黑漆古),或呈銀灰色。形狀,一般均為圓形;1980年山東淄博大武公社窩托村南古墓5號陪葬坑出土了一面長方形夔龍紋多鈕大銅鏡。這是西漢武帝前後的遺物,極為罕見。
鏡鈕,除西漢初期少數銅鏡仍沿用戰國時期的弦紋鈕外,多數為半圓鈕。這種鈕制後來成為銅鏡鈕的基本形式。東漢時期,銅鏡的圓鈕變得又大又高,十分突出。另外,還有一些特例:星雲紋鏡的鏡鈕,均為博山形鈕。四川出土的草葉紋鏡上常鑄一種伏螭鈕。
鈕座,此時趨於多樣化。除圓、方座外,還用連珠紋、連弧紋、四瓣柿蒂紋等紋飾作鈕座,鏡緣,除西漢初期仍有卷邊鏡緣外,均為寬厚的外緣,並逐漸呈斜坡狀。
三、兩漢銅鏡的紋飾特點
兩漢時期銅鏡的紋飾較之戰國銅鏡已有了很大的變化,形成了新的風格。豐要特點是:圖案多採用四分法布局;地紋遠漸消失,主紋成為單一的圖案;紋飾結構趨於簡單,改變了戰國鏡紋飾那種嚴謹細密的風格。

鑑別特點

形狀:以圓形為主,到西漢後期出現了方形、菱花形及鐘形鏡。鏡紐從先秦的弓形、長方形、半環形變為以半球形為主。鏡體遠比先秦的厚重,重量按直徑計200毫米左右的可達2500克。
顏色:由於是與銀、錫等合煉,其胎質色澤往往"白如銀",外表則經長年氧化及撫摩形成一種深黑中透黃的膜面,所謂"色如深墨"、"色如黝"。而鏽蝕則瑩綠可愛,沒有那種輕浮的感覺。
紋飾:擺脫了先秦時期的地紋,出現最有代表性的銘文。西漢初期已有以四乳釘或多乳釘分隔布局的圖案;西漢後期則以"規矩紋"配銘文為主。其他如四靈、神獸、西王母、東王公等神話圖案也大量出現。
1.漢代銅鏡較之戰國銅鏡要厚重。除氧化“黑漆古”外,銅鏡的表面多呈銀灰色,紅色銹。
2.鏡鈕,除西漢初期少數銅鏡仍沿用戰國時期的弦紋鈕外,多數為半圓鈕,十分規整。東漢時期鏡鈕又加高加大,顯得特別突出。鈕都有座,鈕座主要形式有:方形、圓形、柿蒂形、連弧形、連珠紋,另外,還有一些特例:星雲紋鏡的鏡鈕,均為博山形鈕。四川出土的草葉紋鏡上常鑄一種伏螭鈕。
3.鈕座,此時趨於多樣化。除圓、方座外,還用連珠紋、連弧紋、四瓣柿蒂紋等紋飾作鈕座,鏡緣,除西漢初期仍有卷邊鏡緣外,均為寬厚的外緣,並逐漸呈斜坡狀。
4.鏡緣多為寬厚緣,邊厚向內微坡。戰國銅鏡的卷邊,除早期外,已不復存在。
5.兩漢時期銅鏡的紋飾較之戰國銅鏡已有了很大的變化,形成了新的風格。豐要特點是:圖案多採用四分法布局;地紋遠漸消失,主紋成為單一的圖案;紋飾結構趨於簡單,改變了戰國鏡紋飾那種嚴謹細密的風格。
博局紋有別其他時代紋飾,乳釘紋經常用作裝飾,有尖乳、圓凸乳和中心下凹的乳釘。另外,銅鏡邊緣上的鋸齒紋、雙線波紋、雙線三角紋、流雲紋也是區別戰國和唐以後銅鏡的重要標誌
6.漢鏡銘文減字、減句、省筆略畫現象普遍,這種現象在唐以後的銅鏡銘文中是很少見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