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祠

草堂祠

草堂總面積有240多畝,其建築為清代風格,園林是非常獨特的“混合式”中國古典園林。草堂舊址內,照壁、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旁配以對稱的迴廊與其它附屬建築,其間有流水縈迴,小橋勾連,竹樹掩映,顯得既莊嚴肅穆、古樸典雅而又幽深靜謐、秀麗清朗。工部祠東側是“少陵草堂”碑亭,這座草堂象徵著杜甫的茅屋,令人遐想,已成為成都市的著名景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草堂祠
  • 占地面積:240多畝
  • 風格:清代風格
  • 相關人物:杜甫
介紹,草堂歷史,碎瓷片其位置,杜甫雕像,地震損毀,草堂聽琴活動,

介紹

1997年2月,政府又拔出專款,借鑑川西民居的特點,重建了杜甫的茅屋。茅屋故居位於碑亭北面,占地一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40平方米。主體建築5開間,4座配房,竹條夾牆,裹以黃泥,屋頂系茅草遮苫,再輔以竹籬、菜園、藥圃,使整個建築古樸中透露出濃濃的文化色彩。遊人漫步其中,既可發思古之幽情,又可享受悅目清心的樂趣。

草堂歷史

杜甫,字子美,號少陵,公元712年出生於河南鞏縣(現鞏義市)。因得罪肅宗,被貶華州。759年棄官西行,經天水同谷入蜀,於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築茅屋而居。前後住了四年,寫詩兩百四十餘首,其中包括《蜀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名篇。
成都杜甫草堂現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的聖地。杜甫離開成都後,草堂便傾毀不存。五代前蜀時,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至宋代又重建,並繪杜甫像於壁間,始成祠宇。此後草堂屢興屢廢,其中最大的兩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慶十六年(1811),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規模和布局。1952年,杜甫草堂又經全面整修後,正式對外開放。1955年成立杜甫紀念館,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更名為杜甫草堂博物館
杜甫草堂杜甫草堂
“林徑向深去,碧翠妝滿園”。自杜甫後一代一代人的修復完善,一代一代詩人的詩詞酒令的熏濯,杜甫草堂越來越詩意化了,難怪引來宋代的陸游黃庭堅兩偉大詩人羨慕,死後寧願配祀在這位詩聖人身邊,最終驚動了宋代的皇帝在工部祠東西兩處塑了這兩位詩人的塑像,以償他們心愿,以示護佑草堂

碎瓷片其位置

杜甫草堂的文博專家對萬佛樓原址上千塊陶瓷器物碎片進行清理,發現有3塊陶瓷碗底刻著完整的“草堂祠”3字。考古專家楊渝泉表示,這些碎片是明清時期燒制的,由此可以斷定,萬佛樓修建的時間大概在明代。此外,草堂祠位於杜甫草堂內的說法,以前只靠史料證明,現在出土的刻字瓷片卻從實物上印證了這一說法。至於為何萬佛樓中心部分會埋這么多陶瓷碎片,楊渝泉解釋說,萬佛樓的中心是一尊四面佛,旁邊可能放置了很多瓷器,這也許與當時的風俗有關。目前,修復萬佛樓考古勘察工作已基本結束。

杜甫雕像

形容枯槁,面容憔悴,深深內陷雙眼裡看見的是黎民蒼生於水深火熱中的苦苦煎熬,噙著的淚水早已流乾,那淚痕早已隱藏在歲月摧殘的皺紋里,和它一同遺忘的是自己的性命安危、未卜前途
杜甫雕像杜甫雕像

地震損毀

國家文物局古建專家組組長羅哲文日前透露,因汶川地震受損的杜甫草堂修復預算將超過600萬元。
成都杜甫草堂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甫行蹤遺蹟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處,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據羅哲文介紹,在汶川大地震中,成都杜甫草堂中的“杜陵春”是受損最為嚴重的一處,損壞建築面積652平方米,現已採取封閉措施。根據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提供的重建方案,僅“杜陵春”的修復工程預算就超過了600萬元。
據了解,這次地震中遭到損毀、破壞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總數超過1200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超過300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800處。

草堂聽琴活動

本次“草堂聽琴”活動,以“月映絲竹·詩潤草堂”為主題,以等演奏為主線,以詩歌舞蹈的清雅唱和為特色,著重突出草堂文化與中國傳統古典音樂間深刻的內在聯繫,用古典詩詞與扣人絲弦間的交相輝映來再現唐朝盛世的華麗樂章。本次“草堂聽琴”活動分為“草堂懷古”、“故人邀月”、“月圓人美”三個篇章。
中秋“草堂聽琴”活動旨在進一步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節日,形象生動地展現杜甫草堂深厚的文化積澱,更加鞏固我館詩歌文化殿堂的地位,並在文化旅遊市場競爭激烈的形勢下,彰顯出杜甫草堂清幽、秀麗的雅文化特色,為成都文化旅遊品牌增添新的亮點,讓廣大遊客走進草堂,進一步感知草堂,熱愛草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