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序

茶序

功夫茶茶藝的十八道程式。其包括焚香靜氣,活煮甘泉;孔雀開屏,葉嘉酬賓;大彬沐淋,烏龍入宮;高山流水,春風拂面;烏龍入海,重洗仙顏;母子相哺,再注甘露;祥龍行雨,鳳凰點頭;夫妻和合,鯉魚翻身;捧杯敬茶,眾手傳盅;鑑賞雙色,喜聞高香;三龍護鼎,初品奇茗;再斟流霞,二探蘭芷;二晶雲腴,喉底留甘;三斟石乳,藹氣迴腸;含英明華,領悟岩韻;君子之交,水清味美;名茶探趣,游龍戲水;賓主起立,盡杯謝茶。功夫茶茶藝屬於民俗茶藝,長期流傳於閩台民間,現已流向全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茶序
  • 別名:茶藝
功夫茶程式,武夷山功夫茶,基本理念,茶具選擇,其本程式,解說話語,

功夫茶程式

第一道:焚香靜氣,活煮甘泉
焚香靜氣,就是通過點燃這支香,來營造祥和,肅穆,無比溫馨的氣氛。希望這沁人心脾的幽香,能使大家心曠神怡,也但願你的心會伴隨著這悠悠裊裊的香菸,升華到高雅而神奇的境界。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是一個精通茶道的茶人,他總結泡茶的經驗說:“活水還須活火烹。”活煮甘泉,即用旺火來煮沸壺中的山泉水。
第二道:孔雀開屏,葉嘉酬賓
孔雀開屏是向同伴展示自己美麗的羽毛,我們藉助孔雀開屏這道程式,向嘉賓介紹今天泡茶所用的精美的功夫茶茶具。
“葉嘉”是蘇東坡對茶葉的美稱。葉嘉酬賓,就是請大家鑑賞烏龍茶的外觀形狀。
第三道:大彬沐淋,烏龍入宮
大彬是明代製作紫砂壺的一代宗師,他所製作的紫砂壺被後代茶人嘆為觀止,視為至寶,所以後人都把名貴的紫砂壺稱為大彬壺。大彬沐淋,就是用開水澆燙茶壺,其目的是洗壺並提高壺溫。
第四道:高山流水,春風拂面
武夷茶藝講究“高沖水,低斟茶。”高山流水即將開水壺提高,向紫砂壺內沖水,使壺內的茶葉隨水浪翻滾,起到用開水洗茶的作用。
春風拂面”是用壺蓋輕輕地颳去茶湯表面泛起的白色泡沫,使壺內的茶湯更清沏潔淨。
第五道:烏龍入海,重洗仙顏
品飲武夷岩茶講究“頭泡湯,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華。”頭一泡衝出的茶湯我們一般不喝,直接注入茶海。因為茶湯呈琥珀色,從壺口流向茶海好像蛟龍入海,所以稱之為烏龍入海。
“重洗仙顏”本是武夷九曲溪畔的一處摩崖石刻,在這裡意喻為第二次沖水。第二次沖水不僅要將開水注滿紫砂壺,而且在加蓋後還要用開水澆淋壺的外部,這樣內外加溫,有利於茶香的散發。
第六道:母子相哺,再注甘露
沖泡武夷岩茶時要備有兩把壺,一把紫砂壺專門用於泡茶,稱為“泡壺”或“母壺”;另一把容積相等的壺用於儲存泡好的茶湯,稱之為“海壺”或子壺。現代也有人用“公道杯”代替海壺來儲備茶水。把母壺中泡好的茶水注入子壺,稱之為“母子相哺”。母壺中的茶水倒乾淨後,乘著壺熱再沖開水,稱之為“再注甘露”。
第七道:祥龍行雨,鳳凰點頭
將海壺中的茶湯快速而均勻地依次注入聞香杯,稱之為“祥龍行雨”,取其“甘霖普降”的吉祥之意。
當海壺的茶湯所剩不多時,則應將巡迴快速斟茶改為點斟,這時茶藝小姐的手勢一高一低有節奏地點斟茶水,形象地稱之為“鳳凰點頭”,象徵著向嘉賓行禮致敬。
過去有人將這道程式稱之為“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因這樣的解說充滿刀光劍影,殺氣太重,有違茶道以“和”為貴的基本精神,所以我們予以揚棄。
第八道:夫妻和合,鯉魚翻身
聞香杯中斟滿茶後,將描有龍的品茗杯倒扣過來,蓋在描有鳳的聞香杯上,稱之為夫妻和合,也可稱為“龍鳳呈祥”。
把扣合的杯子翻轉過來,稱之為“鯉魚翻身”。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鯉魚翻身躍過龍門可化龍升天而去。我們藉助這道程式祝福在座的各位嘉賓家庭和睦,事業發達。
第九道:捧杯敬茶,眾手偉盅
捧杯敬茶是茶藝小姐用雙手把龍鳳杯捧到齊眉高,然後恭恭敬敬地向右側的第一位客人行注目點頭禮後把茶傳給他。客人接到茶後不能獨自先品為快,應當也恭恭敬敬地向茶藝小姐點頭致謝,並按照茶藝小姐的姿勢依次將茶傳給下一位客人,直到傳到坐在離茶藝小姐最遠的一位客人為止。然後再從左側同樣依次傳茶。通過捧杯敬茶眾手傳盅,可使在座的賓主們心貼得更緊,感情更親近,氣氛更融洽。
第十道:鑑賞雙色,喜聞高香
鑑賞雙色是指請客人用左手把描有龍鳳圖案的茶杯端穩,用右手將聞香杯慢慢地提起來,這時聞香杯中熱茶全部注入品茗杯,隨著品茗杯溫度的升高,由熱敏陶瓷製的烏龍圖案會從黑色變為五彩。這時還要注意觀察杯中的茶湯是否呈清亮艷麗的琥珀色。
喜聞高香是武夷品茶三聞中的頭一聞,即請客人聞一聞杯底留香。第一聞是聞茶香的純度,看是否香高辛銳無異味。
第十一道:三龍護鼎,初品奇茗
三龍護鼎是請客人用拇指,食指扶杯,用中指托住杯底,這樣拿杯既穩當又雅觀。三根手指頭喻為三龍,茶杯如鼎,故這樣的端杯姿勢稱為三龍護鼎。
初品奇茗是武夷山品茶中的頭一品。茶湯入口後不要馬上咽下,而是吸氣,使茶湯在口腔中翻滾流動,使茶湯與舌根,舌尖,舌面,舌側的味蕾都充分接觸,以便能更精確地品悟出奇妙的茶味。初品奇茗主要是品這泡茶的火功水平,看有沒有“老火”或“生青”。
第十二道:再斟流霞,二探蘭芷
再斟流霞是指為客人斟第二道茶。
宋代范仲淹有詩云:“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蘭花之香是世人公認的王者之香。二探蘭芷是請客人第二次聞香,請客人細細地對比,看看這清幽,淡雅,甜潤,悠遠,捉摸不定的茶香是否比單純的蘭花之香更勝一籌。
第十三道:二品雲腴,喉底留甘
雲腴”是宋代書法家黃庭堅對茶葉的美稱。“二品雲腴”即請客人品第二道茶。二品主要品茶的滋味,看茶湯過喉是鮮爽,甘醇,還是生澀,平淡。
第十四道:三斟石乳,盪氣迴腸
石乳”是元代武夷山貢茶中的珍品,後人常用來代表武夷茶。“三斟石乳”即斟第三道茶。“盪氣迴腸”是第三次聞香。品啜武夷岩茶,聞香講究“三口氣”即不僅用鼻子聞,而且可用口大口地吸入茶香,然後從鼻腔呼出,連續三次,這樣可以全身感受茶香,更細膩地辨別茶葉的香型特徵。茶人們稱這種聞香的方法為“盪氣迴腸”。第三次聞香還在於鑑定茶香的持久性。
第十五道:含英咀華,領悟岩韻
含英咀華”是品第三道茶。清代大才子袁枚在品飲武夷岩茶時說:“品茶應含英咀華並徐徐咀嚼而體貼之。”其中的英和華都是花的意思。含英咀華即在品茶時像是在嘴裡含著一朵小花一樣,慢慢地咀嚼,細細地玩味,只有這樣才能領悟到武夷岩茶所特有的“香,清,甘,活”,無此美妙的岩韻。
第十六道:君子之交,水清味美
古人講“君子之交淡如水”,而那淡中之味恰似在品飲了三道濃茶之後,再喝一口白開水。喝這口白開水千萬不可急急咽下而應當像含英咀華一樣細細玩味,直到含不住時再吞下去。咽下白開水後,再張口吸一口氣,這時您一定會感到滿口生津,回味甘甜,無比舒暢。多數人都會有“此時無茶勝有茶”的感覺。這道程式反映了人生的一個哲理---平平淡淡總是真。
第十七道:名茶探趣,游龍戲水
好的武夷岩茶七泡有餘香,九泡仍不失茶真味。名茶探趣是請客人自己動手泡茶。看一看壺中的茶泡到第幾泡還能保持茶的色香味。
“游龍戲水”是把泡好的茶葉放到清水杯中,讓客人觀賞泡後的茶葉,行話稱為“看葉底”。武夷岩茶是半發酵茶,葉底三分紅,七分綠。葉片的周邊呈暗紅色,葉片的內部呈綠色,稱之為“綠葉紅鑲邊。”在茶藝表演時,由於烏龍茶的葉片在清水中晃動很像龍在戲水,故名“游龍戲水。”
第十八道:賓主起立,盡杯謝茶
孫中山先生曾倡導以茶為國飲。魯迅先生曾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飲茶之樂,其樂無窮”自古以來,人們視茶為健身的良藥,生活的享受,修身的途徑,友誼的紐帶,在茶藝表演結束時,請賓主起立,同幹了杯中的茶,以相互祝福來結束這次茶會。

武夷山功夫茶

武夷山是全人類的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自古以來飲茶在武夷山就是帶有文化色彩的藝術。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贊遭,武夷山一帶之茶“採擇之精、製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造其極:”,大文豪范仲淹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便是宋代的武夷茶藝的最好寫照。

基本理念

本套茶藝編排中貫徹了三大特色:
一是茶道即人道,茶道最講人間真情。本套茶藝通過“母手相哺”、“夫妻和合”、“君子之交”等很俗的程式表達了母子之情,夫妻之愛和朋友之誼,很真切地給人以溫馨的感受。
二是融知識性與趣味性為一體,藝術地再現了武夷山茶師在審評茶葉時“三看、三聞、三晶、三回味”的高超技巧,參與了這套茶藝後就真正懂得了武夷山茶人是如何審評茶葉的。
其三是重在參與。在本套茶藝中客人與主人圍桌而坐.共同候湯、鑒水、賞茶、聞香、觀色、品茗。每—個客人都是茶藝的創作者,而不是旁觀者。

茶具選擇

木製茶盤—個,宜興紫砂母子壺—對,龍鳳變色杯若干對,茶道具一套,茶巾二條,開水壺一個,酒精爐一套,香爐一個,茶荷一個。

其本程式

1.焚香靜氣,活煮甘泉:
2.孔雀開屏,葉嘉酬賓。
3.大彬沐淋,烏龍入宮。
4.高山流水,春風拂面。
5.烏龍入海,重洗仙顏:
6.母子相哺,再注甘露。
7.祥龍行雨,鳳凰點頭。
8.夫妻和合,鯉魚翻身,
9.捧杯敬茶,眾手傳盅。
10.鑑賞雙色,喜聞高香。
11.三龍護鼎,初品奇茗。
12.再斟流霞,二探蘭芷,
13.二晶雲腴,喉底留甘。
14.三斟石乳,藹氣迴腸。
15。含英明華,領悟岩韻。
16.君子之交,水清味美。
17.名茶探趣,游龍戲水。
18.賓主起立,盡杯謝茶;

解說話語

各位嘉賓,大家好,首先歡迎你們到武夷山來品茗賞藝。
風景秀甲東南的武夷山是烏龍茶的故鄉。宋代大文豪范仲淹曾寫詩讚美武夷茶說:“年年春白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自古以來,武夷山人不但善於種茶、制茶,而且精於品茶。現在由我來為各位嘉賓表演武夷山的功夫茶茶藝,請大家靜下心來,和我共享茶藝的溫馨和怡悅。功夫茶茶藝共有十八道程式,前九道由我來操作表演,後九道則請各位嘉賓和我密切配合,共同完成:
第一道:焚香靜氣,活煮甘泉
焚香靜氣,就是通過點燃這支香,來營造祥和、肅穆、無比溫馨的氣氛:希望這沁人心脾的幽香,能使大家心曠神怡,也但願你肘心會伴隨著這悠悠裊裊的香菸,升華到高雅而神奇的境界。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是一個精通茶道的茶人,他總結泡茶的經驗說:“活水還須活火烹:”恬煮甘泉,即用旺火來煮沸壺中的山泉水。
第二道:孔雀開屏,葉嘉酬賓
孔雀開屏是向同伴展示自己美麗的羽毛,我們藉助孔雀開屏這道程式,向嘉賓們介紹今天抱茶所用的精美的功
夫茶茶具。“葉嘉”是蘇東坡對茶葉的美稱,葉嘉酬賓,就是請大家鑑賞烏龍茶的外觀形狀。
第三道:大彬沐淋,烏龍入宮
大彬是明代製作紫砂壺的一代宗師,他所製作的紫砂壺被後代荼人嘆為觀止,視為至寶,所以後人都把名貴的紫砂壺稱為大彬壺。大彬沐淋,就是用開水澆燙茶壺,其目的是洗壺並提高壺溫。
第四道:高山流水,春風拂面
武夷茶藝講究“高沖水,低斟茶。”高山流水即將開水壺提高,向紫砂壺內沖水,使壺內的茶葉隨水浪翻滾,起到用開水洗茶的作用。
“春風拂面”是用壺蓋輕輕地颳去茶湯表面泛起的白色泡沫,使壺內的茶湯更加清沏潔淨。
第五道:烏龍入海,重洗仙頗
品飲武夷岩茶講究“頭泡湯,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華:”頭一泡衝出的茶湯我們一般不喝,直接注入茶海。因為茶湯呈琥珀色,從壺口流向茶誨好像蚊龍人海,所以稱之為烏龍人海。
“重洗仙顏”本是武夷九曲溪畔的一處摩崖石刻,在這裡意喻為第二次沖水。第二次沖水不僅要將開水注滿紫砂壺,而且在加蓋後還要用開水澆淋壺的外部,這樣內外加溫,有利於茶香的散發。
第六道:母於相哺,再注甘露
沖泡武夷岩茶時要備有兩把壺,一把紫砂壺專門用於泡茶,稱為“泡壺”或“母壺”;另一把容積相等的壺用於儲存泡好的茶湯,稱之為“海壺”或子壺。現代也有人用“公道杯”代替海壺來儲備茶水。把母壺中泡好的茶水注入子壺,稱之為“母子相哺”:母壺中的茶水倒乾淨後,乘著壺熱再沖開水,稱之為“再注甘露”。
第七道:祥龍行雨,鳳凰點頭
將海壺中的茶湯快速而均勻地依次注入聞香杯,稱之為“祥龍行雨”,取其“甘霖普降”的吉祥之意。當海壺中的茶湯所剩不多時,則應將巡迴快速斟茶改為點斟,這時茶藝小姐的手勢一高一低有節奏地點斟茶水,形象地稱之為“鳳凰點頭”,象徵著向嘉賓行禮致敬。過去有人將這道程式稱之為“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因這樣解說充滿刀光劍影,殺氣太重,有違茶道以“和”為貴的基本精神,所以我們予以揚棄。
第八道:夫妻和合,鯉魚翻身
聞香杯中斟滿茶後,將描有龍的品茗杯倒扣過來,蓋在描有風的聞香杯上,稱之為夫妻和合,也可稱為“龍風呈
樣”。把扣合的杯子翻轉過來,稱之為“鯉魚翻身”。中國古代神話傳說,鯉魚翻身躍過龍門可化龍升天而去。我們藉助這道程式祝福在座的各位嘉賓家庭和睦,事業發達。
第九道:捧杯敬茶,眾手傳盅
捧杯敬茶是茶藝小姐用雙手把龍風杯捧到齊眉高,然後恭恭敬敬地向右側的第—位客人行注目點頭禮後把茶傳給他。客人接到茶後不能獨自先品為快,應當也恭恭敬敬地向茶藝小姐點頭致謝,並按照茶藝小姐的姿勢依次將茶傳給下一位客人,直到傳到坐得離茶藝小姐最遠的一位客人為止。然後再從左側同樣依次傳茶。通過捧杯敬茶眾手傳盅,可使在座的賓主們心貼得更緊,感情更親近,氣氛更融洽。
第十道:鑑賞雙色,喜聞高香
鑑賞雙色是指請客人用左手把描有龍鳳圖案的茶杯端穩,用右手將聞香杯慢慢地提起來,這時聞香杯中的熱茶全部注人品茗杯,隨著晶茗杯溫度的升高,由熱敏陶瓷製的烏龍圖案會從黑色變為五彩。這時還要注意觀察杯中的茶湯是否呈清亮艷麗的琥珀色。喜聞高香是武夷品茶三聞中的頭一聞,即請客人聞一聞杯底留香。第一聞主要是聞茶香的純度,看是否香高辛銳無異味。
第十一道:三龍護鼎,初品奇茗
三龍護鼎是請客人用拇指、食指扶杯,用中指托住杯底,這樣拿杯既穩當又雅觀。三根手指頭喻為三龍.茶杯如鼎,故這樣的端杯姿勢稱為三龍護鼎。初品奇茗是武夷山品茶三品中的頭一品。茶湯入口後不要馬上咽下,而是吸氣,使茶湯在口腔中翻滾流動,使茶湯與舌根、舌尖、舌面、舌側的味蕾都充分接觸,以便能更精確地品悟出奇妙的茶味。初晶奇茗主要是晶這泡茶的火功水平,看有沒有“老火”或“生青”。
第十二道:再斟流霞,二探蘭芷
再斟流霞是指為客人斟第二道茶。宋代范仲淹有詩云:“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蘭花之香是世人公認的王者之香。二探蘭芷是請客人第二次聞香,請客人細細地對比,看看這清幽、淡雅、甜潤、悠遠、捉摸不定的茶香是否比單純的蘭花之香更勝一籌。
第十三道:二品雲腴,喉底留甘
“雲腴”是宋代書法家黃庭堅對茶葉的美稱,“二品雲腴”即請客人品第二道茶。二品主要品茶湯的滋味,看茶湯過喉是鮮爽、甘醇,還是生澀、平淡。
第十四遭:三斟石乳,盪氣迴腸
“石乳”是元代武夷山貢茶中的珍品,後人常用來代表武夷茶。“三斟石乳”即斟第三道茶。“盪氣迴腸”是第三次聞香。晶啜武夷岩茶,聞香講究“三口氣”,即不僅用鼻子聞,而且可用口大口地吸人茶香,然後從鼻腔呼出,連續三次,這樣可以全身心感受茶香,更細膩地辨別茶葉的香型特徵。茶人們稱這種聞香的方法為“盪氣迴腸”。第三次聞香還在於鑑定茶香的持久性。
第十五道:含英咀華,領悟岩韻
“含英咀華”是品第三道茶。清代大才子袁枚在品飲武夷岩茶時說:“品茶應含英咀華井徐徐咀嚼而體貼之。”其中的英和華都是花的意思;含英咀華即在品茶時像是在嘴裡含著一朵小花一樣,慢慢地咀嚼,細細地玩味,只有這樣才能領悟到武夷岩茶所特有的“香、清、甘、活”,無此美妙的岩韻。
第十六道:君子之交,水清味美
古人講“君子之交淡如水”,而那淡中之味恰似在品飲了三道濃茶之後,再喝一口白開水。喝這口白開水千萬不可急急咽下而應當像含英咀華一樣細細玩味,直到含不住時再吞下去。咽下白開水後,再張口吸一口氣,這時您一定會感到浦口生津,回味甘甜,無比舒暢,多數人都會有“此時無茶勝有茶”的感覺。這道程式反映了人生的一個哲理——平平淡淡總是真。
第十七道:名茶探趣,游龍戲水
好的武夷岩茶七泡有餘香,九泡仍不失茶真味。名茶探趣是請客人自己動手泡茶。看一看壺中的茶泡到第幾泡還能保持茶的色香味。
“游龍戲水”是把泡後的茶葉放到清水杯中,讓客人觀賞泡後的茶葉,行話稱為“看葉底”。武夷岩茶是半發酵茶,葉底三分紅,七分綠。葉片的周邊呈暗紅色,葉片的內部呈綠色.稱之為“綠葉紅鑲邊”。在茶藝表演時,由於烏龍茶的葉片在清水中晃動很像龍在玩水,故名“游龍戲水”。
第十八道:賓主起立,盡杯謝茶
孫中山先生曾倡導以茶為國飲。魯迅先生曾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飲茶之樂,其樂無窮”自古以來,人們視茶為健身的良藥、生活的享受、修身的途徑、友誼的紐帶,在茶藝表演結束時,請賓主起立,同幹了杯中的茶,以相互祝福來結束這次茶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