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崗村

茶崗村

茶崗村位於福建省霞浦縣水門鄉,原名“草崗村”,村莊被群山環抱,黃土丘陵海拔多在300米左右,氣候溫潤。從前,這裡交通閉塞,雜草叢生,故名“草崗村”。解放後,政府扶持當地農民開墾茶園,發展茶葉產業,逐漸形成規模。50年代全國茶葉工作現場會議在這裡召開。“草崗變茶崗”成為現實,當時柘榮越劇團著名的《草崗變茶崗》戲劇就是以這裡的變化為題材創作的。茶崗村是一個畲族行政村,畲族人口占大多數,主要是雷姓、鐘姓。如今茶崗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畲家傳統習俗、綠色景觀、生態山莊,令人嚮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茶崗村
  • 別名:草崗村
  • 所屬地區:福建省霞浦縣水門鄉
  • 人口:2000人
村莊經濟,新農村建設,畲族原生態文化,節日和歌會,畲族傳統服飾的傳承,

村莊經濟

據茶崗村主任鐘先生介紹,茶崗村是一個以畲族村民為主的村莊,茶崗行政村人口2000人左右,少數民族1400多人,改革開放後,因為這裡是山區,發展滯後,是省民族與宗教事務廳掛鈎幫扶的省級扶貧開發重點村。經過近年發展,脫去貧困外衣的茶崗村,各方面建設穩步推進,正以嶄新的面貌吸引著人們的目光。
茶崗村委會主任鐘先生(左)茶崗村委會主任鐘先生(左)
據村主任鐘先生介紹, 茶業是茶崗村的一個支柱產業,解決了許多人的就業問題,也是村民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每年從農曆二月開始採摘,直至農曆八月,解決了許多人半年的勞動就業。經過前幾任村幹部和全村人民的努力,茶崗村現在基本實現人均一畝茶園的目標,1400多人,擁有1300多畝茶園,單靠茶葉一項,大戶年收入可以達到1-2萬元,少的也有數千元。
鐘先生說,旱地作物、水稻、毛竹、和一些林木,也是村民經濟收入的來源,一家人辛勤勞動一年也有幾千上萬的收入,但靠這些還不足於致富,村裡有些人現在富起來了,那是因為還有外出打工、經商等收入。
鐘先生認為,要讓村民富起來就必須走創業收入多元化之路,單靠茶葉富不了,單靠耕作很難富,茶業、農作、勞務輸出等多項並舉,能經商的經商,有技術的乾技術活,有勞力的有時間外出打工,讓家庭得到多渠道收入才能富得快。
茶崗村的茶葉加工廠茶崗村的茶葉加工廠

新農村建設

自2004年開展掛鈎扶貧以來,在省民族與宗教事務廳以及省、市、縣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大力幫扶下,茶崗村經濟社會事業得到較快發展。由於支柱產業良性發展,特色產業突出,民眾收入和村財收入逐年增加,茶崗被譽為水門鄉的“明星村”,徹底擺脫了幾年前村民人均收入1300元的貧困局面。2005年11月,茶崗村被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授予“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先進村”;2006年10月,茶崗村被霞浦縣委、縣政府授予“平安村”,同時被列為該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村”。
茶崗村浦後新村,村莊建設猶如城鎮格局,整齊樓群,建設風格的統一,筆直的街道,還有籃球場、小公園,讓人難於置信這就是昔日的“草崗”。從2004年至2008年,隨著造福工程搬遷的進行,98戶486人住進了寬敞明亮的造福工程新居。
離村不遠的益壽亭,是村民們健身活動的場所。村里向省體育局爭取到價值2.8萬元的全民健身工程器材一套,並已安裝到位,為村民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而在嶄新的村委大樓前,已規劃出一塊地,建設有一個籃球場,村民們的農閒生活又添一景。
村邊還有一個別具特色的森林公園——鯉魚崗森林公園。公園地處一座狀似鯉魚的小山崗,占地面積18.3畝。整個森林公園基本上都是米櫧林,極少有其它樹種。米櫧樹約有2800棵,由於森林茂密,樹木筆直。許多米櫧樹一樹雙乾,成雙成對。公園還有鯉魚亭、文佛塔、明王宮等景點。
霞浦縣水門鄉茶崗村

畲族原生態文化

節日和歌會

每年的九月九重陽節是畲族歌會的節日。畲族歌會常在茶崗隆重舉行。以畲歌聯唱、對唱、獨唱為形式,內容豐富,獨具特色。
有時茶崗歌會現場規模盛大,舞檯布置一新,彩旗飄揚,鞭炮聲陣陣,現場人山人海,歌聲飛揚,台上伴有畲族歌舞、濃郁又富有特色的畲族文化大餐,吸引眾多觀眾,人數多時達到五六千人,人頭攢動,氣氛十分活躍。九月九畲族歌會的歌手有的來自外縣,如寧德蕉城區、福安市、福鼎市畲族男女歌手;有的來自外鄉外村,如,崇儒畲族鄉、鹽田畲族鄉、溪南鎮(白露坑畲族村)、松港街道辦事處(八斗壩村)和半嶺村、大壩村、七斗岔村、湖裡村、長湖村等;有來自學校,如民族中學的學生、老師。
畲族是我國56個民族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優良的傳統。每年的“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九”或者婚禮的時候,畲族同胞常會自發舉行歌會。
畲族的傳統節日很多,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三月三”、“封龍節”、“六月六”、中元節、仲秋節、重陽節、冬至節等,有的與漢族相同,更多的是自具特色。

畲族傳統服飾的傳承

茶崗村蘭顏支,50歲,十六歲時經父親與遠房親戚介紹,拜壠頭村蘭阿獅為師傅。蘭顏支介紹,三年學藝,第一年必須為師傅打掃室內環境衛生,倒痰盂,若外出必須為師傅挑擔,平時學些針線活。第二年就刺繡簡單花卉等圖案。第三年師傅便教我裁剪衣服等。實際學了三年只能獲得基礎工藝,必須經過若干年實踐後技術才能嫻熟。同時也要靠個人勤奮、造化,才可能青出於藍勝於藍。80年代以來,連衣裙、茄克褲、牛仔褲、健美服裝、迷你彩服等時裝相繼進入了畲村。畲族傳統服裝也出現根本變化,現在除六十歲以上婦女還穿這種傳統服飾外,中、青年人除官方組織歌會,或村民自發在節日裡對歌會外,平常已不再穿此服飾。十幾年來,我已改行從事農業生產,畲族服裝業今後可能會慢慢失傳,今後要想製作畲族服飾,也只能是舞台上的服裝。
畲族服飾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瑰寶,其保護和傳承不僅是畲族同胞的責任,有關方面也應當加以重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