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圓赤星病

茶圓赤星病主要為害成葉和嫩葉,嫩莖、葉柄也能受害。被害部初生褐色小點,以後逐漸擴大成圓形病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茶圓赤星病
  • 病原中文名:尾孢黴菌
  • 病原拉丁學名:Cercospora theae BreadaDe Haan
  • 病原類型:黴菌
  • 主要危害作物:鳳凰水仙,白毛茶,雲台山大葉種
  • 主要為害部位:葉和嫩葉,嫩莖、葉柄
症狀,發病特點,病原,侵染規律,防治,

症狀

被害部初生褐色小點,以後逐漸擴大成圓形病斑。病斑小型,大小0.8—3.5毫米,中央凹陷,呈灰白色,邊緣有暗褐色至紫褐色隆起線,後期病斑中央散生黑色小點(菌絲塊),潮濕時,其上有灰色霉層(子實層)。一張葉片上病斑數從幾個到數十個,癒合成不規則形大斑,並蔓及葉柄、嫩梢,引起大量落葉。

發病特點

以菌絲塊在樹上病葉組織中或落葉中越冬。次年春季,在適宜條件下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溫度20℃左右,相對濕度80%以上時,最適宜病害的發生。據湖南高橋觀察,全年以4月下旬至5月上旬發生最盛,秋季也有發生。凡管理粗放飛採摘過度飛肥料不足、致使樹勢衰弱的茶園,發病較重。鳳凰水仙、白毛茶、雲台山大葉種等品種較易感病3毛蟹.龍井飛黃葉早等品種發病較輕。

病原

尾孢黴菌屬叢梗孢目暗梗孢科線狀孢亞科尾孢屬,病斑上灰色霉狀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叢, 它著生於表皮細胞下的子座上, 以後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梗單條挺直或彎曲,單胞或多胞,長寬為21~35×3~4微米。分生孢子鞭狀, 由基部向頂端漸細,略彎曲,無色至淺灰色,有5~10個分隔, 長寬為53~104×2.5~3.5微米。

侵染規律

以菌絲塊在病葉上越冬, 翌年春季茶芽萌發, 抽生新葉時, 產生分生孢子, 借風、雨飛濺傳播, 侵害早春嫩葉。凡日照短、陰濕霧大的茶園;或土層淺、茶樹生長弱的茶苗; 或生長過於柔嫩的茶苗都易發病。年際間發病輕重不同, 品種間亦有明顯的抗病性差異。

防治

(1)增施磷、鉀肥,合理採摘,促使樹勢健壯,以提高抗病力。(2)在茶萌芽期噴藥保護。可選用75%百菌清每畝2.5—3兩(合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每畝2—2.5兩(合1000倍液)或25%滅菌丹每畝5—6兩(合400倍液)進行防治。由於白星病菌潛育期短,再侵染次數多,噴藥後間隔7天左右應再噴藥一次,連續2—3次。非採茶期還可噴灑0,6—0.7%石灰半量式波爾多液;進行防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