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中藥)

茵陳(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茵陳,中藥名。為菊科植物濱蒿Artemisia scoparza Waldst.et Kit.或茵陳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乾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6~250px時採收或秋季花蕾長成至花初開時采割,除去雜質和老莖,曬乾。春季採收的習稱“綿茵陳”,秋季采割的稱“花茵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茵陳
  • 別稱:綿茵陳、茵陳蒿、白蒿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菊科
  • :茵陳
  • 分布區域:陝西、山西、河北等地
  • 採收時間:夏、秋二季節採收
  • 用量:6~15g
  • 毒性:無毒
  • 貯藏:陰涼乾燥處,防潮
入藥部位,性 味,歸 經,功 能,主 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禁 忌,炮製方法,生理特性,產 地,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全草入藥。

性 味

味苦、辛,性微寒。

歸 經

歸脾、胃、肝、膽經。

功 能

有清利濕熱,利膽退黃的功效。

主 治

用於黃疸尿少,濕溫暑濕,濕瘡瘙癢。

相關配伍

1、《傷寒論》:茵陳、梔子、大黃。治傷寒八、九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
2、《玉機微義》:茵陳、附子、乾薑、灸甘草。治寒濕陰黃,手足逆冷,脈沉微細等。
3、《食醫心鏡》茵陳羹:除大熱黃膽,傷寒頭痛,風熱瘴瘧,利小便。以茵陳細切,煮羹食之。生食亦宜。

用法用量

6~15g。外用適量,煎湯熏洗。

禁 忌

蓄血發黃者及血虛萎黃者慎用。

炮製方法

除去殘根和雜質,搓碎或切碎。綿茵陳篩去灰屑。

生理特性

1、綿茵陳:多捲曲成團狀,灰白色或灰綠色,全體密被白色茸毛,綿軟如絨。莖細小,長1.5~62.5px,直徑0.1~5px,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後可見明顯縱紋;質脆,易折斷。葉具柄;展平後葉片呈一至三回羽狀分裂,葉片長1~75px,寬約25px;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針形、條形,先端銳尖。氣清香,味微苦。
2、花茵陳:莖呈圓柱形,多分枝,長30~2500px,直徑2~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縱條紋,被短柔毛;體輕,質脆,斷面類白色。葉密集,或多脫落;下部葉二至三回羽狀深裂,裂片條形或細條形,兩面密被白色柔毛;莖生葉一至二回羽狀全裂,基部抱莖,裂片細絲狀。頭狀花序卵形,多數集成圓錐狀,長1.2~1.5mm,直徑1~1.2mm,有短梗。瘦果長圓形,黃棕色。氣芳香,味微苦。

產 地

主產於陝西、山西、河北。

相關論述

1、《本草經疏》:茵陳,其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通身發黃,小便不利及頭熱,皆濕熱在陽明、太陰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濕除熱,濕熱去,則諸症自退矣。除濕散熱結之要藥也。
2、《本草鉤述元》:發陳致新,與他味之逐濕熱者殊,而滲利為功者,尤難相匹。
3、《本草圖解》:發黃有陰陽兩種,茵陳同梔子、黃柏以治陽黃,同附子、乾薑以治陰黃。總之,茵陳為君,隨佐使之寒熱而理黃證之陰陽也。
4、《別錄》:茵陳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五月及立秋采,陰乾。治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除頭熱,去伏瘕。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