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艾侖輻射帶

范艾倫輻射帶,是環繞地球的高能粒子輻射帶,科學家詹姆斯·范艾倫於1958年發現的。當地時間2012年8月30日,美國航天局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兩顆衛星,對其進行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范艾侖輻射帶
  • 地點:地球附近的近層宇宙空間
  • 人物:美國物理學家詹姆斯·范·艾倫
  • 屬性:高能輻射層
范艾倫輻射帶,指在地球附近的近層宇宙空間中包圍著地球的高能輻射層,由美國物理學家詹姆斯·范·艾倫發現並以他的名字命名。范艾倫輻射帶分為內外兩層,內外層之間存在范艾倫帶縫,縫中輻射很少。范艾倫輻射帶將地球包圍在中間。
范艾倫輻射帶,是環繞地球的高能粒子輻射帶。在近層宇宙空間(即距離地球100公里到幾百公里的空間)中,高能量的輻射遠比人們原先構想的要多。高能輻射層赤道附近呈環狀繞著地球,並向極地彎曲。這一輻射層通常就被稱為“范艾倫輻射帶”。
范艾倫輻射帶主要由地磁場中捕獲的高達幾兆電子伏的電子以及高達幾百兆電子伏的質子組成,其中只有很少百分比像O+這樣的重粒子。從幾百千米到6000千米的低空稱為“內帶”,有高能電子的6000千米以上的高空稱為“外帶”。一旦帶電粒子被捕獲,洛倫茲力便控制它們在地磁層中的運動。范艾倫帶內的高能粒子對載人空間飛行器、衛星等都有一定危害,其內外帶之間的縫隙則是輻射較少的安全地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