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可(南京大學教授)

范可(南京大學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范可,1957年出生,福建省廈門人,曾就讀於廈門華僑中學,本科畢業於廈門大學歷史學系考古專業,獲學士學位。在廈門大學人類學系接受研究生訓練,獲中山大學法學碩士學位,在華盛頓大學(西雅圖)獲得博士學位(Ph.D.)。赴美留學之前曾任教於廈門大學人類學系。他現為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所所長。同時,他還兼任南京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他的研究集中在認同政治、華南穆斯林、全球化與跨國主義等領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范可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福建省廈門
  • 出生日期:1957年
  • 職業: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所所長
  • 畢業院校:廈門大學、中山大學、華盛頓大學
研究方向,語言能力,社會職務,工作經歷,科研成果,主要作品,

研究方向

學術興趣與專長
族群性與民族主義、政治人類學、認同政治、歷史人類學、東亞穆斯林、儀式與信仰、華南鄉村、跨國主義與全球化、物質與非物質文化。

語言能力

漢語、英語、日語,以及閩南語等福建方言。

社會職務

學術協會參與狀況:
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常務理事,2007年至今。
美國人類學學會(America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會員,1998年至今。
美國亞洲研究學會(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會員,1998年至今。
美國西部亞洲學會(Western 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會員,1995年至今。
現代世界伊斯蘭國際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Islam in the Modern World),會員,2003年起。
Journal of Chin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LSE),編委,2008年起。
中國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會常務理事,2006年起。
中國田野調查基金(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和信孚教育集團)學術委員,2004年起。
匿名審稿人,香港大學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 (《東方研究》),2002年。
《中國研究》(China Studies)編委。
《中國人類學評論》編委。
社會服務:
美國華盛頓州“中國文化協會”(Chi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of Washington State)副主席,2003年6月-2004年6月。
2010 “Representa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Socialist China”, paper presented to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inority Groups in China and the U.S. Tufts University, Boston, USA June 25-27.2009 主題演講“Representation of the Other in Socialist China”, 全英遠東研究聯合年會2009年年會(Joint East Asian Studies 2009 Conference),University of Sheffield, September 8-11.
2009 “Relocal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Muslim Identity in South Fujian since 1980s”, 世界研究生暑期研究班:Global China: Nation, State, and Ethnicity. 奧斯陸大學, July 21-24.
2009, Negotiating Space and Identity in Muslim Communities: Case from Fujian.
Scotland Confucius School,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September 15.(愛丁堡大學)。
2009, “Home as the transnational site: China adoption in America” 世界第十六屆人類學與民族學大會分會場Transnational Home, Labor in a Globalized World (本人與香港中文大學譚少薇同為分會場組織者)。
2008, 中國社會與中國研究國際研討會,分會場主席、評議人。南京大學10月21-25日。
2008 “少數民族的文化呈現與國家政治”參加世新大學異文化研究中心舉辦之“傳媒與異文化”兩岸三地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世新大學,5月14日——19日。
2007 “Ethnic Configuration and the state making: a Fujian case.” 族群關係與宗教共存,2007年北京論壇: The Harmony of Civilizations and Prosperity for All—Divers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北京, 11月2-4日.
2007 “全球化語境裡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自覺” 參加南京大學“全球化與文化身份認同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南京大學社會人文科學高級研究院。南京,10月20-22日。
2007 “傳統與地方的全球化再現——‘申遺’所引發的思考”,參加《中國研究與中國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並擔任大會秘書長。 南京大學,5月26-27日。
2006“Making site Islamic: Muslim community in south Fujian”, 香港社會學第八屆年會參會論文,香港樹仁大學. 11月 29日.
2006“Muslim network and Muslim identity construction since 1980s among south Fujian Hui”, 美國人類學學會東亞2006年會“人類學的東亞與東亞的人類學”參會論文。香港中文大學, 7月 12-17日.
2006 “蛋民與認同政治:福建個案”,《兩岸三地學術研討會——底邊階級的過去與現在》,世新大學,台北。5月12日——17日。
2006 “Anthropology and Nanjing: Past and Present,” Anthropology Link Takes Off: LSE and Nanjing Universiy. London: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April 20.
2006 “費孝通與變化中的中國”,參加《費孝通與中國社會學人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大學,4月11日-13日。
2006 “Network that works: Muslim identity in south Fujian”, paper presented to workshop, The Concept of Network: Its Challenges and Next. Center for Southeastern Asian Studies, Kyoto University, Japan, March 11.
2005 “State policy and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 paper presented to International Workshop: Anthropology and Chang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Nanjing University, February 23-25. I was the organizer of the workshop.
專業學術服務:
Journal of Current Chinese Affairs (Germany), 編委,2010年起。
Asian Anthropology (CUHK), 編委, 2010-13年。
Journal of Chin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LSE),編委,2008年起。
中國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會常務理事,2006年起。
中國田野調查基金(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和信孚教育集團)學術委員,2004年起。
匿名審稿人,香港大學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 (《東方研究》),
2002年。
《中國研究》(China Studies)編委。
《中國人類學評論》編委。
香港中文大學、清華大學、廈門大學、廣西民族大學社會學、新加坡國立大學之人類學、社會學、國際政治、東南亞研究、歷史學、中國研究諸學科領域的博士、碩士論文校外評審。
社會服務
江蘇省僑界青年總會第一屆理事會常務理事(2008--)。
江蘇省僑界專業人士聯合會理事(2009--)。
江蘇省南京市留學人員聯誼會理事(2007--)。
美國華盛頓州“中國文化協會”(Chi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of Washington State)副主席,2003年6月-2004年6月。

工作經歷

田野工作經歷:
對領養中國女嬰的美國家庭及其社區進行田野觀察與調查。2002與03年夏季,西雅圖。
博士論文課題田野調查,地點為福建省晉江市陳埭鎮回族社區和同省之惠安縣百奇回族鄉。1996年秋天─1997年春天。
與英國利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東亞研究系學者Alan Hunt 博士合作調查廈門基督教徒社會生活,這一調查是利茲大學中國研究中心“當代中國的基督教”研究項目的組成部分。1991年春季。
參與由美國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 Arthur Wolf、台灣中研院民族學所莊英章、廈門大學歷史系楊國楨主持的“閩台社區文化比較”項目,在福建省同安縣陽翟村做社區社會、歷史、習俗調查。調查獲美國Ruth 基金會資助。1990年夏天。
參與由廈門大學人類學系陳國強主持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七五規劃重點課題“人類學研究”,在福建省惠安縣崇武鎮五峰村做該村之歷史和社會變遷調查。1987年夏天。
參與福建省民委資助的省內民族調查,分別在福建省晉江陳埭鎮丁姓回族聚居區、寧德縣金涵村,以及漳浦、漳平等地的 族社區做歷史、社會結構、文化等方面的調查。1984年春季。
所承擔研究課題(2004年以來)
2009 “公民意識與多民族國家的族別認同” ,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8萬元.
2007 “走向和諧——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社會變遷”南京大學社會人文學科研究中心子課題主持人——4萬元。
2006南京大學中國教育部“985工程”項目:“宗教與文化”之子課題主持人-9萬元。
2004 “華南穆斯林的社會歷史變遷”,南京大學回國留學人員啟動基金,3萬元。

科研成果

人類學與中國社會(2學分),南京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中心;
族群性與民族主義(2學分-碩士課程), 南京大學社會學系
論文的寫作與準備(2學分-碩士課程),南京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中心;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2學分-碩士課程), 南京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中心;
人類學理論與方法(3學分人類學碩士學位核心課程), 南京大學社會學系人類學研究所;
ANTH 370, Chinese Society and Culture , 華盛頓大學,2005年暑期.(5學分) 。
社會學原理,南京大學首席教授課程。
文化多樣性,南京大學社會學系,2004年暑期課程(2學分) 。
政治人類學, 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本科課程,2學分,04-05學年下學期。
ANTH 202 Cultural Diversity ,Pierce College, Lakewood, WA 98498-1999, USA),2002年夏季學期(5學分) 。
人類學概論,廈門大學人類學系,1987,1988,1990。
人類學學說史,廈門大學人類學系,1986,1988,1990。
中國少數民族,廈門大學人類學系,1986,1988,1990。
宗教人類學,廈門大學人類學系,1985,1987, 1989。
中國民俗學,廈門大學人類學系,1989,1991。
參與由美國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 ArthurWolf、台灣中研院民族學所莊英章、廈門大學歷史系楊國楨主持的“閩台社區文化比較”項目,在福建省同安縣陽翟村做社區社會、歷史、習俗調查。調查獲美國Ruth 基金會資助。1990年夏天。
參與由廈門大學人類學系陳國強主持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七五規劃重點課題“人類學研究”,在福建省惠安縣崇武鎮五峰村做該村之歷史和社會變遷調查。1987年夏天。
參與福建省民委資助的省內民族調查,分別在福建省晉江陳埭鎮丁姓回族聚居區、寧德縣金涵村,以及漳浦、漳平等地的 族社區做歷史、社會結構、文化等方面的調查。1984年春季。
所承擔研究課題(2004年以來)
2007 “走向和諧——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社會變遷”南京大學社會人文學科研究中心子課題主持人——4萬元。
2006南京大學中國教育部“985工程”項目:“宗教與文化”之子課題主持人-9萬元。
2004 “華南穆斯林的社會歷史變遷”,南京大學回國留學人員啟動基金,3萬元。

主要作品

1. 專集、專著
2003, (co-edited with Stevan Harrell), Understanding Liangshan "Slave Society": From Orthodoxy to Reinterpretation, spring issue of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New York: M.E. Sharpe, Inc. Vol. 36, No.1(93 pages).
2001, Identity Politics in South Fujian Hui Communities,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華盛頓大學博士論文──非正式出版物) 。
1990,《建設中國人類學》,與陳國強等合著,上海:三聯書店。
1990,《簡明人類學詞典》,與陳國強等合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 英文論文
(Forthcoming)Ethnic Configuration and State Making: A Fujian Case, Modern Asian Studies.
2006, “Traditionalism and Identity Politics in South Fujian” in Tan Chee-Beng (ed.): South Fujian: Reproduction of Tradition in Post.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pp.33-65.
2005, “Ethnic evolvement in a south Fujian Hui community” in Berliner China-hefet. Berlin, Germany. Issue 28, pp. 128-54.
2003, “Introduction”(co-authored with Stevan Harrell) in Stevan Harrell and Fan Ke (eds.), Understanding Liangshan "Slave Society": From Orthodoxy to Reinterpretation, spring issue of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New York: ME Sharpe Press,Vol. 36, No.1.pp.3-15.(reprinted in Michael Dillion (ed.): Islam in China: Key Papers Vol.I. Kent,UK: Global Oriental (2009).Pp. 264-89.)
2003, "Ups and Downs: Local Muslim History in South China," in Journal of Muslim Minority Affairs (London), Vol. 23, No.1, pp. 63-87.(reprinted in Michael Dillion (ed.): Islam in China: Key Papers Vol.1. Kent, UK: Global Oriental (2009). Pp. 239-63.
2001, "Maritime Muslim and the Hui Identity: A South Fujian Case", in Journal of Muslim Minority Affairs (London), Vol. 21, No.2, pp. 309-332.
2001, "Western Academic Views of Nationalism and Ethnicity," in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New York: ME Sharpe, Inc. Vol.33, No. 4, pp. 29-36.
3.中文論文(2000年以來)
2010 “整合中的歐洲化人”《讀書》第九期。
2010 “略論公民權與少數民族權利”,《江蘇行政學報》第三期。
2009 “少數民族的形象刻畫與國家政治”,喬健(主編)《傳媒與異文化》,台北;世新大學出版中心。
2009 “全球化時代的公民意識與認同政治”《雲南民族大學學報》第三期。
2009 “泉州回民的穆斯林認同與國家政治”《江蘇行政學院學報》第一期。
2008 “文化多樣性及其挑戰”《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第四期。
2008 “他者的再現與國家政治”《開放時代》第六期。
2008 “費孝通與變化中的中國”,潘乃谷、馬戎(主編)《費孝通與中國社會學、人類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8 “米德的意義”,《讀書》,第六期
2008 “重讀米德的意義——代序”,《薩摩亞人的成年》米德(著)周曉虹(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即出)。
2008 “政治人類學今昔”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第二期(又見中國人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政治學》,2008年第6期。亦收於招子明、陳剛(主編)《人類學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8 “‘申遺’——地方與傳統的全球化再現”《廣西民族大學學報》,第5期。(收入人民大學書報管理中心《文化研究》,2008年第6期)。
2008“全球化語境裡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自覺”,《世界民族》第二期(收入人大書報資料中心《文化研究》2008年第4期;亦見:周憲(主編)《全球化與文化身份認同》,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即出)。
2007 “蛋民與認同政治: 福建個案”,喬健(主編)《底邊階級與邊緣社會》,台北:立緒書局。頁216-243。
2007 “全球化語境裡的傳統與地方”,《江蘇行政學院學報》,第4期頁47-54。
2007 “魂歸何處”,《讀書》第七期,頁91-98。
2007 “底邊的敘事”,《讀書》第1期,頁26-34。
2006 “種族與體育”,《讀書》第9期,頁107-114。(全文收錄於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體育研究》第9期)。
2006“舊有的關懷、新的課題:全球化時代里的宗族組織” ,《開放時代》第二期, 頁79-96。(全文收錄於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文化研究》2006年第8期)。
2006 “泉州回民的穆斯林認同” ,吳天泰(主編) 《族群與社會》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頁203-230。
2006 “‘民族風格’與建築表現——以閩南一個民族鄉的形象塑造為例”,《福建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一期,頁50-57。
2005 “‘再地方化’與象徵資本——一個閩南回族社區近年來的若干建築表現”,《開放時代》,第2期,43-61頁。
2005 “美國公民跨國領養實踐的發展與變化”,《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卷27,第1期,70-78頁。
2005 “漂泊者的返鄉之旅”,《讀書》,第7期,16-23頁。
2005 “中產階層:困惑中的期待”,《中國研究》,第2期,199-206頁。
2005 “亨廷頓的憂思”,《讀書》,第5期,80-88頁。
2005 “‘社會創傷’、華人認同、華人跨國主義”,《讀書》,第1期,47-52 頁。
2005 “‘再地方化’:一個閩南回族社區近年來在都市規劃中的建築表現”,見:周大鳴、馬建釗(主編)《城市化進程中的民族問題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頁336-351。
2004“跨國領養:對美國公民領養中國嬰孩及其相關現象的研究”, 《世界民族》,第三期,38-48頁。節縮版見《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4年 。又見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社會學》同年第9期。83-91頁。
2003“文明衝突與和而不同”,《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第25卷,第5期,頁39-46。
2003“中西語境裡的‘族群’與‘民族’”,《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第25卷,第4期,頁66-73。
2002 “我的人類學之路”,《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第24卷第3期,頁27-35。本
文收入徐傑舜主編《人類學的世紀坦言》,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頁313-334。
2001 “民族主義與族群性:兼論自由主義理念與中西知識分子傳統”,見徐傑舜主編《本土化:人類學的大趨勢》,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頁308-336。
2000 “民族主義與族群性:世紀之交的人類學課題”,香港《中國社會科學季刊》,第9卷,第30期,頁165-178。
2000 “西方關於少數民族權利的論爭與實踐”,《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第22卷
第2期,頁16-22。
4.譯作
2002 “中國人類學敘事的復甦與進步”,刊載於《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第24卷
第4期,頁74-86。譯自Stevan Harrell "The Anthropology of Reform and the Reform of Anthropology: Anthropological Narratives of Recovery and Progress in China," in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2001 edition.
5.書評
2004 “跨領域的視野、求新的力作──評劉宏博士新作《戰後新加坡華人社會的嬗變──本土情懷/區域網路/全球視野》”,《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第41卷,第2期, 頁148-4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