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麗·海布勒

奧地利音樂家,1929年出生於維也納。以莫扎特鋼琴作品及舒伯特鋼琴奏鳴曲全集唱片得到世界樂壇的肯定,水晶般的音色與對古典作品的傑出感受力非常適合維也納大師們的鋼琴作品。兼具微觀與遠見的演奏哲學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英格麗·海布勒
  • 外文名:Ingrid Haebler
  • 國籍:奧地利
  • 出生地:維也納
  • 出生日期:1929年
  • 職業:音樂家
英文名:Ingrid Haebler
生日:1929——

1929年出生於維也維,由母親,也就是鋼琴家夏綠蒂·范·海布勒啟蒙學習鋼琴,十一歲在薩爾茲堡登台演出後引起轟動,後來赴日內瓦、巴黎與薩爾茲堡莫扎特音樂院師從馬加洛夫、瑪格麗特?隆與修茲〈Steniz Scholz〉,1951年與52年在日內瓦國際鋼琴大賽中獲獎,1954年得到慕尼黑廣播鋼琴大賽第一名,1957年獲得哈麗雅特?科恩貝多芬獎章〈Harriet Cohen Beethoven Medal〉。就在這段期間,海布勒也開始在歐洲、美國、俄羅斯、日本與澳洲等地演出,她特別長於詮釋莫扎特、舒伯特與J.C.巴哈、海登、舒曼、蕭邦的作品。獨奏之外,海布勒也演奏及錄製室內樂曲,小提琴家謝霖、葛羅米歐是最常和她合作的夥伴。海布勒以莫扎特鋼琴作品及舒伯特鋼琴奏鳴曲全集唱片得到世界樂壇的肯定,水晶般的音色與對古典作品的傑出感受力非常適合維也納大師們的鋼琴作品。
兼具微觀與遠見的演奏哲學家
少有演奏家像維也納鋼琴家海布勒一樣忠誠與持續為自己的藝術、錄音媒體服務奉獻。說到「忠誠」,或許有人會認為這只是一句敷衍的話,但卻是我經過周密考慮過後決定採用的形容詞與標準,而且與一般世俗對「忠誠」兩字所持的譏諷態度不同,因為坦率的固執己見,或是說最好的保守主義能保持一位演奏家最完善的一面。
海布勒先是在維也納音樂院接受音樂教育,後來又在巴黎師從瑪格麗特?隆並赴薩爾茲堡莫扎特音樂院就讀,1969年開始在莫扎特音樂院院任教數年。早年的海布勒就完全以個人的方法來演奏鋼琴,她的觸鍵明晰到如同是在彈撥每一個音符,以愛護及養育的心情來對待每一個音符,這不只是海布勒演奏鋼琴的信條,也是她個人的哲學信念。不過,海布勒對「清澈」的定義不只在表達〈或說「歌唱」〉時儘量彈出最透明的音色,還包括完全表達的音樂本體與情感。所以或許可以這么說,海布勒早年演奏的莫扎特、海登與舒伯特就存在有獨特謹慎與客觀性。對任何不熟悉鋼琴而從過去演奏習慣出發的人來說,或許海布勒的方式會讓某些人感到不快,甚至覺得海布勒只是為了賣弄自己。但不論是從前還是現在,海布勒從不讓自己去逼迫或侵害音樂本身一絲一毫。她演奏任何一個樂句或樂章的方式都像個操控木偶的人,而且她深知自己的「木偶」非常優雅與脆弱。海布勒也知道所有音樂的生命都懸掛在絲線上,過份曲解與誇張只會讓音樂受縛,會與音樂優雅純淨的本質相牴觸。任何戲劇性、激烈或深沈的效果都來自音樂本身的需求,而且要經過小心謹慎的評估後再演奏出來;優美的外表背後是小心謹慎,以及信任聽眾會發現音樂里人性的力量與弱點。對海布勒來說,熱情洋溢的詮釋不是恆久之道,除非作曲家在樂譜上有明確實際的指示。
我想拿海布勒與加拿大鋼琴家顧爾德來比較。這個舉動看來是有點厚顏無恥,甚至無禮。當然,海布勒與顧爾德是兩位個性完全不同的音樂家,但是在眾多偉大與平庸的鋼琴家裡,實在很難找出一位無論觸鍵或音樂風格都與眾不同的。雖然鋼琴都是經由琴槌敲擊,也就是傳統「彈」、「撥」的機械裝置,在槓桿以多種方式運動時發出各種不同動態的斷奏聲音,但是在每件事都變得很重要的現在,簡單彈出一個短促的音符卻成了難得一見的大事,而所有的音樂不正都是從一個簡單的音符開始?我不想為海布勒的選擇多做辯護,因為這樣有遠見的演奏哲學在雄偉華麗的李斯特敘事曲,或是如波濤洶湧但又細膩的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協奏曲里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
海布勒從來沒有束縛自己去選擇曲目,但是她會很明智的選擇適合自己與值得去彈的作品。在這個範圍里,巴哈父子、海登、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舒曼與蕭邦是不可或缺的作曲家。雖然曲目有限,海布勒依然在音樂廳與錄音室里表現出自己對音樂的勤勉與熱誠。過去四十年來,海布勒在飛利浦目錄留下莫扎特全部鋼琴奏鳴曲、協奏曲〈包括四首所謂的「混合」、兩首協奏輪旋曲〉與變奏曲、鋼琴作品〈如:幻想曲、輪旋曲等〉錄音;還有與謝霖合作的小提琴奏鳴曲、與霍夫曼〈Ludwig Hoffmann〉合作的雙鋼琴或四手聯彈錄音。而在室內樂的領域裡,海布勒還留有莫扎特鋼琴與木管五重奏K.452及兩首鋼琴四重奏唱片。海布勒對舒伯特的特殊偏愛可從她錄製的鋼琴奏鳴曲全集、樂團之時、即興曲〈附帶一提,海布勒早年在Vox與Fontana也有留下八首即興曲與G大調鋼琴奏鳴曲D.894錄音〉中看出。除此以外,海布勒也錄了一些舒伯特的舞曲音樂選曲、《鱒魚》鋼琴五重奏與小提琴及鋼琴二重奏D.574〈還是與謝霖合作〉。海布勒演奏的海登曲目極廣,她的海登系列奏鳴曲錄音已經成為以古鋼琴演奏的典範。本套專輯收錄的是兩首樂曲是以平台鋼琴演奏的「現代」版本,包括F小調行板與變奏與D大調鋼琴協奏曲。無論是音質或音調,以古鋼琴演奏同時期曲目的效果一定比現代鋼琴來得可*,而海布勒在這方面也展現出她對古典鋼琴的喜好。在J.C.巴哈的協奏曲與奏鳴曲中,海布勒全部採用古鋼琴錄音,曲目多半以輕快的作品為主,海布勒的詮釋則兼具嚴謹慎重與輕鬆。在我認為,這些錄音還沒有被廣泛認同的原因在於海布勒演奏早期音樂時沒有在曲中添入學院氣息。本套專輯收錄的巴哈第六號法國組曲是以現代鋼琴錄音。
海布勒曾經在殷巴爾的指揮下錄製貝多芬第二、四號鋼琴協奏曲,並與謝霖合作灌錄貝多芬十首小提琴奏鳴曲,清晰的音色與合而為一的音樂脈動十分迷人。貝多芬以後,海布勒在飛利浦的錄音開始進入十九世紀浪漫時期作曲家舒曼、蕭邦與法朗克《交響變奏曲》等。錄製舒曼鋼琴協奏曲〈指揮也是殷巴爾〉讓海布勒有機會進一步探索舒曼的鋼琴協奏曲。可惜是,海布勒留下的舒曼獨奏曲錄音只有《蝴蝶》與《兒時情景》。海布勒以細膩的方式來「分析」《兒時情景》,乍聽之下似乎顯得零碎而且一副道貌岸然的學究樣,事實上,音樂里含有豐富的細節與見解。海布勒的詮釋有如雨果?沃爾夫歌曲般的美麗,從第一首樂曲就能綜觀整部作品的架構,在纖巧的音色變化與舒曼樂思的漲落之間,海布勒帶給聽眾的是一個可以在自己心中描繪的夢幻世界。海布勒在詮釋舒曼時融入了自己的觀點,而她的觀點正好與一般傳統的演奏手法不同。
海布勒的蕭邦也是如此。她的詮釋基準主要是來自波蘭學派的看法,以稍微冷淡的態度來演奏蕭邦的音樂。這種特色在她早年為Vox錄製的蕭邦夜曲全集中比較不明顯。海布勒在1970年6月為飛利浦錄製蕭邦十九首圓舞曲,旋律圓滑流暢、避免使用彈性速度去破壞整體氣氖與圓舞曲的節奏性,頗有把蕭邦這些文雅高貴的圓舞曲視為史卡拉第作品的意味。聽過本套專輯收錄的《華麗大圓舞曲》後,只要是熟知海布勒藝術特色的人就會明白我在文章一開始所說的意思為何。儘管明知道可能會受到蕭邦擁躉者的反對,海布勒依然以她雍容華貴的方式來演奏蕭邦的圓舞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