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多聲部情歌(台江縣)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苗族多聲部情歌(台江縣)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音樂
  • 國家:中國
  • 認證時間:2007年
  • 認證批次:第二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縣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主要價值,瀕危狀況,

簡介

苗族多聲部情歌是流傳在貴州省台江縣、劍河縣等苗族村寨的一種苗族原生態民歌。在台江縣的方召鄉、南宮鄉、革一鄉境內和劍河縣久仰鄉一帶苗族聚居地。
台江縣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是一個苗族人口占總人口98%以上的少數民族聚居縣,素有“苗疆腹地之稱”,由於歷史的原因,台江縣保存著較為完整的苗族傳統文化。方召鄉位於台江縣城東南面,距台江縣城十多公里,是山地地貌向嘎斯特地貌過渡地帶。由於特殊的地理條件和自然環境,形成了相對封閉的文化社區,這是苗族“多聲部情歌”得以保存的外部條件。

歷史淵源

苗族是一個遷徙民族,大約在唐宋時期就遷徙到黔東南定居。據苗族特有的“子連父名制”記載,台江縣反排村的楊姓苗族定居已經有45代人,由於反排一帶“上山摸著天,下山到河邊,說話聽得見,見面要半天”的特殊的地理環境,這裡的青年男女你在這那山,我在這山,見面很難,只好以高亢悠揚的歌聲傳遞思念之情,逐步形成獨具風格的多聲部情歌曲調和演唱方式。苗族情歌演唱一般是有一定的程式化。通過借物傳情,借景抒情,借人寄情等方式傳遞男女之間的感情。“情”成為歌詞內容的核心,成為歌唱者所表達的中心。男女之間用發自肺腑的歌聲,交流思想感情,傾訴對對方的愛慕和思戀之情。有時男女之間也用它來相互嬉戲,相互捉弄,充分體現男女雙方的智慧和幽默。有時情歌的演唱也有一定的即興性,演唱者只能根據對方現場所表達的內容,巧妙的進行回答,通過演唱的詞句反映出演唱者的內心世界和情感。歌詞內容寓意深刻,思想內涵豐富,一般是五言體,講究押調而不押韻。

基本內容

在苗族地區的每一個村寨,青年男女一般都有一個較為固定的談情說愛的場所,當地人叫“遊方場”。久仰苗族情歌演唱的場所一般都在遊方場上。當夜幕降臨,寨子裡青年男女便會邀約來到遊方場談情說愛,用歌聲傳遞愛慕之情,用歌聲傾訴衷腸。苗族多聲部情歌是一種地域性很強的有獨特的旋律、獨特的和音的無伴奏的五聲音階民歌,以宮、商、羽、徵、角為主要音列,和音為大三度和大六度,屬和聲式二聲部合唱。和聲以男女二聲部五度、八度和諧之長拖音為特色。節奏由4/4、3/4、2/4交替進行。音調跌盪而寬廣,悠長而婉轉,節拍相對自由,曲調優美動聽,情感細膩感人。演唱中有的句段用真嗓,有的句段用假嗓,隨著情感的變化假嗓與喉顫音並用,恰到好處,使聆聽者猶入遠古神秘的年代。每首歌一般不超過15句。其中一個重要特徵就是“調隨詞走”,旋律相對自由,在演唱過程中,隨著演唱者感情和歌詞的變化,節拍、曲調和旋律也在不斷地發生細微的變化,就是同一組合在不同時間演唱同一首歌,在旋律、節拍、速度等方面,第一次演唱與第二次演唱的效果是不一樣的。特殊形式與音調,表現了高山深谷間男女隔山求愛、互相呼應、互相熱戀之意境。歌詞和曲體均具有古樸、奇異而率真之雋永。

主要價值

苗族多聲部情歌聲樂技巧要求高,演唱難度大,演唱方法的獨特,曲調悠揚,旋律低回婉轉,變化明顯,如天籟之音,娓娓動聽,以男女青年社交戀愛為載體,以社會傳承為主要傳承方式,以口傳心授為手段,為我們研究和揭示苗族文化的傳承規律和發展規律提供了歷史的見證;兩種演唱方式,為我們展示了民間復調音樂的雛形和成形的兩種不同的形態,為我們研究和揭示民間復調音樂形成和發展的規律提供了鮮活的實證;真假嗓結合的演唱、大量運用的上下滑音和顫音、和諧自然的和聲等演唱技巧,體現了苗族人民傑出的藝術天才;曲調悠揚動聽,旋律優美婉轉,和聲和諧自然,曲調與歌詞的結合天然渾成,在民族民間聲樂藝術領域裡獨樹一幟,獨特的藝術形式表現著苗族人民的生活習俗和精神風貌,反映出苗族文化的深厚內涵,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瀕危狀況

現在年青一代的價值取向發生了轉變,通過演唱情歌來交流思想,傳遞情感的方式已慢慢的淡出當地年輕人的社會生活中,男女之間新的交友方式,使孕育久仰苗族多聲部情歌的土壤已慢慢的消失。同時,受當代全球經濟一體化思潮的影響,漢語的普遍使用,用苗語進行交流的人群在減少,更談不上用苗語來演唱情歌,原生形態的苗族情歌出現了生存危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