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溪舞龍

芷溪舞龍

芷溪舞龍,位於廟前鎮芷溪村,盛行於福建省連城縣南部,尤以芷溪村、廟前村最為盛行。其中典型為紅龍纏柱。據《連城客家節慶民俗文化》史料記載,紅龍纏柱是由當地江氏先祖初創,有300多年歷史。當時,初創者認為連城有滾龍,可舞沒有燈;姑田有燈龍,有燈不可舞。於是各采其長,自創一種可舞又有燈的紅龍:用武術“六九拳”或少林拳術“四平步”為龍頭的舞步,用武術棍棒的“四勾撥”為龍珠的舞步,兩拳對打,剛柔相濟,形成整套的珠逗龍、龍搶珠、戲珠、藏珠、找珠、纏柱等優美舞姿,同時伴以六件鑼鼓組成“蘇州鑼鼓”的神韻節奏擊樂,融武術、舞蹈、圖畫、音樂於一體,既健身又營造春節吉祥喜慶的濃厚氛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芷溪舞龍
  • 起源:廟前
紅龍纏柱的起源,紅龍纏柱之寓意,紅龍纏柱的舞步,紅龍的製作工藝,紅龍纏柱的配樂,

紅龍纏柱的起源

紅龍纏柱起源於廟前江氏,紅龍纏柱已有300多年歷史,由當地江氏六世祖江萬權初創,有300多年歷史。100多年前十七世祖的江流民曾把此龍舞帶到廣東韶關的“福建會館”傳藝,受粵人歡迎。當時,初創者認為連城有滾龍,可舞沒有燈;姑田有燈龍,有燈不可舞。於是,各采其長,自創一種可舞又有燈的紅龍。芷溪等村紛紛效仿舞龍技術,舞龍在廟前又一度盛行流傳。
紅龍纏柱於2015年10月被列入龍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紅龍纏柱之寓意

“紅龍纏柱是武術與舞蹈的完美融合。”傳承人之一、70歲的江道椿說道,紅龍纏柱採用武術“六九拳”或少林拳術“四平步”為龍頭的舞步,用武術棍棒的“四勾撥”為龍珠的舞步,形成珠逗龍、龍搶珠和纏柱等舞姿,有利於身心健康,增強體質,成為當地獨具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活動。他說,要把龍頭當成刀劍,舞出龍的氣勢,得有深厚的功底,舞龍頭能連續舞個十分鐘就很難得了,需要勁道和平衡,表現出力道的美。
據江道椿介紹,早在2015年紅龍纏柱就已被評為龍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4月,在第13屆全國運動會全運會舞龍項目福建選拔賽中,由13名來自廟前鎮廟前村、平均年齡超過45歲的江氏農民舞龍運動員組成的廟前江氏“紅龍纏柱”舞龍隊榮獲一等獎。

紅龍纏柱的舞步

廟前舞龍的舞步與眾不同,龍頭的舞步是用武術“六九拳”或少林拳術“四平步”,龍珠的舞步則用武術棍棒的“四勾撥”,整套舞龍的過程配以六件鑼鼓組成“蘇州鑼鼓”的神韻節奏擊樂中,音樂與舞步的結合,把紅龍的靈活、威武表演到極致。

紅龍的製作工藝

廟前的紅龍以生長3~5年的本地老竹為骨架,用上好的紅色宣紙或紅綢絲布包裹,工 藝精湛,活靈活現,栩栩如生,通體呈現紅色,象徵喜慶節日裡,紅龍降福,日子紅 紅火火,故稱紅龍。

紅龍纏柱的配樂

紅龍纏柱的蘇州鑼鼓,源於蘇州。
配樂包括鼓、銅鐘、銅鑼、大鈸、小鈸、蘇鑼6種民間樂器組合在一起,六種樂器齊奏,熱鬧非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