芶姓

芶姓

芶姓雖非大姓,但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頗有影響的姓氏。據我國戶籍人口資料統計顯示,全國現共有姓“芶”的人數達415402人,除福建、廣西、西藏3省區外的其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分布,四川、甘肅、陝西、貴州、重慶、山東、雲南等省市都超過1萬人,其中四川姓“芶”的人數超過20萬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芶(gōu)姓
  • 外文名: Gou、Kau、 Coe
  • 鄭        碼:ERZS
  • 萬 能 五 筆:AQCU
  • 內碼輸入法:GBK編碼c661
  • 用 姓  讀 作:gōu
  • 用姓不可讀:gǒu
字意區別,姓氏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爭議,郡望,宗祠聯典,家譜文獻,字輩排行,古代名人,

字意區別

“芶gōu”與“苟gǒu”的區別
兩者發音和含義都不同
⑴“芶”[gōu]用姓讀音尤平聲,是指一種植物的名稱;
芶姓
⑵“苟”[gǒu]讀音上聲,兩者聲調有差別。‘苟’的含義有三
①姑且,暫且:~安。~延殘喘。~且。
②馬虎,隨便:~得。~合。不敢~同。
③如果,假使:~非其人。“~富貴,無相忘”。
④姓:音如夠,用姓音去聲gòu。

姓氏淵源

源流一
風姓芶
古帝伏羲氏之後,伏羲氏也稱太皋,其時代早於黃帝時代,為風姓。其後裔中有勾疆氏族(也作“句:音 gòu”疆氏族)和鉤陳氏族,其後裔族人以氏族名分別增艸為芶氏與苟氏。《中華苟姓源流》
演變:遠祖古帝伏羲氏,近祖勾(句)疆氏。但是,風姓勾氏後來因世系不清,大多增艸為芶完全融合進姬 姓芶氏中了。
郡望:河內郡,河南郡,西河郡。
源流二
姬姓芶
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得姓者一十四人其一為苟,為此姓之始。《國語》
演變:源於姬姓,遠祖黃帝,始祖苟荀,黃帝賜姓為氏。此支後裔延續至晉末,於五胡亂華時期南遷定居南 方,後於南北朝末期開始因某些原因而區別又去口為厶為芶字,此為苟姓宗族專用字姓之始,延續至今。
郡望:河內郡,河南郡,西河郡。
源流三
己姓芶
此支芶姓始祖源於勾(勾也作句Gōu)芒,勾芒(重)源於姬姓,出自帝少皞氏(少昊氏)之子重,屬於以官職稱 謂為氏。有以下三個來源。《通志·氏族略》《宋版百家姓》
①、出自以官名為氏。據《山海經》載,古有困民之國,勾姓。為此姓之始。勾又寫作“句Gōu”。其姓最早見 於《山海經》:“困民之國,勾姓”。此外,相傳帝少昊的一個兒子名重,死後被封為木正,為五行神之一,掌 管天地萬物的生老病死,號稱勾芒。他的後世子孫以“勾”為姓。勾姓延續到南宋時為避宋高宗趙構的名諱, 有增艸為芶姓、有改為“句”(音不變,讀勾Gōu)、有加釒旁為鉤姓、有加木旁為構姓。
②、出自以官名為姓(即同上“①”說)。據《路史》載,相傳,遠古時期少皞氏的兒子重曾作為勾芒官,為 五行神之一,為木正,主管樹木。重的後代就用他的官名“勾”作為自己的姓氏,今寫作句姓。
③、出自為避帝諱所改。南宋時,為避高宗趙構之諱,有勾氏增艸為芶(Gōu)姓。有勾氏改為句(Gōu) 氏,後加艸字,改為苟(Gòu)姓。
演變:源於已姓,遠祖黃帝,近祖少昊,始祖重﹝勾芒﹞,以先祖名號為氏,分別於五胡亂華及南北朝時期 陸續南遷定居南方與南方勾姓相互融合,後於南宋朝期間避趙構諱而增艸為芶姓延續至今。
郡望:華陽郡、建寧郡(益州郡)、平陽郡。
源流四
媯姓芶
相傳舜之後有“句:音Gōu”(句也作勾)氏,其後裔中增艸為部首為苟氏。見《路史》
演變:源於媯姓,遠祖黃帝,近祖顓頊,始祖句望、舜帝,後裔以祖名增筆艸為苟氏。此支後裔延續至晉 末,於五胡亂華時期南遷定居南方,後於南北朝末期開始因某些原因而區別又去口為厶是為芶字為專用字姓 延續至今。
郡堂:山西郡、平陽郡。
源流五
羋姓芶
春秋時楚大夫之食邑於苟邑之地,以邑名苟為氏。見《路史》
演變:源於羋姓,遠祖黃帝,近祖顓頊、陸終,始祖熊繹,以邑名苟為氏,後於戰國末年秦統一時,而西遷 西南諸蠻地區而居,後於南北朝末期開始因某些原因而區別又去口為厶是為芶字為專用字姓延續至今。
郡堂:華陽郡、建寧郡(益州郡)。
源流六
荀姓芶
春秋時晉大夫荀氏之後避難改稱苟氏。見《急就篇》
演變:源於姬姓,遠祖黃帝,近祖周文王,始祖姬葡、荀林父,以苟邑為氏。此支後裔延續至晉末,於五胡 亂華時期南遷定居南方,後於南北朝末期開始因某些原因而區別又去口為厶是為芶字為專用字姓延續至今。
郡望:山西郡
源流七
苟,草名,有此草長之處多為豐饒之地,居者遂以苟為氏,見《通志·氏族略》。然有人認為此乃無據之俗 說。《姓氏辯誤》
郡堂:山西郡
源流八
漢化芶
南北朝之北魏王朝改代北若干氏為苟氏,此為鮮卑族人之苟氏。見《魏書·官氏志》
演變:此支苟氏後又於苟旁加反文以敬字為姓直至唐末。此支部分後裔南遷後又去口加厶為芶氏。《敬 (Gou)姓家譜》
郡堂:山西郡、平陽郡。
源流九
媯敬芶
有陳(田)完諡號敬仲後裔於五代十國時期之後晉高祖石敬瑭,姓敬者為避名諱,析敬為茍、文二姓。《齊 東野語》《敬姓家譜》
演變:源於媯姓分支敬氏,遠祖顓頊、舜帝,近祖媯滿,始祖陳(田)[諡號:敬仲]完,以祖諡號為氏後因避 諱改茍氏。由於茍與苟在形上相似,近代書法混淆了茍與苟的寫法(說文解字著譯),此支後又去口加厶為 芶。
郡堂:平陽郡、渤海郡。
源流十
姜姓芶
出自遠古句龍氏(註:此支為炎帝後裔)所改。東漢時,句龍氏族遷徒中原後逐漸單字化句,遂以句(音讀 Gōu,古寫作“勾”)為氏,稱句姓。見部分《芶氏族譜》
演變:源於炎帝姜姓,遠祖炎帝,近祖句龍,以先祖名號為氏,後於南宋時期避諱增艸為芶姓延續至今。
現存的勾、句,芶、苟、鉤是同一宗族。

得姓始祖

勾疆氏族
勾(句)芒
苟荀
句望(舜帝)
熊繹
姬葡(荀林父)
田完

遷徙分布

(1)遠古時期
芶氏是一個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春秋時,不同所出的芶姓已分布於晉、楚等國,另春秋戰國時尚有衛國人大將軍芶變、吳國人大夫芶告、儒家大師趙國人芶況等見諸史冊,表明芶姓已分布於山西、湖北、河南、河北等地繁衍生居。另有大量勾芒後裔勾姓散居分布於巴、蜀、吳、越等國。另春秋戰國時尚有越國人大夫勾如、衛國人孔子門生勾井疆、楚國人(將軍)宕渠侯勾博學等見諸史冊,表明姓已分布於越、吳、衛、楚、巴、蜀等地繁衍生居。
(2)秦漢朝時期
西漢時,芶姓已繁衍壯大於河內郡,河內郡人芶賓(西漢丞相魏相府主簿)娶了一個二婚婦女名李親,其婦帶來一女名王政君,後貴為漢元帝之皇后,使其同母異父弟芶參飛黃騰達,極為壯大了芶姓河內郡芶氏聲望。東漢初,隗純降漢,其將芶宇與純徒弘農(今河南靈寶),在此之前的新莽時期,有扶風郡(今陝西興平)人芶諫見諸史冊,此兩人的出現為芶姓西河郡聲望做了很好的開筆,表明在此際芶姓已分布於黃河中下游諸多省份。
(3)晉朝(東晉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
西晉河內郡人大都督芶晞位高權重及其弟芶純青州太守見諸史冊,他兩兄弟的出現極大的壯大了芶姓河內郡與河南郡望做了很好的鋪墊。另有其他芶姓還曾長期昌盛于山西離石、河南洛陽一代。另外還有前秦國之丞相,東海王,苻洪的芶太后、前秦宣昭帝苻堅的芶皇后及其族人前秦武衛將軍芶芪、前秦左將軍、領軍將軍芶池、前秦新平太守芶輔等人的出現,更加壯大了芶氏的聲望。永嘉之亂(五胡亂華)時此些地方大部分芶氏族人為避免戰火及滅族而隨中原各姓氏而陸續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遷定居淮河秦嶺一線以南,史稱中原芶氏第一次南遷。魏晉南北朝時期,部分芶姓除入遷山東外,還南徒安徽、江蘇、浙江、湖北等南方省份。另外,北魏時期,鮮卑族改來的苟姓大多徒居洛陽(此支苟氏有部分後裔後又於苟旁加反文為敬姓而生居北方),同繁衍於當地的芶姓相融合,極大的昌盛了芶姓河南郡望。
(4)隋唐時期
唐末五代時,芶姓有避戰火進入四川、湖南、江西等地者。
(5)宋元時代時期
宋朝時,芶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安徽。宋元兩代,華中、華南、西南之地出現了更多的芶姓。
(6)明清時期
明初,山西芶姓作為洪洞大愧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陝西、山東、甘肅、北京、天津等地。
明朝時,芶姓大約有1萬7千人,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四川、陝西、山西、河北。四川為芶姓第一大省,占芶姓總人口的一半。
明末張獻忠屠川後,有湖南、湖北之地的芶姓播遷於今重慶、四川。清朝康乾年間以後,有山東之芶姓入遷遼寧撫順以及黑吉兩省。

爭議

芶字姓氏使用讀音作gōu(ㄍㄡ)
芶姓
“芶”字讀gōu,古今本無異議,可是計算機的GBK字型檔將“芶”字混淆為“茍”字,錯誤地歸入“ji”的音節中,社會正常用字和“芶”姓人群造成很多不便與麻煩,也給後來的GB18030—2000和GB18030—2005標準提供了錯誤信息。由於注音錯誤,不僅把“芶”姓改了字,影響了社會正確用字,而且還將會給子孫後代留下錯誤信息。本章就“芶”改“苟”的原因、“芶”字的產生及古今的讀音、“芶”姓等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究。
關鍵字:“芶”字;芶姓;計算機字型檔;注音gōu;中圖分類號:H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135(2012)05—0108—04
自從我國辦理第二代身份證後,“芶”姓就被改成為了“苟”姓。
“芶”姓雖非大姓,但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頗有影響的姓氏。據我國戶籍人口資料統計顯示,全國現共有姓“芶”的人數達415402人,除福建、廣西、西藏3省區外的其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分布,四川、甘肅、陝西、貴州、重慶、山東、雲南等省市都超過1萬人,其中四川姓“芶”的人數超過20萬人。
一、改“芶”為“苟”的主要原因
第一代居民身份證制度的創建,約在20世紀80年代:1985年9月,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條例》是這項制度的創建標誌。在辦理第一代居民身份證的時候,計算機的使用還很局限,普遍使用的是中文打字機(鉛字)或手寫,那時對“芶”字的書寫都尊重原樣,不存在異議。
第二代居民身份證的集中換髮工作是從2005年開始全面啟動的,此時各地的辦公條件較20年前已是“今非昔比”,無不依賴於計算機了。
漢字字型檔的問題導致“芶”字混淆為“茍(jí)”字,錯誤地把“芶”(gōu)字歸入到“ji”的音節中,用正確的讀音(gòu) 輸不出“芶”字,於是就只好將“芶”字改用為“苟”字。
二、“芶”的讀音
從現存的資料看,我國古代最先確認“芶”字的字書應當是《川篇》。明清以後的大型字書,如《新校經史海篇海直音》、《篇海類編》、《重刊詳校篇海》、《字彙》、《正字通》、《康熙字典》等都收錄有“芶”字。
古代,凡收錄“芶”字的所有工具書,將“芶”字的讀音均注為gōu,未見有第二個讀音。要說有點差異就在聲調上,大體可分為“音勾”、“音苟”、“音狗”三種,實際聲調只有平聲和上聲兩種。“音勾”的居多,如《改並五音類聚四聲篇海》、《篇海類編》、《新校經史海篇海直音》、《重刊詳校篇海》、《字彙》、《正字通》、《康熙字典》。現代工具書《辭海》注音為gōu,《新華字典》、《四角號碼新詞典》等讀為gǒu。從古今字書對“芶”字的注音情況看,根本就無“ji”一讀。“GBK字型檔”把“芶”字歸入“ji”的音節中,是沒有依據的,可謂是無“jí”之談,顯然是一種錯誤。
三、“芶”姓
(一)“芶”姓淵源複雜
“芶”姓淵源比較複雜,根據現存的有關姓氏著作和文獻資料記載,“芶”姓的淵源有好幾種說法。各種說法還都有資料來源,對那些說法不能簡單地評判誰是誰非。有那么多說法,只能說明“芶”姓有多種淵源,也不能將“芶”等同於“苟”。
在多種說法中,有關“敬”姓拆分說是平常多有談論的一種。其實,“敬”字左邊原本是“茍”而不是“苟”,兩個字不僅字形有異,讀音也不同,前者屬“羊”部,音“jí”,後者屬“艸”部,音gǒu(作為姓,應為去聲)。將“茍”、“苟”兩字混為一談,本不應該。因此,宋朝的鄧名世在《古今姓氏書辯證》中對拆分說評判道:“近世有避廟諱,從其偏旁為苟氏,誤矣。廟諱偏旁迺苟氏,紀力反,迺轉為苟且之苟,于姓氏本源失之愈遠。”
(二)“芶”字的產生或許與“勾”字有關
從古今文獻資料來看,“芶”字的產生或許與“勾”字有關。古無“勾”,只有“句”。
“句”字,《漢語大字典》對其注有“gōu”“gòu”“jù”“qú”4個讀音,20個義項。由於有多個讀音和釋義,人們在長期使用中覺得不太方便,容易錯讀或誤解,於是便造了“勾”字,將讀音和義項與“句”進行了分工:“勾”,唯讀“gōu”、“gòu”,並承擔“句”的彎曲、“勾引”、“勾當”、姓氏的義項。因此,後來姓“勾”的人,一般都寫成“勾”,而不用“句”,而且讀為“gōu”,也不讀“gòu”。
“勾”字產生的時間,楊寶忠在《“勾”出現的時間及相關問題》一文中說“‘句’字寫作‘勾’,最晚在西漢前期就已出現,在東漢隸書中更為常見。”並說“促成‘句’、‘勾’分化當是由於詞義的分化和用法的不同。”在唐代,杜甫、白居易、柳宗元等在他們的詩作中,就運用有單獨的“勾”字,而且杜甫對‘句’、‘勾’的運用還比較講究,如“佳句”、“勾引”等。故宮藏唐寫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宋跋本)卷二:“句,句龍。俗稱勾。”卷四:“句,檢句。亦勾。”《刊謬補缺切韻》(宋跋本)卷四候韻:“勾,勾撿,又居遇反。”由此說明,“勾”字在唐代就已經得到韻書的確認和正式收錄。
作為姓氏之“勾”,《宋史》中雖“勾”、“句”混用,但已經使用了如勾踐、勾中正、勾昌泰等“勾”姓人名,而且還有《勾龍如淵傳》、《勾濤傳》。
《萬姓統譜》卷六十三:“勾,勾芒氏之胤。自宋建炎以來,以避嫌名各不同,有易其姓字者,紹興進士勾聲是也;有更其音者,史館修撰勾濤是也;加金字者,鉤光祖是也;加絲者, 糸句紡是也;加草者,芶諶是也;增勾龍者如淵是也;改為句者,句思是也。累世之後不復別矣。”
《續通志》卷八十四:“勾氏、鉤氏、芶氏、句氏、句龍氏、勺氏、約氏,皆勾姓。勾字,去聲。宋紹興中避高宗嫌,皆變音,字改易”。
“勾”加“草”便是“芶”,如果說這就是“芶”字的由來,與早於宋高宗建炎至少130多年的《川篇》事實不符。從常理講,一個字應先產生,經過社會認可、運用後再進入工具書。按此軌跡,在《川篇》以前,“芶”字已經被社會認可和運用。既然“句”能衍生出“勾”,而且還將兩個字加以分工,那為什麼不能將“苟”衍生出“芶”呢!“勾”加“草”,有的版本是“句”加“草”。前者“芶”字,公元997年前就已經存在了,不需要避諱加“艸”而成。後者“苟”字,是一個古字,在《詩經》、《周易》等著作中早已運用;作為姓氏,“苟”是黃帝之裔的一個古姓,何必要心思動眾地通過避諱而成呢?兩個本已存在的字,又何必要再用避諱的手段加“艸”而成呢?
可以這樣說,“芶”字的產生,一是因為“勾”字的產生而將“苟”字下邊的“句”寫為“勾”;二是為了適應社會的需要,主意是應“苟”姓人群的需要而產生。“苟”字讀“gǒu”,與“狗”同音,而且還有“苟且”等之義,所以用“芶”字作為自己的姓氏的專用字。
(三)“芶”不是“苟”的俗字
張自烈的《正字通》說“芶”字是“苟”字的“俗字”。其實,早於他的《新修* 音引證群集玉篇》引《川篇》曰:“芶,音苟,菜也”。《成華丁亥重刊改並五音類聚四聲篇海》、《篇海類編》、《新校經史海篇海直音》、《重刊詳校篇海》、《字彙》等均釋:“芶,音勾,菜名(或菜也)”。公元997年以前的《川篇》以及後來的邢準、韓氏父子等都將“芶”字“轉正”了,怎么經過670多年後的(1671年)《正字通》又“俗”了呢?一個漢字形成需要一個從“俗”到“正”的形成時間或過程,這個過程雖無時間短長的規定,但也不應是漫無時限。在當今的網路時代,一個字、一個詞的產生和運用,有可能在幾天內就風靡全國,如果字書、詞書要在十年、幾百年以後才認可,那也失去為社會服務的功能了。
“苟”和“芶”古為兩字,字義有差別。《說文解字》釋“苟”義為“草也”,古代字書《川篇》釋“芶”義為:“菜也”。雖然也有人把“芶”、“苟”認為是異體字,連《現代漢語詞典》也用“苟(芶)”的方式來表示。即便如此,也不能將“苟”、“茍”兩字混淆,更不應該“芶”、“茍”兩字混為一談。
“苟”與“茍”是聲、形、義完全不同的兩個字,“茍”字在《說文解字》的第九上“茍部”:“茍,自急刺也。從羊省,從包省,從口。口猶慎言也。從羊,羊與義、善、美同意。凡茍之屬皆從茍。已力切。”“苟”字在《說文解字》第一下“艸部”:“苟,艸也。從艸,句聲。古厚切。”因此,王紹蘭《說文段注訂補》說“茍”字“與從艸從句之苟(古厚切)形聲皆別,誼更迥殊”。
然而,GBK字型檔卻把“茍的讀音張冠李戴地弄到“芶”字頭上,實屬一個常識性的錯誤。
(四)“芶”字是姓氏的專用字
“芶”字在古代的字書中,只有“菜名”一個義項,或者說“芶”字的本義就是菜名。芶菜,故人稱韭菜為“芶菜”。但從古自今,“芶”字的“菜名”之義已實際消失,除了姓氏專用之外,基本無他用,這也是古代字書、韻書所忽略的問題。因此,《新華字典》、《四角號碼新詞典》等工具書,就只有“姓”一個義項。在日常生活中,“芶”姓的人們在書寫自己的姓氏時,也一般用“芶”而不用“苟”。
關於“芶”字的聲調,需要商榷。現實生活中,人們在呼叫人名時,一般讀“芶”字為“gōu”,去聲,而不是上聲。同時,“勾”字是從“句”字演變而來的,作為姓氏,“句”字讀平聲,“勾”字也應讀平聲,如“勾踐”。《通志》卷二九:“勾氏,舊去聲,今平聲。”日常生活中,人們在呼叫“勾”姓人名時,讀的就是平聲,如果不然,會覺得拗口。《現代漢語詞典》、《新華字典》、《四角號碼新詞典》等工具書雖在“勾”字下注有“姓”的義項,但為去聲下的義項,這恐怕是忽視了的一個問題。
四、應對字型檔中“芶”的讀音進行更正
GBK字型檔既然成為了事實標準,直接影響了後來的GB18030—2000、GB18030—2005標準,其中的讀音也在兩標準中得到了延續。
雖然有人知道“芶”字在計算機字型檔中的錯誤讀音,也有人知道可以通過其他輸入法解決,但畢竟絕大多數人不知道。即使解決了身份證的用字,還有儲蓄、買機票……,很多地方都需要正確用字。因此,對於字型檔中的錯誤讀音,應本著實事求是和為子孫後代認真負責的態度加以糾正,正本清源,以維護國家標準的正確性和權威性。同時,也應尊重“芶”姓人群的權利。因為從使用計算機輸入法的情況看來,使用拼音輸入法的人群太龐大了。
作為國家的標準,本部不應該出現上述常識性的錯誤。既然難免出現了錯誤,哪怕是一個幾萬分之一的微小錯誤,但如果不予以糾正,不恢復其正確讀音,錯誤還將繼續下去,給社會的正常用字帶來麻煩。更重要的是為社會、為我們的子孫後代提供了一個本不應該出現的錯誤信息,否則,會使一個上愧對祖先、下無顏於子孫後代的錯誤延續。

郡望

據史籍記載:芶姓在漫長的繁衍過程中,形成了西河、山西、河南、河內、建寧(益州)、華陽、平陽、渤海等郡望。
春秋衛西境沿黃河,稱西河,即今濬縣、滑縣等地。
山西郡
戰國、秦、漢時,通稱崤山、函谷以西為山西。一說太行山以西稱山西。
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東漢光武帝十五年改為河南尹。隋朝初年被廢,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這是晉國人的觀點。楚漢之際置河內郡,轄今豫北的西部,治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西晉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隋於野王為河內縣。隋唐河內郡即懷州。元懷慶路。明清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為沁陽縣。
建寧(益州)郡
是中國古代地名,又稱益州郡,範圍在今天的雲南省。這裡以前是“南蠻”古王國滇國的領地,漢武帝時設立益州郡,郡治在滇池縣。三國時期,蜀漢建興三年將其改名建寧郡,遷郡治到味縣(今雲南省曲靖市內)。西晉初年,設立寧州,味縣成為州治,而建寧郡也成為主要政治中心。南朝齊移治同樂縣(今雲南陸良境)。梁廢。
華陽郡
華陽一詞源於東晉常璩所著《華陽國志》,古代華陽區域大小不一。華陽因在華山之陽得名。相當今陝西秦嶺以南、四川和雲南、貴州一帶。華陽郡,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名。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僑置,治華陽縣(今陝西勉縣西老沔縣)。屬梁州。入魏後改為實土,轄境約當今陝西省勉縣、寧強等縣地。隋開皇三年(583年)廢。 南朝梁置,治今四川省廣元市境。轄境約當今四川省廣元市,屬益州,西魏廢。
平陽郡
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
①三國時代魏正始八年(公元247)分河東設立的郡級行政區劃,郡治在秦置的平陽縣(故址在今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
②即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古稱平陽,是“鄒魯聖地”,為中國儒學發源地。夏王朝時期屬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時期開始設定“騶縣”,歷漢、晉、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騶”為“鄒”,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市,稱鄒城市。
西漢時期從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所滅,以後不復存在。
芶姓堂號
芶姓的主要堂號已知的有
郡望型堂號:西河堂、山西堂、河南堂 、河內堂、建寧(益州)堂、華陽堂 、平陽堂、渤海堂。
自立型堂號:祝華堂、餘慶堂 、 四德堂、玉蘭堂、敬宗堂等堂號。

宗祠聯典

勾(句)姓宗祠通用聯
勾(句)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姓啟木正;
望出平陽。
——佚名撰勾(句)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句姓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勞宣湖北;
學操洙源。
——佚名撰勾(句)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勾濤,知潭州,以忠亮自許。下聯典指春秋末年孔子弟子句井疆。
勾(句)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方物撰青城志;
台閣標御史忠。
——佚名撰勾(句)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隋代人句台符,著有《青城山方物志》五卷。下聯典指宋代鄭縣人句克儉,進士出身,官至殿中侍御史,後出任河東路轉運使,以忠誠清廉聞名於當時。
處士鑑賞第一;
龍爽丹青無雙。
——佚名撰勾(句)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畫家勾處士,宣和間鑑賞第一,凡四方所進,必令品定。令待詔畫院。下聯典指宋代畫家勾龍爽,蜀人。神宗時翰林待詔,喜為上古衣冠佛疲乏人物,為一代奮筆。
勾(句)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井然有序百事順;
疆土長存萬年昌。
——佚名撰勾(句)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孔子的弟子勾井疆“井疆”二字的嵌字聯。
聖門高弟承道學;
章闕忠臣上疏章。
——佚名撰勾(句)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衛國勾井疆,字子孟,孔子的弟子。下聯典指宋代史館修撰勾濤的事典。有奏議數十卷。
芶(苟)姓宗祠聯典
芶(苟)姓宗祠四言聯典
干城之將,良吏之文。
上聯典指戰國時衛國人芶變,為吏時吃了人家兩個雞蛋,衛君不再任用他,子思(孔子的孫子孔伋)當時在衛國,對衛君說(芶變的才能可以率領500乘戰車。聖人對於官吏,應取他的長處、舍他的短處。您現在處於戰國時代,正改該選拔人才,卻因為兩個雞蛋捨棄了干城之將。這事千萬不可讓鄰國廷聽說),衛君採納了子思的建議。下聯典指北宋開封人芶日新,以文學著知名。當時,安岳縣遷移新縣城,他任主簿,辛苦經營,有開拓之功,為一時良吏。
芶(苟)姓宗祠五言聯典
名獲授三鄪,才可將五百。
上聯典指北宋芶聳,下聯典指芶變。
芶(苟)姓宗祠七言聯典
干城之將不可棄;
楯鼻其上得為文。
上聯典指戰國,芶變,為吏時當食人兩個雞蛋,衛君棄之不用,子思進諫(不可以二卵棄干城將)。下聯典指北魏,芶濟雲“當於鼻上磨墨作檄”。
芶合芶完善居室;
美輪美奐祝華堂。
指芶姓宗祠聯
黃帝後裔流芳遠;西河望族播惠長。
全聯典指芶姓源流和郡望
芶(苟)姓宗祠七言以上聯典
山陽軍事,執法斬弟。
中江孝子,負土成墳。
上聯典指晉朝芶晞(?-311年),字道將,河內山陽人(今河南焦作東)人。西晉名將,官至大將軍、太子太傅、錄尚書事,東平郡公。芶晞作風果斷而且嚴厲苛刻。芶晞的姨母前來投靠,芶晞亦供養甚厚,但一次姨母之子請求芶晞讓他為將,芶晞拒絕,說:“我不會姑息作何犯法的人,你日後不會後悔嗎?”但他堅持,芶晞於是將他任命為督護。後來他犯法,芶晞依例處斬他,姨母懇求但芶晞不聽。及後則哭著說:“殺卿者兗州刺史,哭弟者芶道將。”可見其執法的嚴苛。下聯典指宋朝芶允中。

家譜文獻

目前在全國各單位的圖書館收藏Gou姓族譜1部。民間收藏Gou姓族譜N量。
四川鹽亭句(勾) 氏族譜,著者待考,宋朝年間頁版木刻印本。現被收藏在四川省鹽亭縣永太鄉句(勾氏)宗祠。註:該部句氏族譜為當今中國家譜中年代最為古老的家譜之一,其啟記於唐末五代時期。
河南南陽句 (勾) 氏族譜,原版為明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1968年被毀,近年來由勾氏族人整理,2004年計算機排印本。現被收藏在河南省南陽市英莊鎮。
四川句(勾) 氏四修譜序十六卷,(現代)勾永年序,1996年計算機排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四川省鹽亭縣。
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尚武鎮苟氏宗譜四卷,(清)芶承澤、芶居之、芶仁厚、芶仁友、芶仝子、芶映先等沐手修撰,清道光已酉年(1849年)鐫刻本。現被收藏於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尚武鎮芶潤理家中。
四川宣漢苟氏宗譜六卷,(清)芶文木、芶繼聲重修,清光緒24年(1898)年木刻本。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宣漢縣檔案館。
雲南宣威芶氏家譜,(民國)闔族編撰,民國年間鉛印本。現被收藏在雲南省曲靖市宣威縣雙河鄉豁嘎村村民委員會。

字輩排行

(以下為部分字輩)
寶興縣芶氏分支輩
洪奇支登高,金其世正方,必全存大啟,恩開志玉光
南充市嘉陵區禮樂鄉芶家崖芶氏字輩
炳文英先起,俊念顯時清,定國安邦美
儀隴縣芶氏分支字輩
永廷士宗文,學榮良以先,全德大來儀,光昭億萬年
大邑縣芶氏分支字輩
國大文曰星,世[仕]永春廷成,家正祥可瑞,仕光啟重運
蓬安縣芶氏分支字輩
潤有雨純先,明興樂世傳,聲華開緒永,德躍照中賢,大業昌仁正,風功協信天,榮登培直厚,道遠月光全
古藺縣芶氏分支字輩
順國保萬廷,才朝啟應文,其洪天世武,聯仕翰輝純,繼續承先志,書生予後雲,家和登孝友,永遠韶光明
閬中縣芶氏分支字輩
名賓聯滕,思宏大,中正文興,永成得發
三台縣芶氏分支字輩
存中如元玉,世澤永昌先,潘登雲禮盛,國明良祥連
劍閣縣芶氏分支字輩
方金文廷作,錫朝安定軍,明正天心順,幫國永遠興
平昌縣芶氏分支字輩
傳繼在興,中於元良,孝衛人本,世代永昌
宣漢縣芶氏分支字輩
傳繼在興,鐘於元良,孝為人本,成以義方,經書之理,其道大光,才全學美,遇時名章,先世有德,宗定永昌
峨眉山市芶氏分支字輩
(老譜)全汝致文學,聯榮月大明,為官仕相國,萬代作朝臣。(新譜)全汝文學聯,榮光德永先,嘉邦開斯道,登獻貴崇天,國士明洪載,宗成紹念先,元興隆玉作,修慎尚希賢。
樂山市中區白馬鎮芶氏分支字輩
承攀登金,文永廷玉,春秀光宗,騰芳萬世
石棉縣、漢源縣芶氏分支字輩
衛望朝世萬,全儒志(治)文學,聯如曰大明,榮昌石向
西疇芶氏分支字輩
萬國廷興正,雲開朝雍锺,維民懷遠德,志慧輔仁從
會澤縣芶氏分支字輩
文章華國振,良才賢能廣,孝義傳家遠,韜書廷繼長,勤敏啟韶元,安泰迎禎祥,萬堂福榮壽,瑞庭吉慶昌,偉業承先澤,盛世久寧康,堯舜光興宇,浩德地明邦
大關縣芶氏分支字輩
監朝尚正盈
永善縣芶氏分支字輩
啟臣潘登金,文永廷玉朝,仕仁福天德,官清民自安
大方縣芶氏分支字輩
福聰先承永,玉世起忠文,朝廷國民順,道德元紹恩,富貴爭榮華,壽享百萬春
赤水縣芶氏分支字輩
祖儉文仕壽,開玉同金憲,才思元可成,國如仕文元,鼎盛世代永,
昌光宗耀祖,長發其祥仁,德富貴智勇,棟樑家興環,宇吉泰英堂
湄潭縣芶氏分支字輩
安幫治國靜,仁洪太中慶
黑山縣勾氏分支字輩
景山維成
瀋陽、撫順芶氏分支字輩
萬常德祥福,東亞民治安,百世中原廣,英明久秀全
南京六合勾氏分支字輩
永世習其昌

古代名人

勾 芒:太昊氏的佐官木官(春官)。
芶 荀:黃帝之子其一,元封12姓之一。
句 望:帝舜之曾祖父。
勾 踐:古越國君主。
勾 如:春秋時官越國大夫
芶 告:春秋時官吳國大夫。
芶 況:晉語又名荀況。(約公元前313--前238)先秦政治學家,先秦儒家的最後一位大師。名況,世稱“苟 子”。曾被當時的人尊稱為“苟卿”,西漢時避宣帝劉詢名諱,改稱“孫卿”。原籍趙國。
勾博學:戰國時楚國人,數有戰功,官至左將軍,後被封為宕渠侯。
芶 變:春秋末戰國初衛國人官大將軍。
芶 賓:西漢朝芶參之父,官西漢著名丞相魏相府之主簿。王政君之繼父。
芶 參:西漢朝河內郡人官水衡都尉。
芶 諫:新莽時扶風郡人官上黨太守。
芶 宇:東漢初軍閥隗囂部將。善戰,拘溫序,使溫序自殺,後輔幼主隗純,並與純一起降漢。
芶 悅:(148—209),字仲豫,潁川潁陰人,東漢末年史學家、政論家。
勾 扶:字孝興,益州巴西郡漢昌((今四川省巴中市)人也,三國時期蜀國官左將軍、宕渠侯。
勾 安:三國時期官蜀國將軍,後降魏國封為將軍,後隨鐘會滅蜀,因功封列侯。
芶 晞:西晉時河內山陽人,官陽平太守,大將軍,大都督,太子太傅、錄尚書事,封東平郡公。
芶 純:西晉河內山陽人青州太守。
芶夫人:前秦國苻雄的王妃後被其子苻堅尊為皇太后。
芶 氏:前秦宣昭帝苻堅的皇后。
芶 奭:官侍中。
芶 萇:十六國時前秦將,武衛將軍。武都(今甘肅隴南市武都區)人。
芶 池:(?-385),十六國時前秦左將軍、領軍將軍。
芶 輔:十六國時前秦人,仕苻堅為新平太守。
芶烏提:道武帝時期有功績,封吳寧子。
芶洛跋:芶頹之父,曾擔任內行長。
芶 孤:芶頹的從叔,北魏代人,鮮卑族。北魏明元帝時屢拜為并州刺史,封博陵公。
芶日新:芶孤從侄,北魏將領。戰功赫赫,官至司空,進爵河東王。
芶 頹:北魏孝文帝歷任散騎常侍、殿中尚書,進爵成德侯,加後將軍。太和元年,加散騎常侍,尋遷侍 中、安東將軍、都曹尚書,進爵河南公。
芶 愷:芶頹之子,北魏武川鎮都大將,襲降封河東公。
芶 資:芶頹之子,北魏武衛將軍,後將軍。
芶 養:芶頹之子,北魏步兵校尉。
芶景蠻:芶資之子,北魏莊帝時,撫軍將軍、金紫光祿大夫。
芶若周:北朝北魏代郡人,芶頹弟。北魏孝文帝太和中,為安南將軍,豫州刺史,封潁川侯。
芶壽樂:北魏代人,太和年間曾任懷州刺史,加安南將軍,賜假爵山陽公。
芶金龍:北魏梓潼太守。芶日新北魏人,戰功赫赫,將軍,後官至司空,進爵河東王。
芶 寶:北梁太守。
芶 延:(?—396年)後燕常山(今石家莊市郊區東古城一帶)人,官太守。
芶 林:(?-?),後秦前將軍、南蠻校尉。
芶 氏: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朝宋文帝劉義隆之愛妃(美人),生桂陽王劉休范,後貴為桂陽郡太妃。
芶 氏:南北朝時期南朝,齊朝齊武帝蕭賾之才人,生南康王蕭子琳,後成昭華。
芶 濟:梁潁川人,與梁武有舊仕於北朝嘗雲會於楯鼻上磨墨作檄。
芶 濤:(生卒年待考),避帝諱改句濤。著名南宋朝大臣。進士出身,長於政務,秦檜曾多次對其進行拉攏, 他辭而不就,朝臣及皇帝皆嘆其忠。
芶中正:(生卒年待考),避帝諱加艸改芶中正。著名南宋朝文字學家。與芶濤同朝的著名古文字學者,曾與徐 鉉一 起校訂《說文》。
芶希古:益州華陽(今成都)人。芶中正之長子。景德六年(按景德僅四年)進士。
芶希仲:(981—1051)字哀臣,益州華陽(今成都)人。芶中正之次子。景德六年(按景德僅四年)進 士,官中書,分司西京,太常博士。
芶夢玉:南宋朝外交家,官計議官、鴻臚寺少卿。
芶與齡:字壽隆,南宋滁州來安人,著名孝子。
芶太夫人:元朝征南大將軍雲從龍之母親,後被朝廷贈封為正一品太夫人。
芶師顏:元朝官吏,任德清尹。
芶日新:開封人,元代良吏。安岳縣始立,任主簿。
芶文甫:明朝洪武十五年以儒士官御史
芶 俊:明朝彰武人,明朝弘治年間任中江縣主簿。
芶 沔:明朝通州人,明朝正德年間汝寧府同知。
芶 璋:四川省通江縣長灘人,生於明朝成化元年(1465年)(字廷玉),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 1492 年,明孝宗親自點將芶璋任明朝南京司馬,統領南京諸軍,衛戍南京。
芶汝安:山西蒲州人,字省夫,號小川子。初任濬縣教諭,嘉靖十年(1531)任靈寶知縣。對縣政頗有振 舉,後擢監察御史,任四川僉事。
芶延庚:四川峨眉人,字季壽。明朝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辛卯科進士。鳳嶺鎮縣南四十五里。有巡司戍 守。又縣東二十里有芙蓉寨,又東十里為鐵釘寨,縣西六十里有香爐寨,皆居民保聚處。《志》云:縣南有 大洲堡,嘉靖四十三年,縣民劉庚甫戶丁結黨為亂,僉事芶延庚撫定,為之立堡,歲僉茶陵衛官一人,督兵 民守備。
芶 頹:四川閬中人、字希顏,明朝嘉靖庚戌(1550年)進士,任御史、歷太僕寺卿。
芶繩武:四川營山縣、儀隴縣人,明朝隆慶年間中舉人,授涇陽縣訓導。
芶好善:明朝西安府醴泉縣(今陝西省禮泉縣)人,進士(字若誠別號海來),歷任潞安府長治縣令,後拜 濟南知府。
苟華南:又名苟蓮峰,四川南部縣人。清朝乾隆年間(1748年)紹興中進士,加反文改為敬氏(名 宗)。
芶文明: 清嘉慶元年(1796年)至九年(1804年)白蓮教起義又稱“川楚白蓮教起義”首領。
芶文潤: 清嘉慶元年(1796年)至九年(1804年)白蓮教起義又稱“川楚白蓮教起義”首領。
芶揚威:(1809—1871)字翼亭,四川達縣河市鎮人。青年時棄文習武,遂以弓馬入縣庠,結業後從軍。歷任把 總、千總、貴州都司、貴州撫標中軍參將、副將、貴州上江協鎮、保記名總鎮、保記名提督。
芶炳文:貴州人,1864年清軍綠營團首。
芶光珍: (又名“榮久”)貴州人,1865年迎水棧寨寨首兼通平團團首。
勾昌泰:貴州湄潭縣清軍一心團團首。
勾進武:貴州務川縣清軍團首。
芶春培:四川灌縣人,光緒十六年(1890年)三甲一百八十五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