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革命烈士陵園

花都革命烈士陵園

花都革命烈士陵園花都區新華鎮體育館11號,比鄰花都區著名學府秀全中學,占地面積10206平方米。占地面積10206平方米,是1959年12月為紀念自辛亥革命以來的花都革命烈士而建立的。,1994年11月被中共花都市委、花都市政府確立為花都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花都革命烈士陵園
  • 地理位置:花都區新華鎮體育館11號
  • 占地面積:占地面積10206平方米
  • 開放時間:1959年12月
  • 修建原因:紀念自辛亥後花都籍革命烈士建
陵園簡介,歷史背景,

陵園簡介

花都革命烈士陵園花都區新華鎮體育館11號,比鄰花都區著名學府秀全中學,占地面積10206平方米,是為紀念自辛亥革命以來的花都籍革命烈士而建,1994年11月被中共花都市委、花都市政府確立為花都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烈士陵園正門原來朝南,因為南邊正好是秀全中學校區,通行不便,後來改北門為正門。烈士陵園被朱紅的鐵柵欄圍著,大門也是柵欄式的鐵門。進去以後是一個水泥小廣場,廣場周圍懸掛了一些雙擁宣傳欄。平時一般空著,清明節或者烈士公祭日用作停車場。廣場過去是一個三間四柱的水泥牌坊,牌坊上有胡文漢先生撰黃國強先生書的對聯,正面是“碧血沃河陽凜凜英風存浩氣,忠魂凝菊石錚錚鐵骨鑄豐碑”,“生為人傑死作鬼雄千古仰,澤被山河德昭日月萬民欽”,橫額“英靈永存”。反面是“故土已騰龍山水同歡歌舜日,新花長吐艷城鄉競富慰英魂”,“一脈馨香巴水流芳名不朽,千秋德澤丫山煥彩業長興”,橫額“日月同輝”。

歷史背景

園內花果山上聳立著一座高約12米的紀念碑,碑體南面貼著“花縣革命烈士紀念碑”九個金漆大字,紀念碑下長著茂盛的松柏樹。花果山坡上環繞紀念碑,建有四角紀念亭一個,五角休息亭一個,六角休息亭兩個以及辦公接待樓一座,花果山下建有一座用花崗石建築的紀念牌坊。紀念碑初建時銘刻了125位烈士英名,1993年3月,中共花縣委員會、花縣人民政府重修紀念碑,碑上續載了革命烈士45名,現碑上共刻有170名烈士英名,其中辛亥革命時期18名,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時期65名,抗日戰爭時期4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73名。紀念碑的東面還安葬著孟祥武等8名烈士。
這些花都的英烈們,為了全國人民的解放,為了保衛和建設富強的社會主義祖國,英勇奮戰、前赴後繼,流盡了最後一滴血,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他們的偉大革命精神,將流芳百世,永垂不朽。每當清明時節,便有大批機關、團體、學校等單位的幹部、學生到陵園緬懷先烈,舉行紀念活動,平時也有不少市民到陵園瞻仰、參觀。近三年來,政府投入了200多萬元對陵園進行了全面改造和修繕,綠化美化,使陵園面貌煥然一新。花都革命烈士陵園已成為對人民民眾尤其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
花縣革命烈士紀念碑誌
花縣人民素具光榮革命傳統,自辛亥革命以來,縣內不少有志之士,為解放祖國、保衛祖國、建設祖國而貢獻出寶貴生命。為緬懷先烈,教育後人,花縣人民政府於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建立“花縣革命烈士紀念碑”,銘刻一百二十五位烈士英名,讓後人瞻仰。
一九九三年三月,中共花縣委員會、花縣人民政府對紀念碑進行重修,續載烈士四十五名,共一百七十名。其中辛亥革命時期十八名,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六十五名,抗日戰爭時期四名,解放戰爭時期十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七十三名。我們紀念革命先烈,應繼承烈士遺志,為建設繁榮昌盛的新花縣而奮鬥!
烈士精神,永垂不朽
因後來又補刻1名,如今紀念碑上共刻有烈士171名。過碑亭再向上走便是花縣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碑建在邊長為4.1米正方形的基座上,四周圍有護欄,碑高約12米,向南背北,碑體如一柄長劍直插蒼穹,頂端飾有五角星,正面從上而下鑲“花縣革命烈士紀念碑”9個金漆大字,底座正面鑲“永垂不朽”四個大字。
紀念碑底座東面及北面鐫刻著171名烈士的姓名,其中東面88名,北面83名,分別為:
一、黃花崗起義烈士18名:
徐應安、徐日培、徐容九、徐滿凌、徐沛旒、徐禮明、徐培添、徐茂燎、徐熠成、徐昭良、徐廣滔、徐進炲、徐保生、徐臨端、徐松根、徐廉輝、曾日全、江繼復。
二、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時期烈士65名:
王炳坤、王福三、王湛思、王廷灌、王錦盛、王祐明、王樹衡、王德乾、王湛科、王樹渠、王 彭、王貫岑、王樹根、林寶宸、陳道周、鄺六柱、鄺滿潮、鄺密培、鄺泮清 、盧水能 、盧灼桐 、盧連現、盧顯封、盧福九、劉伯強 、劉勝侶 、黃錦燎、黃日倉 黃毅雄、黃秋聲、黃樹、黃梯 、黃錦江、黃演、黃猛、黃憲堂、邱社彩、邱仕沖、侯立池 、侯緒龍、侯輝茹、侯永倫、何謂、何茂、沈榮謙、沈榮練、沈載典、羅恩、羅洋、范時錦、范時雙、范時生、鐘海深、鐘杞榮、郭奕丁、江金土、江湛葵、江美元(女)、江汝謙、潘貴娣、謝倫、吳興、徐廣暢、徐茂南、徐寶斌。
三、抗日戰爭時期烈士4名:
李守純、王澤民、庾沛全、劉綏華。
四、解放戰爭時期烈士12名:
黃飛、黃志明、黃伯新、邱道輝、邱木、 梁耀祝、侯東、范忠明、許玉根、孫亞金、鐘梓坤、陳建廷。
五、抗美援朝烈士29名:
黃松均、楊容祥、謝志榮、羅振英、任鎮亨、甘會聯、李德高、曾廣滿、庾照成、劉沛坤、洪新、梁耀棖、湯興旺、黃永忠、湯炯新、曾昭柏、林輝明、葉煥、劉志坤、鄺照晚、任海波、謝維修、胡祥萬、江高煙、高道、王福潮、黃絲細、劉光甫、利洪柏。
六、對越自衛還擊烈士10名:
梁志容、陳汝海、羅偉強、杜日廣、黃國偉、徐國源、麥活星、甘銳祺、潘中林、侯耀華。
七、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烈士33名:
鐘耀炳、廖朝木、王天湛、 王燮榮、王國枝、王偉莊、黃其居、黃應澄、邵瑞禁、陳金常、陳柱深、陳海濱、龍玉鐵、江伯燎、江有桐、袁伯強、徐長能、徐錦凌、盧崇津、甘銘基、謝財、羅玉宏、羅向華、利淑英(女)、李根祥、劉昌榮、洪正莊、湯永強、湯彬、孟祥武、程向前、王岳鋒、梁裕榮。
黃花崗起義是武昌起義的先聲,相較歷次起事的慘烈程度,孫中山先生有言,“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而其中犧牲烈士又以花縣為最多,超過了黃花崗起義犧牲總數86人的五分之一。說起黃花崗花縣18烈士,不能不提到一個人—徐維揚,不能不提到一個村—三華村。 徐維揚是黃花崗起義的組織者,也是花縣40人參與起義的召集者。起義時分兩路(時稱選鋒隊)進攻兩廣總督署,黃興率領一隊,另一隊就是徐維揚率領。為什麼要提三華村,除了徐維揚為三華村人以外,黃花崗起義花縣參與的40人大部分是三華村人,犧牲的18烈士以三華村為多,占了7人。
起義的慘烈、勇士的無畏非親歷者難以想像,從1919年徐維揚的自述中可見一斑:
是日也,北江健兒抵省者百有餘人,其得混入城內及期舉事者,六、七十人耳。維揚偕烈士等先後抵小東營總機關部,至則省內外各同志在座者數十人,而各路健兒,未克倉卒集也。黃公克強(黃興)乃扼腕慨嘆,不得已變更原定計畫,轉為擒賊擒王計。擬分兩大隊,省內外同志,由黃公親自率領。北江同志則歸維揚指揮,並力合攻督署,以僥倖於一逞。眾韙其說,於是懷短槍,挾炸彈,振臂一呼,劍及屨及,風馳電掣,當者披靡。須臾至督署,霹靂一聲,而難作矣。黃公克強、林公時爽,以一隊先攻督標箭道。維揚以一隊入東轅門,清管帶金振邦,率兵倉皇拒戰。斯時也,槍聲喧如急雨,彈煙濃於亂雲,喊吶崩天,血花濺地,此蹶彼興,前仆後繼。徐廣滔血泊於前門,徐臨端腦塗於甬道,徐禮明衝鋒撲進,及階而顛。徐進炲伏屍酣斗,飲彈而殞。其他同志之破脰殘肢斷臂折脛者,不可勝計。而敵軍亦死亡枕籍矣。無何金振邦斃,敵鳥獸散,我軍壞麒麟門入,搜張嗚歧不可得,因縱火焚署毀其巢穴。旋據探報,敵由水師行台及觀音山集大隊將至,乃返身出署,分頭迎敵。比出,瞥睹赫然數屍可辨者二:其在華寧里口之社前者,為林公時爽。其督署照壁外者,為曾君日全。念國事之艱難,雖欲涕而無從矣。於是急遣徐滿凌等至洛城街,以進拒觀音山之敵。而己則率同志走司后街,以拒水師行台之敵。滿凌等至德宣街口與敵遇,乃巷戰於蓮塘街。江君繼後,一槍當先,發必命中,敵軍不支而退。江君追奔逐北,奮不顧身,遂及於難。時敵兵居高臨下,勢不可以仰攻,滿凌等乃入蓮塘街、大石街之機關部,會同莫君紀彭、俞君紀雲等,攀登屋瓦,遙向觀音山猛擊。鏖戰良久,不能克。時已薄暮,各街署之守衛森嚴,計不如脫險為後圖。然滿凌等初出於鄉,省中途徑莫能悉。莫君紀彭任先導,中途相失,遇一擊柝者,丐其引至小北門。擊柝者竟不北而南,曲折引至倉邊街,突與巡防營遇,擊柝者遁。滿凌等亦且戰且退,及小北直街高陽里口,又有大隊巡防營至,不得已躲入源盛米店,屯米囊作壘,抵死與敵抗,狀類負隅之虎。敵軍雖眾,逡巡卻望而不敢進。支持一晝夜之久,彈垂罄,店之門前又為敵所燔,乃相率越後垣沖圍而遁。是役也,徐熠成、徐培添、徐日培均以身殉。徐容九則身受重傷,及家而歿。徐滿凌則中彈被擒,不屈而死。
烈士已去,精神永存。花縣革命烈士紀念碑1994年11月被中共花都市委、花都市政府確立為花都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3年10月14日被廣州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廣州市第三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如今每年清明節或者9月30日烈士紀念日,都會有政府機關、各類團體、企業、學校、個人等一批批社會各屆人士前來祭拜烈士。最顯眼的是一群群戴著紅領巾的孩子,他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懷著崇敬的心情向烈士獻上鮮花。當孩子們在紀念碑前舉起右手時,老師會告訴他們:這些是值得記住的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