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蚊蟲(花蚊蟲)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多毛隱翅蟲形如螞蟻,全身散生褐色毛,鞘翅甚短,長方形,顏色深藍或暗綠,觸角絲狀,末端為暗褐色,小腮須由三、四節組成,第四節甚短,末端成疣狀,亦呈暗褐色,後頭呈頸狀,頭及尾端之兩節為黑色,前胸背板稍呈卵形,其腹面及足皆為赤褐色,多生活于田邊、溝邊及玉米根四周,有趨光性,夏晚常迎光而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花蚊蟲
  • 來源:隱翅蟲科動物多毛隱翅蟲的全蟲
  • 採集:夏、秋採集,鮮用。
  • 性味:有毒。
基本檔案,藥用,選方,

基本檔案

黃螞蟻黃螞蟻
【動物形態】多毛隱翅蟲形如螞蟻,全身散生褐色毛,鞘翅甚短,長方形,顏色深藍或暗綠。
觸角絲狀,末端為暗褐色。
小腮須由三、四節組成,第四節甚短,末端成疣狀,亦呈暗褐色。
後頭呈頸狀,頭及尾端之兩節為黑色。
前胸背板稍呈卵形,其腹面及足皆為赤褐色。
多生活于田邊、溝邊及玉米根四周,有趨光性,夏晚常迎光而飛。

藥用

【花蚊蟲的功效介紹】:
花蚊蟲 (《雲南中草藥》)
【異名】黃螞蟻(《全展選編·皮膚科》)。
【功用主治-花蚊蟲的功效】解毒,殺蟲,止癢。
治神經性皮炎,癬瘡。
【宜忌】本品有毒,不可內服。

選方

①治神經性皮炎,癬瘡:花蟻蟲適量。
用75%酒精浸泡三日後,取液外擦患處,每七天擦一次。
(性味以下出《雲南中草藥》)
②治神經性皮炎:黃螞蟻適量,除去蟻頭,擠出內臟漿汁塗患部,6~8天一次。
黃螞蟻漿汁塗患處4~6小時後,患部皮膚有刺激性疼痛,隨後出現紅、熱,形成片狀丘疹性皮炎;再敷硝胺軟膏,2~3天結痂,瘙癢消失,4~5天脫痂,皮膚光滑柔軟而痊癒。
(《全展選編·皮膚科》)
詞條圖冊
中文正名:白紋伊蚊 拉丁學名:Aedes albopictus 命名:Skuse 分類地位:動物界 Fauna →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六足總綱 Hexapoda → 昆蟲綱 Insecta → 有翅亞綱 Pterygota → 雙翅目 Diptera → 蚊科 Culicidae → 伊蚊屬 Aedes → 白紋伊蚊 Aedes albopictus 下屬分類:無 中文俗名:麻蚊、花蚊、陰蚊 中小型黑色蚊種,有銀白色斑紋。在中胸盾片上有一正中白色縱紋,從前端向後伸達翅基水平的小盾片前而分叉。後跗1-4節有基白環,末節全白。腹部背面2-6節有基白帶。分布較廣,北達瀋陽(約北緯41.8°),西北至寶雞,西南到西藏自治區,但以北緯34°以南為常見,多孳生在居民點及其周圍的容器(如缸、罐、盆、廢棄輪胎等)和植物容器(如竹筒、樹洞等)以及石穴等小型積水中。主要在白天吸血。下午活動高峰比上午明顯,雌蚊是非常活躍和兇猛的吸血者。 卵的抗旱力很強,孑孓在所有類形的細小積水處(樹洞、竹筒、空罐、輪胎、水窪等)孳生,成蚊在胸背和腳都有白色間條成蚊棲息在樹叢,蚊雖喜在室外活動,但亦會飛進室內,雌蚊在日間吸食血(高峰期出現於日出後兩小時內及日落前兩小時內),飛行能力不強(約100米),傳播登革熱、乙型腦炎等。 白紋伊蚊是我國重要的媒介昆蟲,在國外被稱為亞洲虎蚊,是有白斑和銀白斑的黑色或深褐色蚊蟲,屬於“清水容器型”蚊子,俗稱花斑蚊。喜歡在小面積的積水上產卵,而且其幼蟲具有“嗜靜”的特性。水環境安靜、陰涼,不易受打擾,最適合這種伊蚊產卵以及孑孓存活。對人有很強的攻擊力,一方面嚴重騷擾人群的正常生活,同時,還可以傳播登革熱等蚊媒傳染病。它主要孳生在人工容器,如各類缸、罐、壇、盆、瓶、輪胎等的雨後積水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