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腰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科學調查的基礎上,根據“名從主人”的原則,依照廣大傣族人民的意願,決定統稱為“傣族”。

“旱(漢)傣”、“水傣”、“花(腰)傣”之說,是歷史上留下來的一種錯誤的認識,不能沿用,更不可套用。傣族就是傣族,不能沿用舊時語義不明、歧義頗多且極不科學的說法,硬把傣族分為幾種“傣”,造成混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花腰傣
  • 名稱來源:漢文史載的叫法
  • 記載文獻:清嘉慶李祜《諸夷人圖(稿)》
  • 統稱傣族
歷史記載,名稱考據,

歷史記載

將傣族分為“旱(漢)傣”、“水傣”、“花(腰)傣”,始於清代中葉。江曉林在《滇西擺夷之現實生活·箋注》中說:將傣族分為旱(漢)擺夷、水擺夷和花擺夷,系始於清代。據筆者所見史料,“旱擺夷”、“水擺夷”之稱,最早見之於清乾隆湯大賓《開化府志》,該書卷九曰:“旱擺夷,……八里雜處,耕種為活。男服長領青衣褲,女布縫高髻加帕,其上以五色線綴之,結絮為飾,服短衣桶裙,紅綠鑲邊。婚以媒,喪亦棺葬,其死者所用器皿悉懸墓側,不復收回,若有格棬之意焉。”“水擺夷,居多傍水,喜沐。男渡船,女傭工餬口。”“花擺夷”之說則始於清嘉慶李祜《諸夷人圖(稿)》:“花擺夷,普洱,屬威遠猛戛地方。性柔軟,紅白布包頭,身穿白布短衣,女穿青花布筒裙。每年三月,男女混雜,敲梆打鼓,採花、堆沙、擔佛。好食生酸之物。”之後,這種叫法就陸續見之於史籍文獻中。

名稱考據

最早對這種稱謂提出質疑的是著名傣學家江應樑先生,距今近七十年前的一九三九年,江先生在對今德宏、保山、臨滄傣族聚居區做田野考察後撰寫了《滇西擺夷之現實生活》一書,他從體質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認識傣族,把居住區域的地理環境、社會及經濟制度、宗教信仰、語言文字和在廣義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共同心理素質作為識別民族的標準。他指出:“今之人類學者,通稱此族為‘台苗(Tai-mio)’或中國撣(China shan)’。”說這個民族除了分布於中國西南地區外,還分布在“暹羅(今泰國)、緬甸、安南(今越南)諸地。”江先生寫此書時,還沒有“傣”這個漢字,他不願用漢語借音字“歹”,因此在著作中沿用當時的習慣稱謂“擺夷”。在這部著作中,江先生認為,所謂“旱擺夷”、“水擺夷”、“花擺夷”的提法,既不是傣族自己的劃分,也無人類學之意義。
對居住在不同地域的同一民族或國籍的人,以不同的稱謂加以區別,是全世界都認可的一種習慣。如中國之四川人、雲南人、南方人、北方人等,如美籍華人、英籍華人等;又如美國之紐約人、德克薩斯人,俄羅斯之莫斯科人、彼得堡人等。傣族自己也有類似的稱謂。為了區別居住在不同地區的傣族,傣族習慣上在傣字後面加上“勐”、“曼”或“芒”(“勐”:國家或地方之意。“曼”或“芒”:寨子之意。)和地名,以之區別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傣族。按國籍區分,泰國傣族稱傣勐詿;緬甸傣族稱傣勐德,簡稱傣德;寮國傣族稱傣勐老,簡稱傣老;越南傣族稱傣勐交;印度阿薩姆邦傣族稱傣勐阿薩姆等。按國內不同地區區分:西雙版納傣族稱傣勐西雙版納(傣泐);德宏傣族稱傣勐德宏(傣勒);臨滄傣族稱傣勐艮;騰衝傣族稱傣勐會;怒江傣族稱傣勐赫等,以這樣的稱謂去區別不同地域的傣族,既符合通行的慣例,也不會產生歧義。
我們今天不能,也不會再稱傣族為“僰”、“濮僚”、“閩濮”、“鳩僚濮”、“文面濮”、“赤口濮”、“黑濮”、“蒲蠻”、“金齒”、“漆齒”、“僰夷”、“擺夷”那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稱謂,而只稱之為“傣族”。正如不會把現代的某人稱作楚國人、齊國人、虢國人一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