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英

芝英

芝英,漢語辭彙。

拼音:zhī yīng

釋義:傳說中的瑞草。

出處:《宋書·符瑞》:“芝英者,王者親近耆老,養有道,則生。漢章帝元和中,芝英生郡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芝英
  • 解釋:傳說中的瑞草
  • 出處:《宋書·符瑞》
  • 地區:浙江省永康市
詞目,拼音,漢語辭彙,芝英應氏,應氏大宗祠,芝英應氏1670多年歷史,全國有80多個應姓古村,芝英太祖現有子孫20萬,芝英應氏是古應國的主要人脈,應詹是中國應氏南宗,

詞目

芝英

拼音

zhī yīng

漢語辭彙

傳說中的瑞草(靈芝)
1、漢 司馬相如 《大人賦》:“呼吸沆瀣兮餐朝霞,咀噍芝英兮嘰瓊華。”
2、晉 葛洪 《抱朴子·明本》:“故藜藿彌原,而芝英不世;枳棘被野,而尋木間秀。”
3、《宋書·符瑞志下》:“芝英者,王者親近耆老,養有道,則生。 漢章帝 元和 中,芝英生郡國。”
4、漢 揚雄 《太玄賦》:“茹芝英以御餓兮,飲玉醴解渴。”

芝英應氏

浙江省永康市芝英古名大田。東晉時,汝南有應詹者,從晉元帝渡江而南,仕至鎮南大將軍,封觀陽侯,其子應元,招為駙馬,以功任御史大夫,後隨父遷家於此。“此則南宗應氏之始。”後因族屬繁衍,更村名為諸應。“宋有傅岩者,自大田徙仙居,其後裔又自仙居徙縉雲。嘉熙間曰九二府君者,乃自縉雲還諸應家焉。”其後有靈芝產墓之祥,乃更村名為芝英。永康市芝英是芝英應氏根源地。

應氏大宗祠

從明清至民國,芝英有應氏祠堂72幢。多為二三進建築。上進安放木主和香案,中下兩進一般空著,作聚會之用。子孫住房遇有不幸,也可暫作居住。每個祠堂,都置有田地山房等常產。常田租給子孫永佃耕種,租谷收入作祭祀之用。祠廳管事會負責收租、祭祀。每年清明前後舉行祖祭。祭祀異常隆重,祭品非常豐盛。參加祭祀子孫要臨場“接籌”。以“紅籌”之多寡,把祭祖的“份子”散發給參加祭奠的男姓子孫。各人“紅籌”的多寡,和年齡、學歷、功名的高低有關。按民國時期分散份子的標準,一個應氏男姓子孫至少可分到1份。如果年滿60歲,可加1份;年滿70歲再加1份,逢十累加。如果初小畢業,可加1份;高小畢業,再加1份;國中畢業,又加1份,逢級累加。多者可拿到10份以上“份子”。為了安排祭祀,事先要做大量準備工作。其中一項,就是要匡計好“份子數”,搞好籌劃。
芝英
應氏大宗祠是祭祀芝英應氏始祖的場所。大宗祠管事會由族內功名最高、輩份最長、年齡最大、最有權威的人組成。從明嘉靖年間開始,至1949年,歷年管事成員保持18人。大宗祠管事會在族內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合族訂有二十條《家規》,其標題為:建祠宇、守封塋、撫群從、事尊長、端心術、慎言語、養童蒙、行冠禮、議婚姻、嚴內外、謹稱謂、崇節儉、治喪葬、時祭饗、貽世業、黜異端、厚宗?、馭群小、供賦役、殖資產。男女老幼,以此律己。若有違者,合族共討。諸如清明祭祀、劃田資助學宮義學、纂修省志訪核人物、議立社倉、籌建義莊、義會、開創義市、建立文會,創辦學校、競選國大代表、選拔校長鎮長保長、成立消防水龍會乃至元宵活動、打更防盜等等事宜,一般都通過大宗祠管事會討論議決或贊允。遇有族人違犯家規公德,大宗祠則採取“開大宗祠”的辦法予以嚴肅懲治。開大宗祠時,總管事端坐於正堂,族人旁聽於堂前兩側,違者罰跪於堂前。大宗祠裁決之案,縣衙一般不再更改。由於這樣,非應姓鄰村也間有乘開大宗祠之便,委託應氏大宗祠裁決事端。
宋明而後,芝英人文蔚起。明代,有應仕濂獨建縣學,應尚道家設私塾,應屏山創建善林書院。至清代,又有應修創建西園書院,應孟義建造洞靈書院,應鼎和營建培風書院。由是文教興隆,芝英應氏中舉者39人,登進士者有應典、應廷育、應煒、應振緒、應德完、應濟川、應鳳儀等7人。光緒三十二年(1906),改西園書院為培英高等國小堂以後,培英國小經費全由應氏大宗祠包攬。凡是應姓,學雜費全免。
應氏大宗祠管事會的族權直至1949年5月解放時逐步解體,其儒禮遺風直至實行土地改革後廢除。村鎮建設和公益事業轉由人民政府主持興辦。

芝英應氏1670多年歷史

全國有80多個應姓古村

為訪祖探幽研究應氏,芝英六村應昌金用6年時間,跑遍了全國各地80多個應姓古村,據他統計,這80多個應姓古村共有近20多萬應氏後裔。
應昌金今年67歲,一直忙忙碌碌掙錢養家餬口。改革開放後,先是組裝電風扇,上世紀80年代又創辦度盤秤廠,是永康最早從事度盤秤生產廠家之一。六年前,老應向家人提出退休,把廠里的事務全部交給兩個兒子,自己購買了照相機、電腦,在兒子、兒媳們的輔導下學會了使用,並在家裡設立了一間辦公室和一個資料貯藏室,專心致志研究中華應氏淵源。老應說,他們一班人馬正在編著《中華應氏世系》,已基本弄清應姓人氏的來龍去脈。目前,我市有45個應姓古村落,共3萬多應姓人口,其中最大的應姓村是芝英,有8300多人。他還說,他已查明胡公(胡則)是應姓人氏的外孫,他的父母分別是岩後、可投應村人,胡則的母親應氏曾被冊封為應氏太君。

芝英太祖現有子孫20萬

民間關於芝英太祖的傳說很多,也很有趣。
傳說一:芝英初祖是一位小鹽商,靠擔鹽為生。一日,他挑鹽路過芝英,又餓又累且見天色已晚,露宿田畈。第二天早上感覺體力恢復了許多,再看看周邊有肥沃良田,又有青山綠水、風景秀美,於是在此住下發家致富。
傳說二:芝英太祖是朝廷大官,因為宮內動亂被追殺而往南方逃匿,後在芝英落腳,繁衍後代。
應昌金等人經多方考證,得出結論:應詹屬汝南郡應氏第46代孫,距今1670餘年。詹公,字思遠,生晉太康已西年三月廿五,壽79,先後與三位夫人生了四個兒子。他義勇立功,晉元帝間被授以武功大夫。之後,應詹的子孫後代聚族而居,並不斷往外遷徙。如第55代時,智璣遷往可投應村;第64代的緩公遷到寧海梅林。老應說,他跑了80多個應姓古村,每到一處都細讀他們的宗譜,除江西九應村外,幾乎都有太祖從浙江芝英直接或間接遷入的字句。他還在幾個沒有修譜的應姓古村,向年長者了解村史。據他統計,這80多個村共有近20萬應姓人士,看來都是同宗同族,同是應詹的後裔。
俗話說,芝英馱(大)祠堂多,的確,不到兩平方公里的芝英原有81處宗祠(現存40多處)、30處古民居。芝英並不僅有轟鳴的機器、高聳的廠房,在工業繁華的背後,還深藏著重脊高檐的深宅大院,芝英的祠堂等遺存之多,為國內罕見。古老的芝英隱藏著怎樣的秘密?應姓人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其中的遷徙變化,又演繹出多少人間故事呢?

芝英應氏是古應國的主要人脈

古應國,傳說起源於黃帝時期的應龍氏部落。相傳這個部落助黃帝打敗蚩尤氏之後,先定居山西,後又遷徙到河南魯山縣之應鄉;商代時,他們與商朝往來密切;至周武王滅商之際,應國也隨之被滅。
在古應國墓地發現之前,人們對古應國知之甚少。直到通過考古發掘古應國墓地出土的應國青銅器,專家們研究了青銅器上的銘文,人們才逐漸對它有所了解。
“古應國是兩周時期中原地區的一個姬姓諸侯國。”考古專家王龍正博士認為,它的範圍大致在現在的沙河以北至汝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區,其中心區域在今河南省平頂山市一帶。
3000多年以來,古老的應國經歷過無數戰爭的洗禮與時代的變遷早已消失,但有史書記載,應氏部落的第46代孫應詹、應滔兩兄弟渡江往南遷徙,應詹安家於婺州大田(即芝英),應滔安家於江西。
新中國成立前,傳說有12件應國文物傳世,但流落在世界各地。考古專家對古應國地域發現的三四百座古墓進行了長達10多年的挖掘,出土了數千件文物。這其中有應國貴族墓數十座,也有一部分稍晚的楚國貴族墓,證實了應國為楚國所滅的史實。
因此可以這樣認為,古應國消失之後,幾經輾轉,流落江南的芝英應姓,是古應國的一支主要人脈。

應詹是中國應氏南宗

讀者欲了解古應國消失之謎,可登入央視網站“走遍中國”《尋找神秘的古應國》(2009年2月7日)。關鍵字:鷹形玉器,鷹形代表什麼?“鷹”與“應”之間有何聯繫?
史書記載,芝英始祖應詹,世居汝南,西晉末隨元帝渡江,安於婺,明洪武后,大田更名芝英。根據《龍溪冠陽應氏宗譜》“詹公後裔布衍初探”,我市官田(芝英)是南宗應氏的發祥地,如山東省齊院始祖應勤、湖北省楚院始祖應和、江蘇省吳院始祖應瑾、福建省福州始祖應讓公裔孫智穎公、上海市松江始祖等,都是從官田(芝英)析居而始。
去年8月,中央電視台《探索與發現》欄目曾播出《失落的古應國》的專題報導,探究了古應國的消失之謎。而後河南平頂山市古應國墓考古組組長、考古專家王龍正博士來芝英對應氏後裔進行了考察。王博士翻閱了芝英古村族譜後,證實芝英應氏是古應國的後裔。他還說,他已經研究古應國墓10年整。芝英在不到兩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宗祠民居如此之多,且都姓應,如此古鎮全國十分罕見。
前年6月,應昌金在江西省跑了半個月,找到了從芝英遷徙至此的3萬多應氏後裔。江西有個九應村,其宗譜記載:太祖應滔與浙江芝英的應詹是叔伯哥弟,這個村現有人口五六千人。他在九應村查看了宗譜,又與幾位年長者座談,都未發現有外遷記載。
在其他應姓古村,老應收集了他們的村譜,發現他們與芝英應氏祖宗有血脈聯繫,證實芝英是江南一帶應姓的發源地。他還說,他收集的許多資料都通過北京故宮博物館、平頂山博物館的有關教授得到證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