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男孩

芝加哥男孩

芝加哥男孩(英語:Chicago Boys),對一群拉丁美洲經濟學家的非正式稱呼,這些經濟學家都是年輕男性,在芝加哥大學受教育,回國後,在智利天主教大學中創立了經濟學系,因此得名。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在奧古斯托·皮諾切特軍事執政團統治時期,這些支持新自由主義的經濟學者,共同推動了智利經濟改革計畫,克服了惡性通貨膨脹,創造了智利奇蹟。這些經濟學家的理念主要來自於米爾頓·佛利民阿諾德·哈柏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芝加哥男孩
  • 外文名:Chicago Boys
  • 時間:1970年代以後
  • 類型:對某些所謂“經濟學家”的戲稱
簡介,歷史沿革,

簡介

芝加哥男孩(英語:Chicago Boys),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對一群智利籍經濟學家的非正式稱呼,這些經濟學家都是年輕男性,在芝加哥大學受教育,西方國家設立各種基金或獎學金,協助教育後進國家的學子,為後進國家培養及輸送一批又一批了解當代主流經濟學的“人才”,這當中最著名的要數智利的“芝加哥男孩”。

歷史沿革

1973年的智利,由於新總統阿連德上台後實行財產沒收,正遭受嚴重的經濟危機,通貨膨脹達380%,資本加劇外逃,GDP不忍直視。阿連德上台時只有30%多的支持率,因此也缺乏政治資源去平衡經濟失敗。此外,阿連德任內,先後發生多次軍事政變,在1973年9月這次政變中,阿連德在自己親自任命的總司令皮諾切特的反對下失去了政權。
皮諾切特出身於智利二線城市的公務員家庭中,18歲開始從軍,已做了40年軍人。可以說他是一名徹頭徹尾的軍人,對經濟並不了解。然而智利當時的經濟亂象和政治浪潮迫使他找到適合的人採取行動,來自智利天主教大學的曾經留學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教授就這樣走上了歷史前台。
皮諾切特將軍在發動政變後,先在一段時間內清理反對者,並試圖改國有經濟為國家資本主義管制經濟,然而經濟並不見好轉,1974到1975年仍然結餘了很高的通貨膨脹。沒有辦法,皮諾切特只好啟用了大約30個“芝加哥男孩”,以主流經濟學的理念來治理國家,結果在1976年開始,智利不僅穩定了通貨膨脹,還享受了連續6年5%以上的經濟高增長。在1980~1982年美國引領的自由世界經濟波動中,智利由於自身的荷蘭病(資源稟賦型國家由於資源豐富造成本國匯率高估,從而在金融危機中相比其他國家有較多回撤)也遭到了一些困難,但很快恢復過來,並在1984年重新開始高速增長,直到1990年皮諾切特還政於民。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期間,智利的GDP增長速度曾兩次到達過10%的歷史高位,給智利國民留下了和阿連德時代形成鮮明對比的繁榮記憶。
擺在芝加哥男孩面前的問題主要是:1,最為迫切的,如何穩定通貨膨脹。2,如何恢復經濟的活力,並進入良性循環。
智利的通貨膨脹是內生性的。在阿連德時期,由於不顧國情盲目模仿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經驗,將大量企業收歸國有並提高了工資待遇,然而卻無法像蘇聯和中國那樣通過工農業剪刀差來彌補差額,只好貨幣化,讓這部分成本由全社會承擔。與此同時,國有化造成了大量資本出逃,使得智利貨幣背後的保證金難以補充,進一步惡化了通貨膨脹。在阿連德下台的時候,通貨膨脹率高達380%,並且直到芝加哥男孩接手前也無改善。
此時,由於美國還未發生滯脹危機,所以貨幣主義經濟學還未出現,因而經濟學界主流還是希克斯與阿羅等人改進後的凱恩斯經濟學。然而智利所面對的問題並不是1930大蕭條那樣的有效需求不足問題,所以芝加哥男孩們創造性的反其道而行之,通過對阿連德時期繼承的巨額政府開支大刀闊斧的削減,降低政府需求,並通過反向的乘數效應降低了民間融資需求,從而成功抑制住了高位的通貨膨脹。
之後,就是重新恢復經濟活力的問題了。芝加哥男孩給出的答案是:私有化、不管制、開放商品貿易與貨幣賬戶。相對於其他南美國家,智利有很多缺點,比如位於南美洲西岸南端,無論是歐洲還是亞洲都難以企及,在對外貿易上更多依靠美洲國家。全世界的資本正盯著亞洲四小龍,智利需要更好的條件才能引入資金。但智利也有一些好牌,比如大量的銅貯藏量,占據了全球的30%,雖然無法像中國的稀土那樣通過壟斷來制定價格,但也具有很強的議價能力。最終,經過了十餘年的自由主義經濟改革,智利走出了阿連德的陰影,以奇蹟般的面貌出現在了世界經濟舞台上,而這一切,都要得益於芝加哥男孩們的經濟自由主義政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