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爾肯·哈德爾

艾爾肯·哈德爾,1954年出生於新疆伊犁,畢業於新疆大學維吾爾文學系,民族出版社的副總編,曾任職民族畫報社采編部副主任、副社長,2003年,經過新聞出版總署嚴格審查和業內專家的評審,艾爾肯被評為新聞專業的最高職稱——高級記者。2008年初,艾爾肯·哈德爾當選為第十一屆北京市政協委員,成為北京市政協中的維吾爾族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艾爾肯·哈德爾
  • 出生地:新疆伊犁
  • 出生日期:1954年
  • 畢業院校:新疆大學維吾爾文學系
個人經歷,家庭背景,人物評價,

個人經歷

艾爾肯·哈德爾
1954年,艾爾肯出生在新疆伊寧市。
艾爾肯15歲時,正值“文革”期間,作為知青,他被分配到伊寧縣五一公社伊斯拉木玉孜鄉勞動;
1972年,在伊犁師範學校進修後,又返回到五一公社,在托克斯塔拉鄉當上了國小老師,一年後又被調往伊寧縣計委當了一名統計員。從此艾爾肯就開始了“馬背上的生活”。為了收集資料,艾爾肯經常需要到各鄉巡查,每次一去就是一兩個星期,而代步的工具只有馬匹,常常一次要騎行二十多公里。巧合的是,十多年後,已經成為了一名攝影記者的艾爾肯在邊疆採訪時仍然需要騎馬前行。青少年時代的這段“馬背上的日子”讓他獲益匪淺。
1974年7月,經過努力學習和組織推薦,艾爾肯考上新疆大學維吾爾文學系,開始了自己的大學生活。在學校里,艾爾肯開始系統學習維吾爾族文學。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敘事長詩《福樂智慧》、史詩《烏古斯傳》,還有形式多樣的維吾爾族民間文學,都讓艾爾肯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令他更加熱愛自己的民族和文化。
1977年,23歲的艾爾肯面臨了自己人生中又一個重大的選擇。當年7月,艾爾肯從新疆大學維吾爾文學系畢業。
1968年,當時還是國中生的艾爾肯,儘管不太懂漢語,也曾隨著同學,坐了四天三夜的火車來到北京。
1977年8月,艾爾肯告別了自小生活的伊犁,正式來到北京的民族畫報社報到。在進入民族畫報社前,艾爾肯只能勉強用漢語寫作簡單的短文。為了讓自己儘快掌握漢語,艾爾肯每天都要利用休息時間反覆收聽廣播、看報紙。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了今天。和漢語一樣陌生的,還有攝影和專題報導業務。在分配到民族畫報社前,艾爾肯從沒摸過照相機,更不知道如何將生活中美麗的景象攝入鏡頭,轉化成一幅幅動人的攝影作品。到民族畫報社上班後,單位配了一台單眼相機給艾爾肯。從認識光圈、快門學起,到進暗房練習洗印照片,相機漸漸成了艾爾肯最心愛的夥伴。
在北京,他結識了出生在北京的維吾爾族姑娘古娜拉,並幸福地步入婚姻殿堂。他的岳父母也來自新疆,是1950年到中央黨校新疆班工作的。
從1984年起,艾爾肯參與了多次大型專題攝影報導:從湖南、四川的紅軍長征落腳點,到祖國北疆的新疆邊防山口;從歐亞大陸橋的起點江蘇連雲港,到終點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新亞歐大陸橋,都留下了艾爾肯的身影。
1985年初,艾爾肯在翻閱資料時發現,當年紅軍長征時曾經途徑很多少數民族生活區,在當地少數民族民眾的幫助下,才得以順利完成長征壯舉。但是到底當時的情形是怎樣,紅軍戰士們是如何與少數民族民眾接觸、交流的呢?帶著這樣的疑問,艾爾肯開始了自己的重走長征之路的採訪。 採訪從湖南和江西的交界處出發,途經湖北、廣西、貴州、四川,整個過程歷時數十天。採訪時,艾爾肯不但身背相機和採訪本,為了和採訪對象交流,同時提高自己的漢語水平,他總是隨身帶著一本漢語字典。 除了這些普通採訪器材,艾爾肯的行囊里還經常裝著新疆烤饢。原因很簡單,艾爾肯是穆斯林,因為飲食習慣,出門採訪時常常需要自己做飯,所以每次採訪出發前,艾爾肯都會準備一些青油和簡單炊具,路途中餓了,就自己動手做些簡單的食物。雖然條件極其艱苦,但是這趟採訪也讓艾爾肯深刻感受到中國解放事業的偉大。“每到一個地方,我都會翻看當地的縣誌,再找這裡的老人給我講述當年發生的故事。”艾爾肯說,紅軍所到之處,其中多處地區是少數民族雜居或聚居區。紅軍戰士們就向少數民族民眾宣講革命道理,大力宣傳、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革命政權,吸收他們加入紅軍隊伍。正是由於得到了少數民族民眾的大力支持,紅軍才順利通過這些地區,完成了長征。“中國革命的勝利,離不開少數民族民眾!這對我們今天加強民族團結、搞好軍民關係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987年,艾爾肯重回老家新疆伊犁採訪,這一次的主題是“環行邊疆”。艾爾肯負責的一段是從甘肅出發,途經哈密、吐魯番的天山北區,再到阿勒泰、塔城博爾塔拉、伊犁等地,採訪中國北部邊疆。
“路上邊防部隊帶路,很多次還要騎馬,沒法開車,因為路途非常艱苦,根本沒有現成的路。”多虧少年時代的鍛鍊,最後一次採訪時,艾爾肯和嚮導一起租了4匹馬,找了幾位獵手同行,就從伊犁出發了。一行人一直騎行了20多天,其間還翻越了天山。“採訪邊境線風光旖旎的伊犁河谷,滿目荒涼的戈壁灘的這一路上,我們飽覽祖國的壯美山河,還有古老哈密和吐魯番的名勝古蹟。最難忘的是,那些駐守在邊疆的邊防戰士們,雖然生活條件極其艱苦,但他們和邊疆的各民族民眾一起,守衛和建設著祖國的邊疆。”
艾爾肯還和同行們一起參與了新亞歐大陸橋的採訪活動。其間他們橫跨國內10多個省區、經過10多個國家,最後到達阿姆斯特丹北海岸。
這一幕幕動人的場景都被艾爾肯記錄在了鏡頭之中。1986年, 刊發了艾爾肯重走長征路所拍的“長征路上的少數民族”專題,1988年又接著報導了“環行祖國邊疆”,1993年開始連載《新亞歐大陸橋縱橫》。艾爾肯還和著名作家王蒙合作,為王蒙出版的畫冊《王蒙和他筆下的新疆》提供了自己拍攝的百餘張新疆各地照片。這些傾注了艾爾肯無窮心血的精美作品以它豐富的色彩、壯美的景觀和巧妙的構圖,無聲地向讀者展示了新中國的廣闊和美麗,也訴說著艾爾肯對祖國的一片摯愛之情。
多年從事攝影記者工作,使艾爾肯十分熱愛這項事業。2003年,經過新聞出版總署嚴格審查和業內專家的評審,艾爾肯被評為新聞專業的最高職稱——高級記者。
2008年初,艾爾肯·哈德爾當選為第十一屆北京市政協委員。參政議政、反映社情民意,成了他的又一項主要工作。
2008年2月,看到北京奧運的宣傳如火如荼,但是奧運讀本只有漢語版本後,正在參加北京市政協第十一屆一次會議的艾爾肯在會上提出了增加少數民族文字奧運讀本的提案和建議。這個建議得到了市政協主席陽安江的肯定和鼓勵。已經擔任民族出版社副總編的艾爾肯與他的各民族同事們責無旁貸地承擔起了這項任務。
2008年5月9日,經過緊張的翻譯、編寫,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朝鮮5種少數民族文版的《北京奧運會中學生讀本》和《北京奧運會小學生讀本》正式首發。讀本系統有趣地介紹了奧運知識,從古希臘奧運會的誕生到現代奧運會一百多年的發展,列出了奧運會賽程表,還製作了各種好玩的奧運小遊戲,並對北京“綠色奧運、人文奧運、科技奧運”做了生動具體的闡釋。
在隨後的幾個月里,這些少數民族文版的《北京奧運會中學生讀本》和《北京奧運會小學生讀本》被陸續送到了內蒙古、西藏、新疆和延邊等邊疆民族地區的上百所中國小校。其中,艾爾肯和同事們還遠赴新疆,輾轉4個自治州,行程5400多公里,走訪50餘所學校,將讀本親自送到了邊疆各民族孩子的手中。“我們一直在想,能為邊疆地區做些什麼?經過深思熟慮,我們決定向他們贈送奧運讀本,把奧運精神,把首都的溫暖送到邊疆。”這些少數民族文字的圖書在奧運會期間,引起了國內外廣大讀者的極大興趣。
2009年5月,艾爾肯被推選為北京市伊斯蘭教協會第六屆委員會副會長。

家庭背景

艾爾肯·哈德爾的家鄉在遙遠的新疆伊犁。1954年,艾爾肯出生在新疆伊寧市,從小在奶奶家長大。他的父母很早就接受黨的培養教育,都是老共產黨員、知識分子,早年曾經參加三區革命活動。父親當年是伊犁日報社的廠長,母親是商業部門的幹部。他們曾經在解放初期一起到西安參加了西北地區青年代表大會,之後又來北京參觀學習。父母的這段經歷成為艾爾肯小時候聽得最多也是最自豪的一段故事。

人物評價

在北京市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的工作人員看來,艾爾肯是位熱心的政協委員,凡是民族和宗教委員會舉辦的各類活動,總能看到他的身影。作為一名在北京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少數民族委員,艾爾肯也全程參與了調研活動,更對東來順、月盛齋、烤肉季等民族老字號的發展提出了很多意見和建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