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得理

艾得理

艾得理出生於一個英國傳教士家庭。他的父母在羅馬尼亞為倫敦猶太人會社(London Jews' Society,後稱教會的猶太事工部the Church's Ministry among the Jews)工作,還有一個叔叔和嬸嬸在埃及工作。艾得理年輕時,家人常不能生活在一起。他與父親住在羅馬尼亞的首都布加勒斯特,而母親和他的三個兄弟住在英格蘭,後來兄弟四人都成了傳教士。由於多年在寄宿學校就讀,與家人團聚就更少。受戴德生和“劍橋七傑”傳記的影響,在高中畢業時,已確信上帝呼召他去中國宣教。後來他在劍橋攻讀神學,並在內地會位於倫敦的訓練學校學習一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艾得理
  • 外文名:Ai Del
  • 出生日期:1911 
  • 逝世日期:1994 
簡介,生平,

簡介

艾得理(Ai Deli, David Howard Adeney) 1911 ~ 1994 。男,基督徒,在中國和東亞傳教士及校園布道家。
艾得理於1911年生於英國貝德福郡(Bedfordshire)一個敬虔的基督徒家庭,父親是牧師,早年去羅馬尼亞做宣教士,服務於倫敦猶太人會社(London Jews’Society),向猶太人傳福音。母親是富家之女,信仰虔誠。她不僅支持自己的丈夫,與他一起來往奔波,她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們都能夠成為宣教士。夫婦倆共養育了四個兒子,艾得理是長子。年少時,家人時常不能生活在一起,他與父親住在羅馬尼亞的首都布加勒斯特,而母親和他的三個弟弟住在英格蘭,後來兄弟四人果然成全了母親的心愿,個個都成了宣教士。艾得理到中國宣教,三弟後來也步其後塵到中國;二弟去非洲行醫傳道;四弟則繼承父志到巴勒斯坦向猶太人傳福音。
艾得理在教會寄宿學校讀書時,受戴德生和“劍橋七傑”傳記的影響,立志到當時貧窮落後的中國去傳福音。當高中畢業時,他已確信上帝呼召他去中國宣教。1930年入讀劍橋大學後不久,他成為劍橋基督徒團契的核心同工,負責宣教部的事工。大學四年級時,他更成為全英校園福音團契執行委員會委員,仍然負責宣教部門的工作,擴大成立全國性的學生宣教團契,以“遍傳福音,候王再臨”(Evangelize to a finish, to bring back the King)的口號相號召,推動學生海外宣教運動。艾得理從劍橋大學神學院畢業後,又到倫敦內地會培訓學校接受海外宣教裝備一年。之後就作為內地會的宣教士,踏上前往中國的程途。此後他一生的事奉,就跟中國人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了。
1934年9月,艾得理乘船啟程前往中國,途中度過了他23歲生日。經過五個多星期的航行抵達上海,旋即轉往安徽安慶,在內地會所為宣教士所辦的語言學校學習中文,半年後即被派往河南鄉村傳道。1936年,艾得理開始常住方城縣宣教,發展並牧養信徒。1938年春天,艾得理在方城與來自美國的內地會宣教士德忠玉(Ruth Temple)結婚。
德忠玉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父親是敬虔、愛主的長老。她自小在農場中長大,身體強健。當她與艾得理初相遇時才22歲。1937年夏天,他們在河南雞公山宣教士休假中心再次會面,當時大家都在為艾得理禱告,求主為他預備一個合適的妻子。德忠玉後來回憶說:“我當時一點都沒有想到那會是我。” 因為她並不認為自己適合做他的妻子,甚至不願意順從神的帶領。直到有一天在聽講道時,台上那位傳道人在毫不知情下,指著她的鼻子說:“神在預備你成為別人的妻子。”這時,她才降服了。後來她多次與人分享說:“蒙召嫁給艾得理和蒙召到中國,一樣清晰。”1938年3月,他們在河南方城結婚,然後到雞公山度蜜月。婚後,她跟隨艾得理到方城教會一起同工,負責婦女工作。在方城事奉期間,他們生了一個女兒。因他倆一個來自美國,一個來自英國,故給女兒取名“美英”。美英長大後也做了宣教士,到菲律賓去宣教。艾得理夫婦一共養育了5個孩子,有3個出生在中國,可惜其中一個不幸夭亡。在他們婚後46年的共同生活中,德忠玉熱心接待並幫助了上千位學生。
1941年,艾得理全家離開河南前往美國休假。不久,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艾得理滯留西方,在美國和英國為內地會和基督徒學生聯合會(Inter Varsity Christian Fellowship)做聯絡工作。在美國,他的工作重點在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大學校園,鼓勵青年學生投身宣教運動。1943年,他又回到英國負責內地會的禱告事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才返回中國。
1945年,艾得理奉派去重慶,與趙君影等人組建了中國基督徒學生聯合會。當時在重慶流亡學生很多,他們中間很多人深受激進思想的影響,高舉無神論、科學主義、極端愛國主義等信條,對基督教進行空前的排斥與攻擊。有些教會信徒和領袖也被新派神學所影響,與社會各種思潮合流。艾得理對此深表痛心,於是和中國同工趙君影等人一起組建了基督徒學生聯合會,在學生中傳播基督教真理,吸引許多大學生成為基督徒,後來在他們中間產生了不少基督徒領袖。在接下來的五年中,基督徒學聯(CIVF)在數十個校園都設有分會。艾得理擔任學聯會副總幹事,負責探訪各地學聯會。在學聯舉辦的幾次大會上,中國基督徒領袖王明道、賈玉銘、楊紹唐等人大有能力的講道,使許多人歸入基督。後來基督徒學聯會的總部設在南京,聖靈在各大學燃起復興之火,極盛時期,有全職中西幹事30人左右。除艾得理外,還有賴恩融(Leslie Lyall)和孔保羅(Paul Contento)等人。1947年7月,他們在南京中山陵附近烈士遺族學校舉行了聯合夏令會,可謂盛況空前,以致後來賴恩融描述說:“那光景真是難得一見,以後再沒有了”。《艾得理傳》也如此記載:“中國以前從未有這么多來自各地的基督徒學生,在一起聚集過。我們深信這前所未有的聚會,是神對中國教會的計畫”。事實確實如此,各地學聯的查經班和團契,以及從中培養出來的中國基督徒領袖成為日後各地教會的基礎,為中國教會帶來極大的祝福。前中國福音會會長、已故趙天恩牧師如此評價艾得理說:“從歷史角度看,艾得理和趙君影牧師在大學中建立基督教學聯,領導福音派學生運動,影響非常深遠,尤其當時的‘基督徒學生運動’(SCM)正趨向新派,富有社會主義色彩,而艾得理等人所領導的學聯,不但傳講純正的福音,而且常因真道為SCM所抨擊,卻為中國校園福音派學生提供了一個合乎聖經的明確路線。在這方面,艾與趙無疑是近代中國教會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
1949年,中國共產黨奪取政權,在華宣教士皆被迫離開中國,艾得理亦離開這片他生活、服務16年(1934-1950)之久的土地,回到美國,再次加入美國校際團契(IVCF)的事奉。1956年,艾得理抵達香港,出任第一屆國際學生福音團契(International Fellowship of Evangelical Students)遠東區總幹事,拉開了香港學生福音工作的序幕。在香港工作12年(1956-1968)里,他先後成立了畢業生基督徒團契,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和福音閱覽室,並鼓勵和帶領一班青年人投身其中,許多日後在香港教會或機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都直接或間接地與他的工作和影響相關。除香港外,他還到亞洲十幾個國家巡迴,鼓勵基督徒學生組成校園團契,為基督作見證。他在東南亞各國共催生出6個會員團契,1957年台灣校園團契的成立,也是他一手促成的。直接受其影響的是早年留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後來成為台灣清華大學校長的張明哲教授。在艾得理的啟發與帶領下,他擔任台灣校園團契執行委員會主席達20年之久。
除學生工作外,艾得理的另一事奉的里程碑是接受海外基督使團(The Overseas Missionary Fellowship,原中華內地會)的任命,到新加坡建立門徒訓練中心,以培養亞洲基督徒領袖。該中心招收大學畢業生,訓練他們將屬靈操練和學習,融合在日常生活中。他擔任該中心主任8年之久,直到1976年榮休為止。
退休後的艾得理在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任教二年後,回到美國加州柏克萊(Berkley)定居,並在柏克萊的新學院(New College)擔任宣教學教授十多年,深受學生,尤其是亞洲學生的愛戴。在其餘生中,除講學、傳道及參與國際校園福音團契的事奉外,大部份時間用在關注中國福音事工上,包括蒐集資料,按時寄發禱告材料給關心中國事工的肢體,並鼓勵成立為中國祈禱小組等。1976年,他發起“守望中華”代禱會。從1978年起他開始數度回中國探訪教會和主內肢體。探訪期間,他親眼看見中國教會的復興和需要,尤其是家庭教會的需要。他們的需要促使他參與中國代禱團契的事工,印發每月一期的代禱信。他鼓勵海外基督徒要向中國基督徒學習,並在屬靈爭戰中與他們聯手。他為中國教會的需要所發出的聲音,感動許多人投身到中國大陸事工中去。1979年,海外基督使團在香港成立“中國事工部",艾得理應邀成為北美支部的召集人。在美國各地召開“中國事工講座”(China Awareness Seminar),讓美國基督徒看到上帝在中國奇妙的作為,並激起他們對中國的代禱和關愛。他在自己的家中亦設立一個祈禱小組,按時聚會直到他快要離世時為止。
艾得理從年少時就決心以榮耀神為旨志,因此他常常謹慎、自省,唯恐自己的驕傲會阻擋他的正常事奉。晚年的時候他更怕自己未能貫徹始終而羞辱主的名,他曾講過這樣一段話:“當我獲通知被任命為國際學生福音團契董事會主席時,我了解到這對我是個很大的試探,會引發我的驕傲,因為我向來是經不起這種誘惑的。我盼望我的動機是為了榮耀神,我知道我這方面常常需要被潔淨。”從中可見他謙卑、自守的屬靈美德。
1991年冬天,80歲的艾得理應邀在加拿大一個華裔冬令營中做講員。一天,當他講完課後,在雪地上行走時不慎跌倒,造成骨盤斷裂。雖疼痛難忍,但他仍對營會負責同工們說:“如果你們能把我扶上講台,我還是可以把餘下的四堂課講完的。”他所得到的回答當然是否定的。“那么就拍成錄像帶好了。”躺在病床上的艾得理又提出了第二個建議。就這樣,艾得理就留下了“病床上的錄像帶”這一美好、感人的見證,足見這位全力以赴的宣教士的至死忠心。
1994年5月,艾得理走完他一生的旅程,病逝加州柏克萊家中,享年83歲,葬於奧克蘭(Oakland)近郊的中國山(China Hill)。安息禮拜一切從簡,沒有歌功頌德的悼文。他的一生給後世基督徒留下一個很好的榜樣,告訴他們怎樣去敬畏神,怎樣盡心地為神的國工作,以致將榮耀歸給神。在當今這個熱衷於行政計畫、喜歡轟轟烈烈、標榜成就、善於自我宣傳的世代,他的敬畏與敬虔、他的謙卑與執著,正好教導我們怎樣迴避那隱藏在世俗標準之下的疏離、驕傲、自大和功利。他的一生亦正好體現了清教徒一貫以來的精神:不僅度嚴謹、自律的生活,更要在任何情況下,都以榮耀神為人生最高目標,並且高舉神的話語,絕不屈服於世間的強權。
艾得理年輕時,就為自己設定了三個以基督為中心的目標:1. 認識基督。“使我認識基督,曉得他復活的大能,並且曉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腓立比書3:10)。2. 取悅基督。“所以無論是住在身內,離開身外,我們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悅”(哥林多後書5:9)。3. 傳揚基督。“那把我從母胎里分別出來,又施恩召我們的神,既然樂意將他兒子啟示在我心裡,叫我把他傳在外邦人中……”(加拉太書1:15-16)。艾得理一生目標明確,並努力踐行。他的這三個目標可作為他一生的概括和總結,也可作為後世基督徒努力追求的人生目標。
艾得理安息主懷7年後,他的終生伴侶德忠玉師母亦於2011年10月安返天家與之團聚了。
艾得理

生平

1934年秋天乘船到中國。在安慶經過六個月的語言訓練後,前往河南鄉村從事鄉村布道。
1936年,艾得理開始常住方城縣
1938年春天,艾得理在方城縣與來自美國的宣教士德忠玉結婚。
1941年,艾得理全家離開河南前往美國休假,直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艾得理只得留在西方。他在美國和英國為內地會和基督徒學生聯合會(Inter Varsity Christian Fellowship)做聯絡工作。
1945年,二戰結束,返回中國。他與趙君影合作,在重慶成立了基督徒學生聯合會,吸引許多流亡大學生成為基督徒,後來他們中間產生了不少基督徒領袖。
1950年,傳教士被逐出中國,艾得理加入美國校際團契(IVCF)。
1956年,艾得理抵達香港,擔任第一屆國際學生福音團契(IFES)遠東區總幹事,在亞洲十幾個國家巡迴,鼓勵基督徒學生組成校園團契,為基督作見證(1957年台灣校園團契的成立,也是艾牧師促成的。)十二年間,他馬不停蹄、行蹤遍布各地。
1968年,他在新加坡成立"門徒訓練中心",培育亞洲基督徒領袖,長達八年。1976年,艾得理退休搬到加州柏克萊,又發起"守望中華"代禱。1979年,海外基督使團(內地會自中國大陸撤出後的新名稱)在香港成立“中國事工部",艾得理是北美支部的召集人。在美國各地召開“中國事工講座”(China Awareness Seminar),讓美國信徒領悟上帝在中國奇妙的作為,並激起對中國的代禱和關愛。
1991年冬天,80歲的艾得理,在加拿大華裔冬令營當講員,講完一堂後,他在雪地上跌跤,骨盤摔裂。“如果你們能把我帶去講台,我還是可以把剩下的四堂講完。”艾得理躺在病床上建議。不行,那對他太痛苦了。冬令營的同工如此決定。“那么拍成錄像帶好了。”這是艾得理的第二個建議。就這樣,病床上的錄像帶留下見證,這位全力以赴的宣教士至死忠心。
1994年5月,艾得理病逝加州柏克萊家中,葬於鄰近的中國山(China Hill)。
艾得理深受學生,尤其是亞洲學生的愛戴。20世紀西方宣教士所有最優秀的品質,都在他身上都得以充分的體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