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梅

良梅,中藥,楊梅科楊梅屬植物楊梅的樹皮、果實。

楊梅(Myrica rubra (Lour.) S. et Zucc.),常綠喬木,樹皮褐灰色,小枝無毛,皮孔少且不顯著。單葉互生,楔狀倒卵形至長楔狀倒披針形,長6~16厘米,寬1~4厘米,頂端圓鈍,基部楔形,無毛,下面有金黃色腺體。花黃色,單性,雌雄異株;雄穗狀花序1個或數個叢生於葉腋,常不分枝;雌花序常單生於葉腋。核果球形,直徑10~15毫米,熟時深紅色或紫紅色和白色。花期春季,果熟期夏季。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楊梅
  • 拉丁學名:Myrica rubra (Lour.) S. et Zucc.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
  • 亞綱:楊梅
  • :楊梅目
  • :楊梅科
  • :楊梅屬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採集加工,來源,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方例,化學成分,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可達15米以上,胸徑達60餘厘米;樹皮灰色,老時縱向淺裂;樹冠圓球形。小枝及芽無毛,皮孔通常少而不顯著,幼嫩時僅被圓形而盾狀著生的腺體。葉革質,無毛,生存至2年脫落,常密集於小枝上端部分;多生於萌發條上者為長橢圓狀或楔狀披針形,長達16厘米以上,頂端漸尖或急尖,邊緣中部以上具稀疏的銳鋸齒,中部以下常為全緣,基部楔形;生於孕性枝上者為楔狀倒卵形或長橢圓狀倒卵形,長5-14厘米,寬1-4厘米,頂端圓鈍或具短尖至急尖,基部楔形,全緣或偶有在中部以上具少數銳鋸齒,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淺綠色,無毛,僅被有稀疏的金黃色腺體,乾燥後中脈及側脈在上下兩面均顯著,在下面更為隆起;葉柄長2-10毫米。花雌雄異株。雄花序單獨或數條叢生於葉腋,圓柱狀,長1-3厘米,通常不分枝呈單穗狀,稀在基部有不顯著的極短分枝現象,基部的苞片不孕,孕性苞片近圓形,全緣,背面無毛,僅被有腺體,長約1毫米,每苞片腋內生1雄花。雄花具2-4枚卵形小苞片及4-6枚雄蕊;花葯橢圓形,暗紅色,無毛。雌花序常單生於葉腋,較雄花序短而細瘦,長5-15毫米,苞片和雄花的苞片相似,密接而成覆瓦狀排列,每苞片腋內生1雌花。雌花通常具4枚卵形小苞片;子房卵形,極小,無毛,頂端極短的花柱及2鮮紅色的細長的柱頭,其內側為具乳頭狀凸起的柱頭面。每一雌花序僅上端1(稀2)雌花能發育成果實。核果球狀,外表面具乳頭狀凸起,徑1-1.5厘米,栽培品種可達3厘米左右,外果皮肉質,多汁液及樹脂,味酸甜,成熟時深紅色或紫紅色;核常為闊橢圓形或圓卵形,略成壓扁狀,長1-1.5厘米,寬1-1.2厘米,內果皮極硬,木質。4月開花,6-7月果實成熟。

生長環境

生長於向陽山坡疏林中。生長在海拔125-1500米的山坡或山谷林中,喜酸性土壤。

分布範圍

產於廣西隆林、樂業、南丹、靈川、資源、金秀等縣市;分布於我國華南各省份。  

主要價值

採集加工

樹皮全年可采,曬乾備用。果實夏季采。

來源

楊梅科植物楊梅的樹皮、果實。

性味

味甘、酸,性溫。

功效

生津止渴,解毒,和胃消食,止血生肌。根皮,味苦,性溫。散瘀止痛,收斂止癢。

主治

治煩渴、吐瀉、痢疾腹痛、腹脹、胃痛、腸炎、腹瀉、跌打損傷、骨折、胃十二指腸潰瘍、脫肛、疝氣、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

果9~12克,樹皮15~30克,水煎服;外用適量水煎洗。

方例

1.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痛 良梅(楊梅)樹內皮15克,小腸風(山蒟)10克,水煎服。 2.爛頭瘡 良梅(楊梅)樹皮、元培亮(廣西黃柏)皮、木各虎咪(一點紅)、禿培八(霜坡虎)、紅楚(靈香草)、熊膽亮(苦木)各適量,水煎洗。 3.爛皮蛇瘡 良梅(楊梅)樹皮、朴莫亮(楓香)樹皮各等量,水煎濃縮成膏塗敷。

化學成分

種子含類脂,包括中性類脂、糖脂和磷脂,其中脂肪酸主要為棕櫚酸,油酸和亞油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