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舵

船舵

船舵是用來操縱和控制船舶航向的,一般位於船尾,又稱船尾舵,它是中國造船技術方面的一項重大發明。

按功能劃分,船舵分為平衡舵升降舵開孔舵等類型。按用途分,船舵分為河船舵和海船舵兩大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船舵
  • 外文名:rudder
  • 分類平衡舵升降舵開孔舵
  • 歷史:舵是由演變而來
  • 作用:用來操縱和控制船舶航向
簡介,發展歷史,

簡介

“舵”,
從舟,它聲。本義:船尾用以控制行向的裝置。單提“舵”字,默認一般指船舵,如把舵(掌舵)。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進步,也出現了“車舵(汽車駕駛時控制方向的裝置)”和“機舵(套用偏航運動原理製作的飛機末尾部分的附著有紋摺的,或可活動的輔助機翼,在飛行時用來控制其水平動向)”。“船舵”,附設於船體外,利用船舶航行時作用於舵葉上的流體動力而控制船舶航向的裝置。通常由舵葉舵桿組成。

發展歷史

從經驗和出土文物上都能看出,舵是由演變而來。槳可以在作推進工具時,兼顧控制航向。但當眾多槳手划船時,既要推進又要控制航向就相當困難,於是就專設一名槳手控制航向,他位於船尾,因為船尾距船的轉動中心較遠,在改變船的航向上最省力、快捷,同時他又與推進槳手互不干擾。後來船體加大,槳葉面積也隨之增加,就逐漸產生了舵。
在廣州出土的東漢陶船,據今已近兩千年,在其尾部正中位置上已經有了舵,這個舵比操縱槳槳葉的面積寬展很多,還殘留著以槳代舵的痕跡。但從世界範圍來說,它是最早的舵,到了12世紀末,相當於我國南宋時期,在西方教堂的雕刻上才出現了歐洲最早的舵。
東漢陶船東漢陶船
宋元時期,中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海外貿易步入高峰,內河運輸的規模也遠勝前代,這一時期造船技術也發展到空前的水平。《清明上河圖》以寫實手法描繪了在都城的運河汴河上行駛的20多條客船、貨船、漕船和渡船,體現了當時內河船高超的製作技術,同時可以看出沿用至今的先進舵型,在當時已經被普遍運用。從這些作品和後來人們仿製的模型上,你能看出古代聰明的造船者,根據不同水域,為舵設計了不同的外形。
1974年在福建泉州海邊出土了一條南宋末年的海船。一般來說,先進的造船技術更多體現在海船的製作中。歷史上我國福建打造的尖底海船名滿天下。
船舵在商朝已經使用,其形制經歷了幾個階段的演變。
古代用來操縱和控制船舶航向的裝置。通常由舵葉、垂直舵桿和水平舵柄組成。在舟楫活動早期,航向靠槳操縱,尾部的操縱槳因逐漸增大槳葉面積而演變成舵。1955年廣州東漢墓出土的陶船模型設有船尾舵,反映了槳的演變。東漢許慎所著《說文解字》和劉熙所著《釋名》等,對舵都有解釋,說明舵的套用在當時已相當普遍。到唐、宋時代船尾舵日臻完善和成熟。有的舵的舵葉面積延展到舵桿之前,使舵桿前後的水壓力比較平衡,使轉舵省力,稱為平衡舵。有的在舵葉上開菱形小孔,使舵葉兩側的水相通,轉舵既省力又不影響舵效。有的加設懸舵索和絞舵裝置,以便根據航道深淺調整舵葉入水深度,舵降下可提高舵效;舵提起可得到保護。後來大型船舶增設了操舵裝置,由滑車、繩索等組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