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普陀佛茶

舟山普陀佛茶

普陀佛茶是舟山的傳統特產之一,生長在“海天佛國”普陀山的最高峰——佛頂山,外形象碧螺春,呈現螺狀形,色澤綠潤顯毫,湯色黃綠明亮,味醇清淡,爽口宜人,沁入心脾,尤其是喝第二開,更是茶香濃郁,滋甘味美,大有“待將膚腠侵微汗,毛骨生風六月涼”之感。這普陀山冬暖夏涼,四季濕潤,土地肥沃,林木茂盛,日出之前雲霧繚繞, 露珠沾潤。加之茶樹大都分布在山峰向陽面和山坳避風的地方,這為茶樹的生長提供了十分優越的自然環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舟山普陀佛茶
  • 產地:中國浙江普陀山
  • 特點:風貌特殊,外形緊細等
  • 功效:可醫治肺痛、血痢
成因,特點,功效,工藝,獎項,典故,歷史,溯源,鑑賞,

成因

普陀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處浙江省舟山群島,也稱"普陀島"。普陀山頂峰--佛頂山,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這裡冬暖夏涼,四季濕潤,土地肥沃,林木茂盛,日出之前雲霧繚繞, 露珠沾潤。加之茶樹大都分布在山峰向陽面和山坳避風的地方,這為茶樹的生長提供了十分優越 的自然環境。
舟山普陀佛茶

特點

佛茶製成後,風貌特殊,外形緊細,捲曲呈螺狀形,色澤綠潤顯毫;沖泡後湯色黃綠明亮,芽葉 成朵;飲後,頓感香氣清香高雅,滋味鮮美濃郁。

功效

雨前采葉,用普陀山泉水、仙人井水沖飲,可醫治肺痛、血痢。

工藝

普陀佛茶在每年"清明"以後三至五天開始採摘,採摘標準要求非常嚴格,鮮葉為一芽一葉至一 芽二葉。初展,並要求勻、整、潔、清。採摘回的鮮葉薄攤於墊中。製法需經過殺青、揉捻、起 毛、搓團、乾燥等多道工序。炒制時還要注意茶鍋潔淨。每炒一次茶,需洗刷一次茶鍋。

獎項

1915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普陀佛茶曾榮獲二等獎。

典故

相傳,唐大中十二年,日本僧人惠萼來中國留學,在朝拜五台山時得觀音聖像一尊。他準備從明州乘船回國,駛近普陀山東邊的新羅礁時,突然海上出現數百朵鐵蓮花,擋住船的去路,雖經多 方努力,“使我國眾生 無緣見佛,當以所向建立精舍”。惠萼遂舍船登岸,於此留觀音像造寺。後因《華嚴經》有善財 參觀音於普陀洛伽之說,遂稱為“普陀”。從此,普陀山成為供奉觀音的道場,俗稱"南海"。山上寺廟眾多,有普濟寺、法雨寺、長生禪院、盤陀庵、靈石庵等。山上土地歸寺廟所有,茶葉又為僧侶採制,並為寺僧祭佛和敬客之物,故曰“佛茶”。

歷史

普陀佛茶歷史悠久,始栽於1000多年前的唐代,海島獨特的自然環境使得茶葉色澤翠綠,香氣馥郁,甘醇爽口,享譽海內外,普陀僧人在寺廟周圍開闢山地為茶園,由僧侶栽種採制,用來敬佛和待客,在清代被列為供品,是茶文化與佛文化的完美結合之作。深厚的文化沉澱,聞名的佛教聖地,以及海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使普陀佛茶成為色香味俱全的茶中精品,也形成了普陀區一項具有明顯區域特色和優勢的傳統產業。

溯源

普陀佛茶歷史悠久,自古以來,明代史書就有記載,清代被列為貢品,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二等獎。後經當地山僧和居民精心培植,佛茶以其獨特的風味而更享盛名,1984年獲得浙江省名茶稱號,1998年10月獲"中華文化名茶"銀獎,普陀佛茶不愧是中華茶文化與佛教文化完美結合的傑作。
關於普陀佛茶,還有一個有趣的小典故:相傳,唐朝時,日本僧人惠萼來中國留學,在朝拜五台山時得到一尊觀音佛像。後來,他帶著觀音佛像乘船回國,經過普陀山東邊的新羅礁時,突然海上出現數百朵鐵蓮花,擋住船的去路,雖經多方努力,鐵蓮花頂住船隻,行駛不得。惠萼和尚領會觀音不肯離開中國,於是說:"使我國眾生無緣見佛,當以所向建立精舍。"惠萼遂舍船登岸,在此留觀音像造寺。

鑑賞

普陀海島氣候宜人,空氣潔淨,陽光漫射,常年多霧,雲霧瀰漫,雨量充沛。島上植被茂盛,土地肥沃,茶園生態環境優良,所產茶葉品質優異。佛茶在每年清明節前後採制,取鮮葉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要求"勻、整、淨、嫩"。鮮葉採回後經薄攤--殺青--揉捻--搓團--起毛和乾燥等工序製作成茶。普陀佛茶外形"似螺非螺,似眉非眉",色澤翠綠批毫,香氣馥郁芬芳,湯色嫩綠明亮,味道清醇爽口,又因其似圓非圓的外形略像蝌蚪,故亦稱"鳳尾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