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鴻貽

舒鴻貽(1867—1948),一名鴻儀,字冰茹,一字彬儒。安徽省懷寧縣人(今安慶市區蓬萊街人)。清末民初官員、詩人。著有《宜園詩集》等。

基本介紹

  • 本名:舒鴻貽
  • 別稱:鴻儀
  • 字號:冰茹、彬儒
  • 出生時間:1867
  • 去世時間:1948
  • 主要成就:清末民初官員
  • 籍貫:安徽省懷寧縣
人物生平,人物事跡,

人物生平

 舒鴻貽(1867—1948),一名鴻儀,字冰茹,一字彬儒。清末民初官員、詩人。安徽省懷寧縣人(今安慶市區蓬萊街人),其父是以課塾維持家計的舒問農,母親汪氏,岳父是安慶著名書法家胡竹薌(1834-1904)。舒鴻貽兄弟3人,鴻貽居長,二弟舒鳳儀,三弟舒鸞儀。舒鴻貽幼年家境貧寒,寒窗苦讀,奮疾為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28歲的舒鴻貽與康有為同科中進士(名列二甲九十二名)。當時清國處於危難之際,列強將不平等條約橫加於中國,舒鴻貽對康有為的“公車上書”深為同情和讚賞。對於列強“不勞一彈之費,一矢之加,而要塞盡失。”深為痛心。當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時,舒鴻貽奔赴西安。二十八年(1902年,35歲),舒鴻貽以軍機章京記名。不久,舒鴻貽轉任刑部郎中。三十二年(1906年)赴日本考察警察行政,著有《東瀛警察筆記》(上海樂群圖書局, 清光緒32年鉛印本)。次年(1907年)回國後任御使記名。1908年,舒鴻貽任奉天製造銀元總局總辦,並奉命創辦電燈廠,翌年發電,這是奉天城的照明用電之始。宣統二年(1910年)初,舒鴻貽被授直隸巡警道,不久轉任直隸(今河北)通永河道。1911年(宣統三年)辛亥革命以後,舒鴻貽一度任奉天都督府秘書長,中華民國成立後,舒鴻貽任北京政府內政部司長。
舒鴻貽
由於國內政局不穩,軍閥混戰,民國六年舒鴻貽回到故鄉安慶定居。民國7至9年,任安徽省菸酒印花稅局局長。民國9年9月(1920年)倡建安慶電燈廠。民國13年(1924年),聯絡士紳集資10萬餘銀元,在大南門外招商碼頭處新建電燈廠廠房。在安慶舒鴻貽以私資創設農工銀行、宜園等。在宜園的西北自建樓房,創辦菱湖國小,開啟民智;左建平房,辦平民工廠,名義豐織布廠,發展民族工業。民國14年(1925)3—10月舒鴻貽任安慶道尹(省會城市市長,範圍比現在的安慶市大許多),造福鄉梓。民國26年(1937)初任安徽省禁菸督辦,數月後去職。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人侵略安徽,舒鴻貽不願當漢奸,,不顧高齡(時年70歲),舉家入川,擔任行政院賑濟委員會委員。抗日戰爭勝利後,回安慶市區蓬萊街故居居住。1948年在安徽安慶市病故,享年八十一歲,葬在安慶市集賢關,著有《宜園詩集》等。

人物事跡

作為科舉正途出身的舒鴻貽是學者型官員。在政事之餘,喜寫文章、詩歌。作為桐城派向現代文化的過渡形態,舒鴻貽的文章、詩歌具有鮮明的時代印記,在晚清皖學中占有一定地位。在晚清皖學由古典向現代的轉化過程中,舒鴻貽與姚述節、姚仲實、方守彝 、方守敦、洪思亮、吳傳琦、趙曾重、陳衍庶、胡遠浚、鄧繩侯等人齊名,為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作出了可貴的探索和嘗試,具有進步意義。
舒鴻貽具有憂國愛民的思想,早年支持變法維新,並積極投身清末新政。
在晚清政府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後,他感到悲憤,對台灣被割讓給日本更是痛心疾首。在主持通永河道治水時,舒鴻貽以大禹治水的精神激勵自己盡心盡職地治理河水。在安慶建設宜園時,恰逢水旱,他還能想到“ 丈夫貴兼濟豈獨愛一廬安得萬間廈廣大庇寒儒”。抗日戰爭時期,舒鴻貽生活拮据,過去的摯友王揖唐,時任日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邀其出任日偽職務,舒鴻貽以民族大義為重,嚴詞拒絕,並拋棄在安慶的家產,舉家入川,還擔任了全國賑濟委員會委員,以實際行動參加抗日活動。舒鴻貽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表現出中國士大夫應有的骨氣。
清末民初是中國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的起步時期。舒鴻貽積極參與創辦實業,解決民生問題,表現出強烈振興中國工業的願景。1908年舒鴻貽在奉天(今瀋陽)創建電燈廠,打擊了日本對奉天省城滲透之企圖,維護了國家的主權。民國9年(1920),安徽省會電燈廠另擇新址。安慶紳商會議推舉舒鴻貽、馬伯瑤等著手籌辦新廠,招股金10萬兩銀元,在安慶大南門外沿江堆疊選定廠址,改建電燈廠。新安慶電燈廠選址大南門外招商碼頭擴建,並向上海德商“西門子”洋行購置640千瓦汽輪發電機一台,經過三年的廠房基建與設備安裝,1924年正式投產發電。安慶老城電力照明狀況得到很大改善。民國15年對中日實業公司在安慶葉家沖危及軍事要塞,舒鴻貽與之進行了頑強的鬥爭,最終使陰謀破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