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形蟲病

舌形蟲病

舌形蟲病,是一種由舌形蟲(Linguatula)所引起的人獸共患寄生蟲病。主要病因是生飲被寄生蛇體舌形蟲蟲卵污染的食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舌形蟲病
  • 外文名:Pentastomiasis
  • 危害:危害人體健康的人獸共患寄生蟲病
  • 分類:100餘種
  • 形態:成蟲呈舌形或圓柱形頭腹面有口
疾病簡介,危害,舌形蟲分類,舌形蟲形態,流行病學,臨床表現,診斷,防治,結語,

疾病簡介

舌形蟲病,是由舌形蟲(Linguatula)所引起的人獸共患寄生蟲病。成蟲寄生於終宿主如蛇和犬、貓、狼、狐狸等肉食動物的呼吸器官,幼蟲和若蟲寄生於中間宿主嚙齒類動物、人或其他哺乳動物(牛、羊、馬等)。傳播途經和感染方式主要為生飲被寄生蛇體舌形蟲蟲卵污染的新鮮蛇血、蛇膽和食未煮熟的蛇肉,或宰蛇放血時,蛇體感染性蟲卵隨血流入酒杯,人因喝污染的酒而感染。以往舌形蟲病被認為是罕見的寄生蟲病,近20年來報導的病例逐漸增多,特別是它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正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

危害

舌形蟲病是一種危害人體健康的人獸共患寄生蟲病,過去被認為是罕見的寄生蟲病,但近年來報導的病例明顯增多,引起了醫學界的重視,中國是近20年來全球報告病例最多的國家。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飲食方式也有所改變,喝新鮮蛇血、蛇膽和食未煮熟的蛇肉等,不良的進食習慣與民間的風俗舊習是造成該病傳播的重要原因。
人感染此病主要是生飲新鮮蛇血、蛇膽和食未煮熟的蛇肉,或宰蛇放血時,蛇體感染性蟲卵隨血流入酒杯,人因喝污染的酒而感染。

舌形蟲分類

舌形蟲有100餘種(分9科18屬),分類位置尚有爭議。通常認為舌形蟲屬節肢動物門舌形蟲綱或舌形動物門。寄生於人體的舌形蟲有10種,大蛇舌狀蟲(Armillifer grandis)、串珠蛇舌狀蟲(Armillifer moniliformis)、腕帶蛇舌狀蟲(Armillifer armillatus)、尖吻蝮蛇舌狀蟲(又名鞭節舌蟲)(Armillifer agkistrodontis)、蝎虎賴利舌蟲(Raillietiella hemidactyli)、響尾蛇孔頭舌蟲(Porocephalus crotali)、鋸齒狀舌形蟲(Linguatula serrata )、台灣孔頭舌蟲(P.taiwana)、辛辛那提萊佩舌蟲(Leiperia cincinnalis)、瑟皮舌蟲(Sebekia sp.)。我國已報導病例中的蟲種有鋸齒狀舌形蟲、尖吻蝮蛇舌狀蟲和串珠蛇舌狀蟲。

舌形蟲形態

成蟲呈舌形或圓柱形,頭胸部腹面有口,口兩側有鉤2對。活體呈半透明、死後白色,體長(18 ~ 130)mm,體表具有很厚的角質層,形成環狀,一般腹部生7 ~ 105個腹環,雌蟲大於雄蟲。卵呈無色或黃色,近圓形,大小約(90 X 70)um,卵殼較厚。幼蟲卵圓形,有尾和2對足,幼蟲具有足和鉤,體表光滑。若蟲形狀與成蟲相似,死後呈乳白色,體長約4 ~ 50mm,有鉤兩對,腹部環數較少。
蛇舌狀蟲(似棒狀洞頭蟲,P.subclauatus)與鋸齒舌形蟲形態上的區別是:蛇舌狀蟲體形呈圓柱形,腹環數7-35個,口孔旁兩對鉤幾乎在同一平行線上,若蟲表面沒有刺;鋸齒舌形蟲體形略扁,腹環數72-105個,口孔旁兩對鉤前後排列,若蟲表面有刺。

流行病學

自從1847年在開羅首次報導人舌形蟲病以來,距今已近160年。人類舌形蟲病呈世界分布,主要在熱帶、亞熱帶地區流行,在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報導較多,在美洲和歐洲則較少。蛇舌狀蟲屬的感染以非洲最高,腕帶舌狀蟲病多見於非洲的尼口利亞和阿拉伯半島;大蛇舌狀蟲病多見於非洲的剛果;串珠蛇舌狀蟲病多見於東南亞;尖吻腹蛇舌狀蟲病多見於中國。舌形蟲屬中的鋸齒舌形蟲呈世界分布,多見於中東和北非。
1927年Faust報導了我國首例病人,裘明華等進一步研究分析認為是鋸齒舌形蟲,而非串珠蛇舌狀蟲。最近在浙江報導了串珠蛇舌狀蟲病,在廣西玉林也報導過蛇舌形蟲病,尖吻腹蛇舌狀蟲病分別見於中國台灣和杭州,在遼寧、廣西等省(自治區)均有人鋸齒狀舌形蟲病的報導。此外在廣東省和山東省都有舌形蟲病例的報導,但未能鑑定蟲種。從最近幾年的報導來看,病例大都分布在我國的東南部地區。

臨床表現

輕度感染的病例多數無症狀或有輕微的症狀,當重度感染大量蟲體包括活若蟲或一條若蟲成囊於要害部位時,可產生嚴重症狀。常表現為咳嗽、突發頭痛、發熱數月,急性胃腸炎、噁心嘔吐,劇烈、持續腹瀉或腹痛,甚至出現腹水與腹膜炎、敗血症、心包炎、虹膜炎、繼發性青光眼和視力下降等症狀,病情惡化可致死。
被蛇舌狀蟲屬寄生的患者多數症狀不明顯,不易被檢出,只有在活檢、屍體解剖、X-射線檢查或屍檢中才發現,多寄生在肺、肝、脾、腸系膜等處。可引起肺部炎症、纖維化和鈣化病灶,病變亦可發生於胸膜下。
舌形蟲屬的寄生蟲以鉤附著在鼻咽組織,蟲體懸浮在鼻腔中,無全身症狀。其特點是一種急性炎症反應,為非傳染性鼻咽炎。症狀開始於食入含有感染性若蟲的食物後幾分鐘至數小時,以半小時為常見。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鼻鯉、吞咽困難、發音困難、咽部刺痛,時有氣急,可有顯著的扁桃體肥大、鼻道和嘴唇的水腫。常有鼻腔、淚腺的分泌物,頜下、頸淋巴結有時腫大,臉和頸部有風疹,常見前額部頭痛。
曾有報導舌形蟲病可能產生癌症,但不能肯定與舌形蟲的關係。在鼠舌形蟲實驗感染中,沒有發現腫瘤發生。

診斷

舌形蟲病的診斷在手術、活檢、屍檢、服驅蟲藥後所得蟲體標本,或從鼻腔分泌物、痰和嘔吐物中檢出活蟲,根據其不同的形態特徵及病因病理學加以鑑別。舌形蟲病也常用X一射線檢查,如從胸片或腹片中見到鈣化的若蟲可作輔助診斷,手術或屍檢在肺、腹部及肝和脾被膜的表面,見到呈不透明直徑0.4~1 cm的C形和月牙形含若蟲包囊的病變。但鈣化的若蟲患者生前一般無症狀,X-射線不能查出未鈣化的若蟲。流行病學調查可用鼻腔拭子和糞便查舌形蟲卵。
目前免疫反應、血清學檢測比較困難。在法國曾經使用過間接免疫螢光、凝膠擴散等試驗,但需要大量舌形蟲患者血清抗體。酶聯免疫吸附試驗今後可望用於檢測舌形蟲。

防治

一般用外科手術取蟲治療舌形蟲病。對具有長期高熱等急性感染症狀的病例可試用毗喳酮、噬苯咪哇或中藥驅蟲,繼發化膿性的併發症可加用抗生素,具有過敏者可用抗組胺和皮質激素類及皮質淄類治療。
舌形蟲病主要在於預防,提倡不飲新鮮的蛇血、蛇膽,不食用生的或半生不熟的蛇肉和半生的動物,避免與終宿主蛇或犬的親密接觸,對含蟲的內臟必須銷毀。同時採取加強衛生宣教、注意飲食衛生等防治措施。

結語

近年來,隨著人獸共患病新致病種的發現和病例的增加,舌形蟲病對人和動物的危害已逐漸引起國內外醫學界的注意,對部分舌形蟲的形態、生活史和流行病學有了一定的認識,舌形蟲引起的臨床症狀也有了較多報導。但是舌形蟲的分類地位還有爭議,目前對舌形蟲病的診斷方法僅依靠病原學檢查,而免疫學診斷方法還有待開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