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縣村(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湖光鎮下轄村)

舊縣村(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湖光鎮下轄村)

舊縣村,是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湖光鎮轄下村,總人口8000多人,村委會兩委幹部7人,正式黨員65人,人均年收入4000多元。轄區有四條自然村,耕地面積總共4500多畝,其中水田2300多畝,坡地2200多畝。特色農產品有觀賞樹、花卉、速生經濟林、香蕉等;現種植髮財樹、苷蔞樹、大葉散樹等約300,速生經濟林200畝,蔬菜200畝。有一個存欄3000隻鴨及100頭豬的養殖場;水產養殖有網箱魚、耗排及精養蝦池、漁壇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舊縣村
  • 政府駐地:湛江市麻章區湖光鎮
  • 郵政區碼:524088
  • 地理位置: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湖光鎮舊縣村
  • 人口:8000多人
  • 方言:雷州話
  • 車牌代碼:粵G
  • 耕地面積:4500多畝
  • 歷史:鐵杷縣址
簡介,歷史,規模,經濟,

簡介

舊縣村是麻章區湖光鎮一個村,因建在古縣城的舊址上,故名舊縣村。據介紹,該村的位置原來是隋朝時期的一座縣城,看到的村容村貌,雖沒有了昔日作為縣衙的威嚴與繁華,但村中的一磚一房,一草一樹,歷經滄桑,歲月變遷,也難掩往昔有過的輝煌。
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湖光鎮舊縣村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湖光鎮舊縣村

歷史

舊縣村隸屬鐵杷縣建於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鐵杷縣址在今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湖光鎮舊縣村。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椹川、扇沙兩縣併入鐵耙縣,縣治在現舊縣村。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鐵耙縣更名遂溪縣,縣治仍在現舊縣村,直至宋開寶五年(公元972年),撤銷遂溪縣併入海康縣,縣治隨廢。宋紹興十九年(公元1149年),復置遂溪縣,縣治遷往登雲坊(今遂溪縣總工會一帶)。這樣,舊縣村作為縣治,跨越隋、唐、宋三個朝代,歷時382年。
鐵耙縣彭氏始祖醫正公在南宋晚期到雷州軍(現廣東省雷州半島。宋朝時稱雷州軍,元朝時稱雷州路,明、清時稱雷州府,管轄徐聞、海康、遂溪三縣)任儒學司。醫正公看到舊縣是塊風水寶地,晚年就落居舊縣。為紀念舊縣曾作為縣治,彭氏族譜記作“鐵杷彭氏族譜”。醫正公落居舊縣村時,舊縣作為村落的時間至少已有300年歷史。1924年,舊縣村民把泰山府神廟拆掉重建,神廟中梁刻有“赤子孫李洪立”等字,可見,當時“孫李洪”三姓勢力較大,而彭姓還未到舊縣村居住或勢力單薄。到了清朝,彭姓人丁開始鼎盛。而今,舊縣村人口近8000人,是湖光鎮第一大自然村,百分之九十九系彭氏子孫。湛江市湖光鎮總人口8萬,單湖光一帶彭姓人口占1.8萬,都是從舊縣分出,彭姓是湖光鎮第一大姓。據不完全統計,醫正公後人有4萬多,主要分布在廣東麻章區、吳川市、雷州市、遂溪縣、徐聞縣以及海南省等。那么,這支彭氏源出哪支呢?舊縣村口,立著一座高大的牌樓,一副對聯分刻牌樓左右,字型秀逸,內容深邃,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
走進村口,一條整潔的村道向里延伸,村道仿城牆設計,頗具特色,仿佛就走在蜿蜒的長城上面。道路兩邊,散落著大量的灰黑色的石磚,這些石料,也許是從前官道鋪路用的,也許是蓋房子地基用的,又或許是舊城牆的牆磚散落於此。一路走來,層層疊疊整齊擺放在路邊的石料,就好象攤開的一卷長長的歷史竹簡,上面刻錄著歲月的痕跡。

規模

舊縣村的規模較大,村中央是一個小廣場,廣場的一邊新建一座文化樓,正對著文化樓的是兩棟很有藝術風格的舊建築,建築保存很好,門前種的樹也講究。可惜,沒有人能給我們介紹它的沿革和發生在它們的裡面的故事。繞過兩座建築,是一條筆直的深巷,兩邊同樣坐落著不少大宅,紅磚高牆,大門闊戶,錯落有致。古宅檐牙高啄,勾心鬥角,造型精美,建築風格別具特色。走馬觀花,所及所見,覺得該村有“四多”,一是人口多。據介紹,本村農業人口達7000多人,戶籍在外地城市戶口有1000多人,全村人口達8000多人,二是舊“大宅”多。村里老人講,從前村里很多地主,地主很有錢,建的房子很宏偉,很講究。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些大房子也折射出以前的湖光,土地肥沃,良田遍布,農業經濟水平和規模很高很大。三是古榕樹多。村的四周,綠樹掩映,樹林陰翳,婆娑的古榕樹點綴期間,鳥鳴上下,依稀可見林子年歲的久遠和閒適的韻味。四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湖光鎮舊縣村的年例,傳統特色很濃,有儺舞、穿令箭滾刺床等表演節目,特別是儺舞的表演,據說是指驅逐瘟疫的迎神賽會,是村民祈求平安的集體活動。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七日,在舊縣村文化廣場是壓軸的傳統表演節目。

經濟

湛江市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來,取得顯著的成績。在打造新農村建設的品牌工作中,得到中央、省的肯定,經驗也在全國、全省進行推廣。按照市委、市政府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新農村建設要注意打造生態品牌,在抓好規劃的同時,要順勢而為,注意注入文化內涵。在新村建設和舊村改造中,特別要注意保護好古樹名木、保護好古建築和原生態。湖光鎮舊縣村特有的文化歷史底蘊和生態環境等條件,無疑是舊縣村新農村建設中不可多得的建設資源。新農村建設只有注重文化元素和生態韻味,才會讓人感覺到,確確實實活在新農村田園般詩情畫意和文明現代的生活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