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橋檢測與加固技術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

舊橋檢測與加固技術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西安)是依託長安大學“211工程”和“985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項目。並由“橋樑結構安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橋樑與隧道工程陝西省重點實驗室”和“公路大型結構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建設基礎支撐。以及結構工程、道路與鐵道工程、防災減災工程等十餘個與公路橋樑密切相關的博士點學科作為後盾。實驗室總建築面積6156平方米,有固定資產6800萬元,儀器設備總值1296萬元,其中優勢儀器設備總值677萬元,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型儀器設備5台(套)。 近3年來,實驗室主持包括科技部863計畫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大工程科研項目、部省科技計畫項目等的國家及省部級項目52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畫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項,國家重大工程科研項目10項,部省科技計畫項目 32項。科研獲獎有: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級二等獎2項,省部級一等獎6項,省部級三等獎1項,學會一等獎1項,學會二等獎6項。獲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38項,軟體著作著作權11項,科技成果納入規範或正在編制規範共7項。發表科技論文200篇,其中SCIEIISTP收錄109篇,出版著作8部,分布在實驗室擬定的各個研究方向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舊橋檢測與加固技術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
  • 技術:舊橋檢測與加固
  • 交通:行業
  • 實驗室:重點
歷史沿革,實驗室概況,研究方向,研究能力及水平,發展目標,

歷史沿革

長安大學自建校起,就招收橋樑工程方向的本科生,是我國恢復高考後最早招收橋樑工程方向研究生的院校之一,現擁有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橋樑與隧道工程博士、碩士點,年招收橋樑工程專業本科生100餘名、碩士研究生80餘名、博士研究生近20名。本專業是陝西省名牌專業。1998年,經陝西省計委、陝西省科委、陝西省教委批准,建有“陝西省公路橋樑與隧道重點實驗室”;2006年,經教育部批准,建有“公路大型結構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另外還建有橋樑風洞試驗室、在役橋樑研究中心等專業試驗研究機構。實驗研究面積近萬平方米,設備總值2000餘萬元。現有教學研究人員50餘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高級工程師、高級實驗室25人,研究人員中20人具有博士學位。橋樑工程學科研究方向幾乎覆蓋橋樑工程學科說有方向,其中橋樑檢測評估與加固、橋樑結構理論、橋樑施工控制、異型橋樑研究、橋樑結構可靠度等研究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先後承擔過多項國家及省、部委重大課題和橫向合作項目,年均科研經費近3000萬元。在所完成的近百項成果中,30餘項獲得國家及省、部委等科技成果獎勵,涉及橋樑檢測、評估與加固新技術、大跨徑橋樑施工監控技術、橋樑可靠度、橋樑減震研究等。已成為培養我國公路橋樑科技人才、進行橋樑科學研究和新技術套用推廣的重要基地。

實驗室概況

舊橋檢測與加固技術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依託長安大學土木工程一級博士學科點的橋樑與隧道工程二級博士學科點,並由“陝西省公路橋樑與隧道重點實驗室和“公路大型結構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設基礎支撐,結構工程、道路與鐵道工程、地質工程、防災減災工程等十餘個與公路橋樑密切相關的博士點學科作為後盾。
實驗室目前有固定資產6800萬元,實驗室總建築面積6156平方米,試驗儀器設備總值1296萬元,其中優勢儀器設備總值677萬元,如32通道靜動態系統、TDS-602靜態數據採集系統、3000KN萬能試驗機、預應力鬆弛測試系統、錨固張拉系統、20MN長柱壓力機等28台(套),3×2.5×15m回、直流風洞、鋼絞線伸長量測試儀、電子掃描閥等22台套等,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型儀器設備5台(套)。
實驗室現有交通部跨世紀學術帶頭人1人(賀拴海);教育部首批“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畫”人員1名(徐岳);“交通部十百千人才”2名(賀拴海、黃平明);交通部優秀青年骨幹教師1名(黃平明);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3名(劉永健、王春生、趙煜);陝西省“三五” 人才1名(胡大琳);霍英東教育基金資助1名(王春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5名(賀拴海、徐岳、趙均海、劉永健、劉健新)。交通運輸部交通青年科技英才1名(王春生);陝西省師德先進個人1名(王春生)。高水平的創新研究隊伍已初具規模。
實驗室有一批在國內外重要學術組織中擔任重要職務的專家學者,其中賀拴海教授為國際橋樑與結構工程協會會員,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樑與結構工程分會理事,中國公路學會橋樑與結構工程學會理事,陝西省公路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茅以升教育基金會橋樑委員會委員,陝西省建設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公路學報》,《長安大學學報》編委;徐岳教授為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樑及結構工程分會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分會理事,《中國公路學報》、《長安大學學報》編委;劉永健教授為中國鋼結構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鋼結構協會穩定與疲勞分會常務理事,全國建築物鑑定與加固委員會委員、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委員會輕鋼委員會委員,《建築科學與工程學報》副主編;胡大琳教授為標準化協會橋樑委員會委員,國際橋樑與結構工程協會會員,陝西省公路學會理事,《中國公路學報》、《長安大學學報》編委;趙均海教授為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力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中國力學學會生物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陝西省力學學會副理事長、陝西建築業協會副會長;黃平明教授為國際橋樑與結構工程協會會員,陝西省公路學會理事;王春生教授為中國鋼結構協會結構穩定與疲勞分會、橋樑鋼結構分會理事,國際橋樑與結構工程協會會員。劉建新教授為中國土木學會橋樑與結構分會結構可靠度委員會委員及風工程委員會委員。
實驗室研究人員不僅參與了多項國家重大科技戰略和科學研究發展規劃的制定,為國家公路橋樑領域的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我國橋樑建設與運營管理培養了一大批德才兼備、術業專攻的高層次技術人員和研究人員,此外,研究生課外科技作品在各類大學生課外科技競賽中也取得優異成績,獲各類獎項4項。實驗室平均每年博士生畢業授予學位6-8名、碩士生畢業授予學位100名,起到了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的作用。本實驗室的正高級職稱人員每人擁有60平方米的研究用房,副高級職稱研究人員每人擁有30平方米的研究用房,其他研究人員擁有15平方米的研究用房,可同時為十位客座研究人員每人提供15平方米的研究用房。

研究方向

(1)橋樑結構最佳化與承載性能分析;
(2)舊橋檢測與監測技術;
(3)橋樑養護管理與加固改造技術;
(4)橋樑承載能力評定與耐久性評估。
研究側重點為
(1)舊橋檢測評估、安全評價的基本原理、理論和方法研究;
(2)舊橋加固的基本原理、理論和方法研究;
(3)橋樑的時變性能及舊橋、維修加固後橋樑、災後橋樑的可靠性研究;
(4)大跨徑、複雜橋樑的加固技術研究及其套用;
(5)橋樑抗震、抗火、抗爆、抗土石流評價及其加固技術;
(6)舊橋檢測、加固新技術開發。

研究能力及水平

舊橋檢測與加固技術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研究方向與交通行業科技發展方向密切結合,研究成果豐碩。近3年,實驗室獲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15項,軟體著作著作權5項,科技成果納入規範或正在編制規範共7項;科研獲獎28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省部級及中國公路學會獲一等獎6項,二等獎13項,承擔橋樑科學研究及技術開發項目196項,累計科研經費1.04億元,年人均科研經費65.9萬元;其中國家級2項,省部級26項;5年來發表科技論文178篇,出版著作11部,論文被檢索76篇,分布在實驗室擬定的各個研究方向上。完成了500餘座橋樑檢測、試驗、評估、加固項目,工程位於全國各地,涉及梁橋、拱橋、剛構、斜拉橋、懸索橋等各種橋型。研究並提出了以下技術處於國際先進或國內領先地位:基於基頻的鋼筋混凝土梁橋承載力快速檢評技術、小火箭激振橋樑動測技術、基於撓度的中小跨徑橋樑承載力檢評技術、在用橋樑時變可靠度分析技術、錨栓鋼板法加固橋樑技術、不停車加固橋樑技術、不卸載貼上纖維加固橋樑結構分析技術、開裂後橋樑結構分析技術等。
目前,實驗室共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29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西部交通科技項目5項,其中橋樑檢測、評估、耐久性項目4項,參與研究的橋樑檢測加固項目多項,同時還承擔“公路橋樑加固技術規範”等交通行業的技術標準、規範編制工作。

發展目標

實驗室依託橋樑與隧道重點學科,以長安大學橋樑與隧道陝西省重點實驗室和長安大學橋樑結構安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及公路大型結構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為交流平台,長期的學科發展積澱中逐漸形成了結構合理、年富力強的學術隊伍,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和不斷增強的創新能力,總體實力雄厚,在國內同類實驗室中處於領先地位。實現了在舊橋檢測與加固技術研究領域的創新和突破。成果被我國交通行業標準和規範予以廣泛採用,同時在公路橋樑建設和舊橋檢測與加固實踐中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但由於實驗室成立時間較短且地處西部,在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深度上尚顯不足。
今後五年,實驗室將繼續以社會發展和我國橋樑建設與健康運營發展需求為導向,通過科技創新支持行業可持續發展;保持既有研究特色的創新活力和優勢地位,通過學科交叉,進一步強化特色發展;通過內引外聯,繼續發揮實驗室作為我國交通行業對外交流的主平台和主渠道;把握科技動態和時代潮流,繼續推進實驗室作為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基地建設;調動有效資源,繼續發揮實驗室作為行業知識創新的源泉和學術交流的平台;瞄準學科前沿,加強基礎研究,鞏固實驗室在行業發展中的領先地位;不斷推進制度革新和條件平台建設,爭取建設成為國家重點實驗室。
為實現上述目標,實驗室將實施引進與培養並舉的人才戰略,著力打造創新團隊;順應我國公路橋樑事業良好的發展態勢,以重大項目研究為載體,大幅提升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能力;拓展和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資源,努力追求更深層次的國際國內合作,進一步擴大實驗室在國內外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