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中山的婚俗禮儀

傳統的結婚禮儀主要有六項,一是過文定:二是過大禮:三是女方嫁妝:四是上頭:五是出嫁女子於這日擇好時辰坐花轎出閣:六是三朝回門(即番外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舊時中國的婚俗禮儀
  • 地理標誌:中國
簡介,注釋,

簡介

清末民初時期,廣府(即南、番、中、順等縣)人對男女終身大事,無論達官貴人或平民百姓,都極其慎重並講究禮儀。
那時沒有公開的男女青年社交,正所謂“男女授受不親”。婚姻結合奉行“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男曰娶妻女曰嫁夫,俗稱“成家”“出閣”,期間充斥著繁文縟節。家有女兒的,長成及笄(注1)年歲,父母將她的出生年月日時辰以紅紙一方寫“坤造××年×月×日×時賦生”,旁寫×姓,把這方紅紙由媒人交給男方,這種風俗石岐人叫“出年生給媒人”。男方家長將女八字與男八字一起交算命先生相夾,算算有無相衝相剋,女命能否旺夫益子,這是第一道程式;第二道程式是“相睇”。舊時男尊女卑,只有男的揀老婆,而且女的要“三從”“四德”(注2)。但中山男子多出洋謀生,或多或少受西方文明影響,所以“金山客”娶妻,不信媒人之言,多親眼看過女的或交談過,做到兩廂情願才下聘禮。
傳統的結婚禮儀主要有六項,一是過文定:雙方談妥禮金、禮餅、嫁妝等,又合過“八字”,定下日期,男家帶三牲酒禮送到女家,算為定親。二是過大禮:該日期由一對新人的八字相合而定,男家帶備各項禮品通常有椰子四個、檳榔兩個,還有芙蓉、扁柏、四季桔、蓮子等,大戶人家還有魚翅、冬菇、鮑魚、瑤柱、蚝豉、髮菜、海參、魚肚八式海味。此外還有雞四隻、鵝四隻、豬髀一雙以及茶葉、糯米、糖、禮餅、龍鳳臘燭、聘金、舅仔鞋金、婚戒、金鐲、金鍊等。女家收到大禮後要回禮,回禮通常是男家送來的禮品的一半不等或視女方家長的心意而定,還要加上利事一對、蓮藕一對和石榴、四季桔、新女婿的西裝或長衫、褲頭帶、荷包、紙摺扇等。三是女方嫁妝:包括很多家庭用品如大櫃、小櫃、水桶、面盆、銅鍋、銅煲、桌椅、小凳、男孫桶(便桶)、剪刀、尺(寓意良田萬頃)、龍鳳被、枕、席、氈、蚊帳、拖鞋、圍裙、筷子、碗、傘等等應有盡有,筆者曾見到有一份嫁妝內有田契一張,是給女兒養老用的。四是上頭:這儀式於大婚之日的早晨,新娘子要柚子葉煲水洗頭,洗乾淨後,請一個“好命”的長輩婦人,一邊梳頭一邊口葉吉語:一梳梳到夫妻好合、百發齊眉……新郎哥也要全身沐浴,請一好命的男長輩(好命佬)為他更衣冠髻、穿新內衣褲、安床等。第五,出嫁女子於這日擇好時辰坐花轎出閣。新娘由陪嫁娘撐一把紅傘遮著上轎,送嫁的女子在傘上撒紅豆、綠豆、米粒以示辟邪。到男家時,新郎哥要踢轎門把新娘接入門。據說撐傘寓意開枝散葉、福蔭子孫。第六是三朝回門(即番外家)。結婚後三朝,新婚夫婦帶備燒豬、酒、雞、餅食、生果、麵條以及豬肝、豬肺、豬肚、豬腸等豬內臟往女家拜祖先。岳父母要宴請新女婿及戥豬石——即陪伴新女婿,為新女婿應對女家長輩研問或代飲敬酒,免至對答失禮。宴後女家亦要回贈禮餅、點心、生菜、韭菜、芹菜、豬頭、豬尾等,象徵夫妻到老、勤奮工作、創立家業。
所謂各處鄉村各處例,中山水上人家是坐船迎親。山區的客家人有寡嫂與小叔成婚之俗,“肥水不流別人田”,兄早歿、弟未婚,寡嫂也不願外嫁,與小叔又相愛結合,這樣也無不可。此外還有自梳女與不落家的習俗、嫁鬼與鬼女配鬼夫的冥婚習俗……
隨著時代變遷、社會進步,煩瑣冗長的舊式婚禮漸被淘汰,社會上更提倡集體婚禮,男方女方可同堂慶賀。這是時代的進步。

注釋

注1:舊時稱女子年達十五歲為“及笄”,亦指女子已到達可以出嫁的年齡。
注2:三從指“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即要求婦女屈從男權,謹守所謂品德、辭令、儀態和手藝的“閨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