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痛論

《舉痛論》是《黃帝內經·素問》中第三十九篇文章,本篇以寒邪侵犯臟腑經脈所引起的多種疼痛為例,突出了問診望診切診在臨證中的具體套用和意義,並對怒、喜、思、悲、恐、驚、寒、熱、勞等九種病因所產生的病機和症狀進行了討論。值得注意的是,在九氣為病中,屬於情志因素者占了六種,突出了情志因素的重要性。同時也提示情志因素致病,其基本病機是氣機逆亂失調,這也為診治情志病指出了方向。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舉痛論》
  • 作品出處:《黃帝內經·素問》
原文,注釋,譯文,

原文

黃帝問曰:余聞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己〔1〕。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2〕,所謂明也。今余問於夫子,令言而可知〔3〕,視而可見〔4〕,捫而可得〔5〕,令驗於己而發蒙解惑,可得而聞乎?岐伯再拜稽首對曰:何道之問也?帝曰:願聞人之五臟卒痛〔6〕,何氣使然?岐伯對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7〕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8〕,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無益者,或喘動應手〔9〕者,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或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陰股〔10〕者,或痛宿昔〔11〕而成積〔12〕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間復生者,或痛而嘔者,或腹痛而後泄者,或痛而閉不通者,凡此諸痛,各不同形,別之奈何?
岐伯曰: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踡〔13〕,縮踡則脈絀急〔14〕,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15〕則痛立止;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
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炅氣相薄則脈滿,滿則痛而不可按也。寒氣稽留〔16〕,炅氣從上,則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17〕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
寒氣客於俠脊之脈〔18〕,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也。
寒氣客於沖脈,沖脈起於關元〔19〕,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揣動應手矣。
寒氣客於背俞之脈〔20〕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21〕,熱氣至則痛止矣。
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繫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
厥氣〔22〕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
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23〕,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
寒氣客於五臟,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
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
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24〕,故後泄腹痛矣。
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25〕焦渴,則堅乾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
帝曰:所謂言而可知者也。視而可見奈何?岐伯曰:五臟六腑,固盡有部〔26〕,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
帝曰:捫而可得奈何?岐伯曰:視其主病之脈〔27〕,堅而血及陷下者〔28〕,皆可捫而得也。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於氣〔29〕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30〕。悲則心繫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31〕。恐則精卻〔32〕,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下行〔33〕矣。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34〕,故氣耗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注釋

1、必有厭於己:“厭”與上文“合”字異文同義。《說文解字·厂部》:“厭,合也。”
2、要數極:“數”作“理”解。
3、言而可知:指問診,謂聽病人之主訴,可以知其病情。
4、視而可見:指望診,謂望病人之色,可知病之所主。
5、捫而可得:指切診,謂切病人之脈,可知病之所在。
6、卒痛:“卒”與“猝”同。卒痛,突然疼痛。
7、泣:澀的意思。泣,同冱(hù);冱,閉塞之意。
8、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馬蒔:“客於經脈之外,則血原少而愈濇;或客於經脈之中,則脈遂澀而不通,皆能卒然而痛。”
9、喘動應手:搏動應手。丹波元簡:“蓋此指腹中築動而言。”《靈樞·百病始生》:“其著於伏沖之脈者,揣之應手而動。”
10、陰股:大腿內側。
11、宿昔:經久。
12、成積:汪昂: “即今之小腸氣。”
13、縮踡:收縮不伸。“踡”本作“觠”。《廣雅·釋詁一》:“觠,曲也。”
14、絀急:楊上善:“絀,縫也,謂腸寒捲縮如縫連也。”
15、炅(jiǒng):熱也。
16、稽留:停留。“稽”作“停”解,見《後漢書·彭寵傳》李賢注。
17、膜原:王冰:“膜,謂鬲間之膜。原,謂鬲肓之原。”指胸膜與膈肌之間的部位。丹波元簡:“膜本取義於帷幕之幕,膜間薄皮,遮隔濁氣者,猶幕之在上,故謂之幕,因從肉作膜;其作募者,幕之訛爾。《太陰陽明論》:‘脾與胃以膜相連爾。’《太素》膜作募。知此募、幕互誤。”
18、俠脊之脈:指脊柱兩旁深部之經脈。此指邪客脊柱兩旁深部之伏沖脈、伏膂脈。
19、沖脈起於關元:沖脈奇經八脈之一。按“關元”為任脈穴,非沖脈之會,所以說“起於關元”者,則以任脈、沖脈及足少陰三者,皆自下而上,部位既近,脈氣自通。《骨空論》“起於氣街”,義與此同。若以經穴言之,固不應及於關元也。
20、背俞之脈:即足太陽膀胱經脈。其行於背部有五臟六腑之俞穴,故名之。
21、按之則熱氣至:楊上善:“寒客太陽引心而痛,按之不移其手則手熱,故痛止。”
22、厥氣:氣血逆亂。
23、大經:孫鼎宜:“大經,小腸經脈也。對於各血言,故稱大經。”
24、小腸不得成聚:《素問·靈蘭秘典論》:“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今小腸為寒邪侵犯,寒邪傷陽,陽氣不能化物,水谷不得停留,傳入大腸,而為下泄腹痛。
25、癉熱:盛熱。
26、固盡有部:指五臟六腑在面部本有其一定的分部。
27、主病之脈:病邪所在之經脈。
28、堅而血及陷下者:張景岳:“脈堅者,邪之聚也;血留者,絡必盛而起也;陷下者,血氣不足,多陰候也。”
29、百病生於氣:張景岳:“氣之在人,和則為正氣,不和則為邪氣。凡表里虛實,逆順緩急,無不因氣而至,故百病皆生丁氣。”
30、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喜為心志,氣脈和調,志意暢達,榮衛通利,氣徐緩而和順為正常。然喜樂過度則氣過於緩,而漸至神氣消耗渙散不能藏蓄則為不正常。《靈樞·本神》篇:“容樂者,神憚散而不藏。”《素問·藏氣法時論》:“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31、悲則心繫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悲為肺志,然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凡情志之傷,雖五臟各有所主,但無不自心而發,由心統之。《靈樞·口問》:“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藏六府皆搖。”故悲生於心而應於肺。生於心則心繫急,應於肺則肺布葉舉。肺布葉舉,張隱庵:“肺臟布大,而肺葉上舉。”張景岳:“心肺俱居鬲上,故為上焦不通。肺主氣而行表里,故為營衛不散,悲哀傷氣,故氣消矣。”
32、恐則精卻:張景岳:“恐懼傷腎則傷精,故致精卻。卻者,退也。”
33、故氣下行:姚止庵:“上閉下脹,抑而不伸,氣故下而不上也。”
34、外內皆越:越,散發。馬蒔:“人有勞役,則氣動而喘息,其汗必出於外。夫喘則內氣越,汗出則外氣越,故氣從之而耗散也。”

譯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善於談論天道的,必能把天道驗證於人;善於談論古今的,必能把古事與現在聯繫起來;善於談論別人的,必能與自己相結合。這樣,對於醫學道理,才可無所疑惑,而得其至理,也才算是透徹地明白了,現在我要問你的是那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的診法,使我有所體驗,啟發蒙昧,解除疑惑,能夠聽聽你的見解嗎?岐伯再拜叩頭問:你要問哪些道理?黃帝說:我希望聽聽五臟突然作痛,是什麼邪氣致使的?岐伯回答說:人身經脈中的氣血,周流全身,循環不息,寒氣侵入經脈,經血就會留滯,凝澀而不暢通。如果寒邪侵襲在經脈之外,血液必然會減少;若侵入脈中,則脈氣不通,就會突然作痛。
黃帝道:有的痛忽然自止;有的劇痛卻不能止;有的痛得很厲害,甚至不能揉按;有的當揉按後痛就可止住;有的雖加揉按,亦無效果;有的痛處跳動應手;有的在痛時心與背相牽引作痛;有的脅肋和少腹牽引作痛;有的腹痛牽引大腿內側;有疼痛日久不愈而成小腸氣積的;有突然劇痛,就像死人一樣,不省人事,少停片刻,才能甦醒;有又痛又嘔吐的;有腹痛而又泄瀉的;有痛而胸悶不順暢的。所有這些疼痛,表現各不相同,如何加以區別呢?
岐伯說:寒氣侵犯到脈外,脈便會受寒,脈受寒則會收縮,收縮則脈像縫連一樣屈曲著,因而牽引在外的細小脈絡,就會突然間發生疼痛,但只要受熱,疼痛就會停止;假如再受寒氣侵襲,則痛就不易消解了。
寒氣侵犯到經脈之中,與經脈里的熱氣相互交迫,經脈就會滿盛,滿盛則實,所以就會痛得厲害而不能休止。寒氣一旦停留,熱氣便會跟隨而來,冷熱相遇,則經脈充溢滿大,氣血混亂於中,就會痛得厲害不能觸按。
寒氣侵入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便不能散行,細小的脈絡因之繃急牽引而痛,以手揉按,則血氣可以散行,所以按摩後痛就可停止。
寒氣侵入了俠脊之脈,即使重按,也不能達到病所處的地方,所以即使按了也無效益。
寒氣侵入到沖脈,沖脈是從關元穴起,循腹上行的,所以沖脈的脈不能流通,那么氣也就因之而不通暢,所以試探腹部就會應手而痛。
寒氣侵入到背腧脈,則血脈流行凝澀,血脈凝澀則血虛,血虛則疼痛。因為背腧與心相連,所以互相牽引作痛,如用手按之則手熱,熱氣到達病所,痛就可止。
寒氣侵入到厥陰脈,厥陰脈環絡陰器,並繫於肝。寒氣侵入脈中,血液不得流暢,脈道迫急,所以脅肋與少腹互相牽引而作痛。
逆行寒氣侵入到陰股,氣血不和累及少腹,陰股之血凝澀,在下相牽,所以腹痛連於陰股。
寒氣侵入到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脈凝澀,不能貫注到小腸經脈里去,因而血氣停住,不得暢通,這樣日久就成小腸氣了。
寒氣侵入到五臟,則厥逆之氣向上散發,陰氣衰竭,陽氣鬱遏不通,所以會忽然痛死,不省人事;如果陽氣恢復,仍然是能夠甦醒的。
寒氣侵入腸胃,厥逆之氣上行,因此發生腹痛並且嘔吐。
寒氣侵入到小腸,小腸失其受盛作用,水谷不得停留,所以就後泄而腹痛了。
熱氣蓄留於小腸,腸中要發生疼痛,並且發熱乾渴,大便堅硬不能排出,所以就會疼痛而大便閉結不通。黃帝問:以上病情,是通過問可以明了的,或者通過目視可以了解病情嗎?岐伯說:五臟六腑,在面部各有所屬的部位,觀察面部的五色,黃色和赤色為熱,白色為寒,青色和黑色為痛,這就是視而能見的道理。
黃帝問:通過捫摸就可了解病情嗎?岐伯說:這要看主病的脈象。堅實的,是邪盛;陷下的,是不足,這些是可用手捫切而得知的。
黃帝說:講得非常有道理!我聽說許多疾病都是由於氣的影響而發生的。如暴怒則氣上逆,大喜則氣緩散,悲哀則氣消散,恐懼則氣下陷,遇寒則氣收聚,受熱則氣外泄,過驚則氣混亂,過勞則氣耗損,思慮則氣鬱結,這九樣氣的變化,各不相同,各又導致什麼病呢?岐伯說:大怒則氣上逆,嚴重的,可以引起嘔血和飧泄,所以說是“氣逆”。高興氣就和順,營衛之氣通利,所以說是“氣緩”。悲哀過甚則心繫急,肺葉脹起,上焦不通,營衛之氣不散,熱氣鬱結在內,所以說是“氣消”。恐懼就會使精氣衰退,精氣衰退就要使上焦閉塞,上焦不通,還於下焦,氣鬱下焦,就會脹滿,所以說是“氣下”。寒冷之氣,能使腠理閉塞,營衛之氣不得流行,所以說是“氣收”。熱則腠理開發,營衛之氣過於疏泄,汗大出,所以說是“氣泄”。過驚則心悸如無依靠,神氣無所歸宿,心中疑慮不定,所以說是“氣亂”。過勞則喘息汗出,里外都越發消耗,因此說是“氣耗”。思慮太多心就要受傷,精神呆滯,氣就會凝滯而不能運行,因此說是“氣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