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水

舉水

舉水,即湖北東部地區一條較大的江流。舉水流域位於湖北省東北部,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下段北岸,北與河南接壤,東與巴水毗鄰,西與倒水交界,南臨長江,是鄂東北地區跨行政區域的一條較大水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舉水
  • 解釋:湖北東部地區一條較大的江流
  • 地理位置:湖北省東北部
  • 發源於大別山中段南麓
  • 河長:周先旺 
基本信息,地理風貌,歷史遺蹟,

基本信息

舉水發源於大別山中段南麓,鄂豫交界的風包裂山,自北向南,流經河南新縣局部、湖北省麻城市大部、紅安縣小部、武漢市新洲區大部,由黃岡市團風縣處注入長江,是長江的一級支流。舉水幹流全長170.4km,流域面積4367.6平方公里。幹流河源至麻城大橋為上游,長69km,河床比降17.9‰,河寬由上至下10m擴寬至280m,河床由卵石沙礫漸變為沙質;麻城大橋至柳子港為中游,長52.4km,河床比降4.9‰,河寬由280m漸變400m,河床由細沙組成;柳子港至出口為下游,長49km,河床比降3.7‰,河寬達到800~1000m,局部達到1500m,柳子港至辛沖由細沙組成,辛沖至河口由沙壤土組成。
麻城舉水麻城舉水
麻城依河而建,一道長堤將大河和城區隔開,河水清澈見底,麻城自來水廠建在河邊,河中間有幾個巨大的水塔。河堤又寬又直,堤的兩邊栽滿了垂柳,微風吹起,垂柳隨風搖擺,遠遠看去,就象姑娘的秀髮。

地理風貌

舉水流域兼有山區、丘陵、平原自然地貌,高低地勢差1328m,地形地勢呈山地-丘陵-平原緩變的台階分布,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流域東北部是山區,峰巒起伏,最高峰康王寨海拔1337m;東部龜山山脈環繞其境,主峰海拔1250m,其餘為400m以上中低山地,為中幼林及牧特產地。中部丘陵起伏不大,地勢和緩,面積廣闊為高低丘陵及河谷平原,幾乎全部耕種,是流域糧棉油主要產區。南部新洲以下是平原湖區,是農業、漁業生產基地。流域山區占42.5%,丘陵占46.6%,平原占10.9%。
舉水流域湖北省內包括麻城市大部、紅安縣小部、團風縣部分和武漢市新洲區等4個縣市(區),共有60個鄉級行政單位,1133個村民委員會,1993年年末人口166.8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48.18萬人,總勞力72.75萬個,總耕地面積為128.96萬畝,其中水田83.50萬畝,旱地45.46萬畝。上遊人口稀少,中下遊人煙稠密,單位面積人口382人/km2。流域內耕地多集中在幹流兩側及丘崗支流河谷,這些地方的墾殖指數可達40~50%,流域內人均耕地(按農業人口計算)為0.87畝,低於全省1.27畝的水平。
舉水河流經武漢市新洲區有一處延綿數里的沙洲,古稱“舉洲”,今人稱“宋渡島”。 舉水河最有特色的地方自然就是這裡就是,在柳子港大橋段上下游,河底不是淤泥,而是白色的細沙,這裡的沙洲毫不孫色與著名海灘。入夏水淺時,從河堤橫走舉水河,水沒不過成人小腿,即到舉洲沙洲,日光下沙灘白皚皚,顆粒細小純淨。河岸柳樹成蔭,桑樹成片,是一道很美的風景,微風輕鬆之時站在沙洲上,心曠神怡!而靠近河堤一側,因河底暗涌沖洗,水略深,且深淺不一。
主島上有一個行政村,叫宋渡村。有300多戶人家、1500餘居民,分6個自然村落住在島上。此島位於舉水河中間,在夏季漲水期,舉水河河寬陡增,宛如大湖。宋渡島容易被淹,淹水時,島上居民轉移到河兩岸人家寄居,隔河相望。

歷史遺蹟

舉水有著更為悠久的歷史。她所孕育的人類文明,我們可以尋覓到7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解放後,舉水河流域先後發現了近10處史前文化遺址。栗山崗、萬人墩、紅廟寨、謝家墩等遺址出土的彩陶、夾砂紅陶和石器,都是4600年以前的人類遺物。在考古學中,一般將彩陶和紅陶作為仰韶文化(距今4600年前)的標誌,而將黑陶作為龍山文化(距今約4000—4600年)的突出特徵。最早的文化遺存,莫過於麻城的後崗遺址了,這種新石器早期的文化遺存,在整個鄂東地區,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更早的發現。
古舉洲,是鄂東舉水河中下游沖積平原和丘陵崗的總稱,由北到南十數里地,與鄂東另一條大河倒水河之間東西相隔有一道由大別山發脈的丘陵崗。 春秋末,周敬王14年(公元前506年)著名的吳國、楚國之間的柏舉之戰發生於此。
近年來,在舉水河床上陸續被人們發現的石器、陶井、箭鏃、青銅璽和大量古錢幣,特別是在兩河之間(舉水、倒水)出土的一批批古代武士墓群,更能證明這裡曾經發生過慘烈戰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