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箱

舉報箱

舉報箱是指專供舉報人投遞舉報、控告違法犯罪信函和書面材料的設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舉報箱
  • 功能:供舉報人投遞舉報
  • 內容:違法犯罪信函和書面材料
  • 類型:裝有舉報材料的箱子
意義,發展過程,

意義

設定舉報箱是一項廣開言路,方便和鼓勵民眾打擊各種不利用國家發展和長治久安的貪污、腐敗、受賄、瀆職、營私等職務犯罪的有效措施。紀委、檢查、監察等許多機構在全國各地都設有舉報箱,舉報箱由專門的工作人員定期開啟,並及時拆閱、登記、處理舉報的案件並上報處理。
舉報箱在一個國家的發展進程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發展過程

堯舜時期的“誹謗木”
據史籍記載,遠在堯舜之時,舉報箱就有了雛形。有了讓百姓議政的“誹謗木”、“進善旌”、 “敢諫之鼓”。人們在交通要道上埋設木柱,作為辨認道路的標誌,並利用木柱刻寫意見,向執政者進言或表達訴求,“政有缺失,民得書於木”。因此,這種路標又稱作“誹謗木”,當時的“誹謗”意為“責過失、論是非”。
堯設立誹謗木,是讓人們把意見寫在上面或者敲擊出聲,讓他出宮當面聽取意見,以便改進政務。“誹謗木”,後來又被稱為“華表”,發展到後代,成為宮殿門前的裝飾物。
除了“誹謗木”還有“進善旌”和“敢諫鼓”都代表古時信訪和紀檢工作的開端。
戰國時期的“蔽竹”
公元前403年,魏文侯任李悝為相,李悝任相10年,主持變法,是戰國法家的代表。為穩定社會秩序,李悝幫助魏文侯建立了舉奸揭凶、懲污治吏的舉報制度,於“僻巷”設立“蔽竹”。在“僻巷”——人們不常到的街道設立“蔽竹”。所謂“蔽竹”,即現代的舉報箱,就是一個圓形的筒,長約尺許,上方有一個大約三寸見方的小口,以便檢舉人將寫有揭發內容的竹簡塞入筒內。
西漢時期的“缿筒”
西漢時期的名人趙廣漢在潁川都任郡守時,潁川官府與豪強勾結,結黨營私成風 。為抑強懲惡,趙廣漢從存錢罐中受到啟發,製作成“狀如瓶,為小孔,可入不可出”的“缿[xiàng]筒”,起到能夠“及得投書,削其主名”(保護舉報人)的作用。“缿筒”製成後,各地懸掛,並張貼告示鼓勵民眾投書舉報,保證為吏民保密。一段時間後,收到很多舉報信,趙廣漢根據舉報的線索,組織力量及時查處,從而使奸黨散落。
到了西漢,出現了一種叫“垢筒”的舉報箱。漢宣帝時期,潁川土豪結黨營私,橫行鄉里,魚肉百姓,無人敢治。上吏出身的趙廣漢出任潁川郡太守。趙廣漢到任後,決定進行徹底治理,為民除害。他從存錢罐中受到啟發,製作成“狀如瓶,為小孔,可入不可出”的垢筒,起到能夠“及得投書,削其主名”(保護投訴人)的作用。垢筒製成後,趙廣漢便令部下拿到各地懸掛,並張貼告示,鼓勵民眾投書舉報,保證為吏民保密。經過一段時間,收到很多舉報信,趙廣漢根據舉報信提供的線索,組織力量打擊罪犯,終於使奸黨散落,社會得到穩定。
晉代的“表木”
“誹謗木”一直流傳到了晉代,不過當時叫“華表木”。我們現在常見的裝飾性建築“華表"名稱就是源自這種表木,所謂的表木,類似是路標,然後在柱子上面增加一塊橫板,跟我們現在路標的樣子很相似。這塊橫板的作用是記事,當然也可以供大家舉報時所用,想舉報某某官員的話,半夜沒人時候搭把梯子,把內容刻到表木上橫板上。
崔豹《占今注·問答解義》:“程雅問曰:‘堯設誹謗之木,何也?”答曰:‘今之華表木也。以橫木交柱頭,狀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謂之表木,以錶王者納涑也。亦以表識衢路也。秦乃除之,漢始復修焉。今西京謂之交午木。”
南北朝的“謗木函”
“表木”流傳到了南北朝的時候,梁武帝蕭衍覺得舉報人半夜爬梯子上去刻字不太方便,為了方便百姓,暢通言路,便推出了一項便民之政。就是在誹謗木的旁邊裝一個木匣,叫做“謗木函”,老百姓的舉報信、意見書都可以投進去,再交由專人處理並上報。
梁武帝蕭衍衍做皇帝之後,初期的政績是非常顯著的。他吸取了齊滅亡的教訓,自己很勤於政務,為了廣納眾見,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下令在門前設立兩個盒子(當時叫函),一個是謗木函,一個是肺石函。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沒有因功未能受到賞賜和提拔,或者沒有良才使用,都可以往肺石函里投書信。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給國家提什麼批評或建議,可以往謗木函里投書。
唐朝的“銅匭”
公元686年,武則天執政時期,在朝堂上設定了“銅匭[guǐ]”,《資治通鑑》中記載“銅匭”:“其器共為一室,中有四隔,上各有竅,以受表疏,可入不可出”。銅匭有專人開啟,面呈武則天親覽,使舉報真正上達。由補闕、拾遺與御史等人充任理匭使,在朝堂執掌匭事,專門受納臣民的“進書”或訴狀。武則天設定“銅匭”本意在於接受臣民諫議時政,自陳冤屈;還有治國謀略方面的投書,從而得到真實的情報,以加強皇權,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反腐敗的作用。可以說“銅匭”與今天的舉報箱,有些相似了。
公元686年,武則天執政時期,在朝堂上設定了“銅匭”(即銅製匣子),《資治通鑑》中記載“銅匭”:“其器共為一室,中有四隔,上各有竅,以受表疏,可入不可出”。由補闕、拾遺與御史等人充任理匭使,在朝堂執掌匭事,專門受納臣民的“進書”或訴狀。武則天設定“銅匭”本意是接受臣民諫議時政,自陳冤屈,以及治國謀略方面的意見書,從而得到真實的情報,以加強皇權,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反腐敗的作用,但後來任用酷吏製造了大量冤假錯案,所以說武則天時期的“銅匭”是只是維護其自身統治的一種工具。
建國時期
我們黨用於反腐敗的舉報箱則設定於1931年,當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皺形——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政府下設各部門,其中的工農檢查部控告局於同年製作了一個小木箱(如圖),將這個小木箱掛在了江西興國縣高興區蘇維埃政府。木箱體積為16×18×18.5立方厘米,正面用毛筆工工整整地書寫著三個大字——控告箱。這一歷史文物揭示了我們黨從成立之初就開始了反腐。
網路時代
今天網路電子信箱和電子信件產生了,網路以其公開透明等的特性,成為反腐的天然利器,深刻地影響著和改變著傳統的反貪的手段和模式,充分發揮了網路的效用,實現了反腐與網路的良性互動。網路時代利用電子方式與網路的便利讓舉報無比快捷,超越以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