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窪文化編織紋

興隆窪文化主要分布在西遼河、大凌河流域,以內蒙敖漢旗興隆窪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為代表,該遺址的碳素測定年代為距今7000多年,興隆窪文化是西遼河一帶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興隆窪文化的陶器,“器表素麵者極少,普遍飾滿由三至五種紋飾組合成的複合紋(以壓印紋和附加堆紋為主)”。紋飾的樣式和新樂文化、小珠山下層文化一樣都是刻意摹擬編織物的肌理紋樣。有席形紋、橫排“人”字形紋、網紋、戳印凹點紋等。器口下多飾平行弦紋帶。這些紋樣也多飾於筒狀罐上,比後來的紅山文化的同類陶器更加逼肖竹和藤條的編織器。在這些早期的陶器上,當時人們不惜工力地裝飾著編織紋,是認為器物上的編織紋是器皿能產生功能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但是這種編織紋的功能只是臆想中的,因此寄於想像中的裝飾紋樣的功利目的必然淡薄下去,而審美的觀念卻逐漸萌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