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山(甘肅蘭州市榆中縣山峰)

興隆山(甘肅蘭州市榆中縣山峰)

興隆山是距蘭州市最近的國家級自然森林保護區,位於蘭州市榆中縣城西南五公里處,距蘭州市60公里,海拔2400米。古因“常有白雲浩渺無際”而取名“棲雲山”,向有“隴上名勝”之稱,被譽為“隴右第一名山”。

棲雲山因清代高道劉一明的《棲雲筆記》而聞名天下,劉一明(公元1734--1821),號悟元子,別號素樸散人。山西平陽曲沃縣(今山西聞喜縣東北)人。全真道龍門派第十一代宗師。也是繼王重陽王常月後的乾隆嘉慶年間全真龍門派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精通內丹、《易》學,兼通醫理,撰著有《周易闡真》《悟真闡幽》《修真辨難》《象言破疑》《修真九要》《陰符經》注等,以發揮內丹之道,後被輯為《道書十二種》,流傳頗廣,為清代內丹學一大家。又撰有《道德經會要》、《心經解蘊》、《金丹口訣》、《棲雲筆記》,及醫書《經驗雜方》、《經驗奇方》、《眼科啟蒙》、《雜疫症治》、《沙脹眼科》等行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興隆山
  • 地理位置:甘肅省蘭州市
  • 開放時間:06:00~21:00
  • 門票價格:30.00元
  • 著名景點:成吉思汗雕像,劉一明墓,大佛殿,太白泉
  • 建議遊玩時長:6-8小時
  • 適宜遊玩季節:每年3月-6月為宜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門票預訂,景區熱度指數,山系概況,地理環境,地質地貌,氣候特點,土壤情況,重點景區,蔣介石官邸,官灘溝,散文描寫,民間傳說,道教文化,相臨景點,旅遊攻略,

山系概況

興隆山位於蘭州市榆中縣城西南五公里處,距蘭州市60公里,海拔2400米。古因“常有白雲浩渺無際”而取名“棲雲山”,向有“隴上名勝”之稱,被譽為“隴右第一名山”,早在西周時已成為道人鑿洞修行之地。
唐宋時,興隆山神殿甚多,香火旺盛,稱“洞天福地”。清代時,這裡廟宇樓閣,或依山面壁,或深藏密林,畫棟雕梁,飛檐紅柱,甚為壯觀。後大多被毀,僅存清代所建飛跨興隆峽的雲龍橋(臥橋)一座。清康熙年間取復興之意,改名“興隆山”。本世紀五十年代,全山亭台樓閣以及廟宇達70多處,景點24處,成為、道勝地。
興隆山是距蘭州市最近的國家級自然森林保護區。主峰由東西二峰組成,東峰“興隆”海拔2400米,西峰“棲雲”海拔2500米,二峰間為興隆峽,有雲龍橋橫空飛架峽谷。現棲雲峰有混元閣、朝雲觀、雷祖殿等殿閣;興隆峰有二仙台、太白泉、大佛殿、喜松亭、滴淚亭等景點。史載,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時,病逝於興隆山,其衣冠和兵器用物安放於此。1939年,成吉思汗的靈柩運至興隆山,密藏於大佛殿內;1949年8月才遷往青海塔爾寺;1954年,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迎回,安放在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新建的成吉思汗陵寢室。興隆山因這段歷史而更加著名。

地理環境

地質地貌

保護區山脈系祁連山山系東延部分,由馬銜山系的高中山群所組成,主要山脈有馬銜山、興隆山和棲雲山。馬銜山與興隆山南北對峙呈馬鞍形,興隆山、棲雲山兩座主峰由馬銜山分支曲折而來。山體長約37公里,寬約17公里,山勢走向呈西北西東南南,地勢南高北低,海拔在2000——3600米之間,馬銜山主峰海拔3670.3米,比高為500——1000米之間,是黃土高原範圍內唯一超過3600米的高峰。山體過境後,向東延伸終止於浩瀚的黃土丘陵。在大地構造上是介於秦嶺地槽系和祁連山地槽系之間的秦祁台塊上的孤島狀的石質山地,次級構造單元為青石嶺──馬銜山橫斷帶的馬銜山褶穹和興隆山褶凹,本山地自寒武紀前隆起,經過加里東、燕山期喜馬拉雅期等新老造山運動的影響,到了第四紀初才形成基本的山脈水系。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山地因受造山運動的顯著抬升和切割作用,主體複式向斜多呈V型的陡壁深谷,溝谷縱橫,河床比降較大多跌水,山脊呈波狀起伏,坡度多在30度以上,地形呈齒狀。山體兩側與黃土高原鑲嵌,多為黃土剝蝕地貌,主要地形形態有高山深谷,土石山樑峁。
興隆山興隆山

氣候特點

保護區地處東亞大陸內地,按全國自然區劃氣候分類為東部季風區,大陸性氣候顯著,屬高寒半濕潤性多雨氣候。主要特徵表現為四季分明,水熱同季。春季乾燥多風;夏季晝熱夜涼,初夏乾旱,盛夏多雨;初秋陰雨稍多,深秋涼爽少雨;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氣溫3─7℃,其中最高(7月)為13─18℃,最低(1月)為零下8─9℃;活動積溫為1800─2800℃;年降水量450─622mm,有效降水量340─520mm,降水頻率不均勻,多集中在7、8、9月,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55%左右,在山地增雨作用下,一般海拔每升高100m降水量約增27mm。馬銜山主峰年降水量可達800mm;無霜期70─130天,平均103天。林區年平均溫度4.1℃;平均降雨量621.6mm;平均蒸發量918.6mm,為年降水量的1.5倍;相對濕度68%,≧10℃積溫1577.5℃;平均無霜期110天左右;乾燥度0.65;凍土深度平均為120cm,極端最大150cm。主要災害性天氣是乾旱。
興隆山興隆山

土壤情況

保護區內土壤主要是石質山地發育的灰褐土,此外尚有高山草甸土亞高山草甸土栗鈣土新積土。沒有完整的分布帶,往往是由於坡向的關係成地帶性土壤復區。峽中山坡因地勢較高,降水多,氣溫低,蒸發弱,植被蓋度大,土壤主為灰褐色。由於地勢和坡向的差異,引起氣候和植物的變化,發育著不同的淋溶灰褐土。陰坡林地的地帶性土壤為淋溶灰褐土。成土母質主為千枚岩玄武岩、砂礫岩、火山岩等殘積物、坡積物以及黃土物質等。一般肥力較高,有機質含量為1.63%,但土層較淺。陽坡次生林地和灌叢地的地帶性土壤為碳酸鹽淋溶灰褐土。成土母質與陰坡相同,但由於處地坡度較大,排水性好,光照充足,蒸發快,而碳酸鹽反應強烈,多呈鹼性,有機質含量低,肥力較差。海拔3000米以上地帶,因空氣濕度較大,氣溫低,植被多以灌叢、草本為主,故土壤由亞高山草甸土過渡到高山草甸土。前山各峽口東、西兩側的緩坡地帶,屬黃土母質上發育的栗鈣土,黃土層堆積較厚,植被稀疏,蒸發量大,土壤乾燥,有機質含量低,壤質疏鬆,透水良好,土層深厚但肥力較差。PH值為8,呈強石灰反應。保護區生物資源豐富,已經查明有大型真菌109種、高等植物1022種;蜘蛛昆蟲類1135種、高等動物160種。它們是保護區可更新的資源,也是複合生態系統的主體。保護區原為道教聖地,可供旅遊參觀的景點很多,它們和複合生態系統主體一樣,都應注意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
興隆山興隆山

重點景區

雲龍橋
雲龍橋是一座畫廊式木拱橋,橋身為木體弓形,精巧玲瓏,似彩虹跨越山澗。橋身長155米,寬3米,橋上設廊7間,橋的兩頭各有一閣,是歇山頂四角飛檐的建築。廊內雕樑畫棟,廊頂覆蓋琉璃瓦。按道家的義理,“龍騰雲,雲從龍”,這座橋使棲雲、興龍兩峰貫通一氣,所以叫做“雲龍橋”。橋頭篆刻著一副醒目的對聯:“雲比泰山多,霖雨蒼生仙人悅;龍入滄海外,撲巒翠靄靈氣來。”
經明末戰亂之後,山裡的香客已經絕跡,只留下寂靜的空山。谷內原有一座臥橋,當時已被洪水沖毀,只剩下兩個橋墩。劉一明觸景生情,無限感傷,立志要把此山修整一番,恢復“興隆”勝跡。於是他行醫治病,為興隆山募集資金。經過多年的努力,在山上修建了百十座殿閣亭樓,還架起了一座宏偉的木拱橋,當時取名“迎善橋”,意思是迎接八方的善士。從此,興隆山的香火四季不衰。後來山洪暴發,橋又被沖跨,劉一明非常惋惜,束手無策。他有一個徒弟叫唐童,一天在邊採藥,見有人落水,便不顧一切地下水搭救,救上岸一看,是個又瞎又聾的老婆婆。唐童沒有嫌棄老人,而是替她換好衣裳,找來許多食物給她吃。老婆婆覺得唐童善良,就送給他一根三寸長的麥秸,說遇到河流擋路,它可以當橋。唐童接過麥秸,正要道謝,老婆婆忽然不見了。唐童想驗證老婆婆的話,來到河邊,把麥秸放在河上,轉眼間就成了一座精美的橋。從此,這座橋再也沒有被洪水沖跨過。
興隆山興隆山
這裡的橋最初建於乾隆二十八年,即公元1763年,多次毀壞又重修。光緒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900年,甘肅布政使岑春煊撥銀重建,知縣陳昌把它改名為“雲龍橋”。雲龍橋是興隆山古建築之一,也是興隆山的標誌之一,列入省級文物保護。1981年,政府撥款進行改建,因為當時橋身已經傾斜。1985年,蘭州市園林局重新彩繪此橋,將陳昌所題的對聯刪字後,由甘肅書法協會副會長趙正書寫,懸在亭前。
大佛殿
大佛殿中間有大殿三間,兩旁各有配殿兩間。斗拱重檐,雕樑畫棟,均以藍、綠、紅三色相間彩繪,莊嚴肅穆。殿前三株雲杉挺拔高大,院內有蒙古包五頂。大殿上方“大雄寶殿”四個字是趙朴初的手筆。正殿里供奉著三方佛,中間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左邊是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右邊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釋迦牟尼前面就是赫赫有名的馬背天驕元太祖“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是蒙古語,意思是“像大海一樣偉大的領袖”。大殿內的塑像,泥身金妝,線條流暢,形象逼真,是甘肅平涼藝人的傑作。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戎馬一生的鐵騎將軍,英勇善戰的民族英雄。他高超的用兵策略和顯赫的一代武功,威震歐亞,功澤華夏。在中國的戰略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為中華民族爭了氣,壯了膽。不愧為“民族精英”的稱號。一九三九年,成陵文物為避免日軍劫掠,民國政府應伊克昭盟盟長的請求,決定迅速西遷,並委託鄧寶珊高雙成、何兆國等高級官員組成遷陵專使。五月十七日,根據歷史學家的建議,尊重成吉思汗生前1226年攻打西夏時曾在興隆山屯兵、整軍、療養的前因,決定將成吉思汗靈遷往甘肅興隆山。為了紀念成吉思汗靈櫬在興隆山暫厝十年的歷史,以其在中國歷史上起到的作用,1987年蘭州市人民政府和榆中縣人民政府投資四十二萬元重建大佛殿,榆中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得元同縣外事旅遊局局長單進倉專程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協商,並同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聯繫,將在伊金霍洛安放的成吉思汗、忽蘭哈敦的靈櫬及其遺物蘇魯定、寶劍和馬鞍進行複製,得到協助和支持。經過一年的共同籌備,終於在興隆山大佛殿成立“成吉思汗文物陳列館”,使歷史的一幕得已在現。
興隆山興隆山

蔣介石官邸

一九四二年國民黨甘肅省政府為迎接蔣介石來蘭,抽調了專門的工程設計人員,在此修建了一所小巧玲瓏、結構獨特、莊嚴深邃的小別墅。這就是有名的蔣氏行宮。一樓設有客廳、候見室、侍從室、會議室;二樓有會議室、機要室、臥室、化妝室和衛生間。一九四三年八月,蔣介石、宋美齡和機要秘書陳布雷等一行人馬都住在這裡六日。每天會後飯余,蔣介石拄拐杖、偕夫人在附近散步,或乘滑竿上山遊覽。在這裡,蔣介石主持召開了西北軍政會議。
馬銜山旅遊小區
馬銜山旅遊小區地處興隆山南側呈西北、東南走向,面積為398公頃,最高海拔3670米,山頂如平川,寬約8—10公里,長約40—50公里。馬銜山以高山寒帶凍土地貌為主要景觀特徵,高聳的地勢和嚴寒的氣候條件,使馬銜山的地貌景物與興隆山截然不同,而與號稱地球三極的青藏高原極為相似。馬銜山地貌景物奇特,既有凍丘地貌,又有古冰緣遺蹟,是考察冰川凍土地貌的重要地點。馬銜山氣候、植被垂直性分布非常明顯,既有原始森林,又有高山草甸,每年盛夏可見到山頂白雪飄、山腰百花艷、山下綠波盪的奇妙景觀,真可謂“一日曆四季,十里不同天”。馬銜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留傳有大石馬、小石馬、石棺材、金龍池等民間傳說。據《榆中縣誌》記載:唐代《故交河郡夫人慕容氏墓誌序》中稱馬銜山為“薄寒山”;宋、明稱“馬御山”;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肅莊王朱瑛將“馬銜山”闢作避暑山莊;清代稱“馬寒山”,以“寒山積雪”列入榆中八景;民國年間改稱“馬銜山”,沿用至今。
興隆山興隆山

官灘溝

官灘溝旅遊區屬興隆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蘭州市東南25公里處的和平鎮境內,面積為342公頃。是以森林自然生態為主的新型旅遊區。官灘溝系明代肅王牧馬場舊址,舊稱“肅府官灘”,現留有“牧馬官灘”界牌一座。區內兩山夾一溝谷,幽谷旁通。山形雖無興隆山之峻奇,但充滿山林野趣,進入官灘溝使人感覺到滿目青翠,明朗開闊。區內森林覆蓋率達86.2%,隨著海拔的升高,依次出現人工針葉林,次生闊葉混交林和高山灌叢。喬、灌草錯落有致,季相色彩變化豐富,森林環境絢麗多彩,十分宜人。谷內溪水清澈,終年不斷,為優質礦泉水,現已被開發利用。從峽谷中潺潺流出的山泉如絲如鏈,匯聚滴水崖,形成別具特色的滴水崖瀑布,令遊人流連忘返。官灘溝山勢平緩,風景秀麗。春天林木青翠,春光融融;盛夏萬木爭榮,百花盛開;金秋景色絢麗,滿山紅遍。給人以恬靜、舒盈、清新的自然享受。官灘溝的風景林主要為楊樺林和灌木林,樹種組成分別為山楊、白樺、遼東櫟和栒子、沙棘、黃薔薇等。
興隆山興隆山

散文描寫

據《蘭州日報》報導: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語文課外閱讀訓練100篇(金版)》(2009年7月第7版第4次印刷)收錄了興隆山所在地甘肅榆中縣籍作家許鋒(現為中國作協會員、廣州市蘿崗區作協主席)的散文《興隆紅葉情》。
據了解,作為高中學生閱讀的現當代文學作品集,《高中語文課外閱讀訓練100篇(金版)收錄了現、當代波蘭、保加利亞、印度、法國和中國以及中國台灣45位作家的作品。
《興隆紅葉情》寫於2001年8月,發表於2002年1月17日《人民日報》“大地”副刊。此文發表後陸續被選入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北京朝華出版社、吉林延邊大學出版社《閱讀版語文》、《感動心靈的美文》、《超級閱讀國中讀本》等書籍。自2003年開始,此文還被選入安徽、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多所中學高考語文模擬試卷,有關此文的試題高達14分至25分。
興隆紅葉情
許鋒
在城市,大抵是尋不到紅葉的。到了晚秋時候,城市的樹們開始焦躁不安,像幽怨的婦人,面無激情。葉子開始無奈地脫落,然後被路人踩著,被很快地掃掉。那葉子是桔黃的,斑駁的,脈絡模糊。像是去妝的女子,蒼白無力。
於是你看秋天的樹,連同葉子,都被人們漠視了。樹下不再有情侶們的呢喃,不再有孩子們的歡笑。倘若有人仍然站在樹下,仍然對著樹幹發獃,那也許能引起不大不小的圍觀。
城市的樹們因此是悲哀的,城市樹們的葉子因此也是悲哀的,不比鄉下的樹,不比原始的森林。
在這個季節,我突然發現了離蘭州不遠的興隆山的紅葉。漫山遍野,燦爛奪目,在濛濛細雨的掩映下,像一幅潑墨的山水畫,鑲嵌在山體上,並且呈現突兀狀。那紅是大氣的,具有山的奔放的秉性;又是含蓄的,似乎是在壓抑,等候著迸裂的時刻。這個時候,紅葉正是可愛的。
小橋流水人家,這樣的景致在城市我更覺得是一種幻覺,有幻覺其實也是難得。但在這裡卻很實在,有橋有水,至於人家,便是清掃梯道的山姑了。紅葉便是在這個時候,輕輕地拂動著,你的目光隨著,你的心情隨著,你的思緒也隨著,甚至在紅葉們跌落的那一瞬間,你的心也猛地一墜。
紅葉們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尤其在微冷的山間,在有些蕭瑟的深秋,它們活著,活潑地活著;它們笑著,燦爛地笑著;它們既陪襯著山影的蒼茫,又主宰著生命的本色,因此它們是有理由驕傲的。
站在樹的腳下,以仰望的姿態,你會發現紅葉是那樣的鮮嫩,細細的雨珠隨著輕微的山風不停地落下,文弱和溫柔的感覺會馬上在臉上洋溢開來,如果你忍不住想去觸摸,你大概要落一身雨了,或者你還沒有爬上樹,紅葉們便蕭蕭而下了,於是便很後悔。其實再美麗的東西攥在手心裡,也會黯然失色,紅葉的美麗就在於仰望。山峽、澗谷,或者在路旁,遠遠地看著,遠遠地靜視,或者是透過車窗,在一首悠揚舒緩的音樂中,認真地望一望,你的心靈大約會平靜許多。
紅葉們的精神是積極的,張揚的,不做作,不掩飾,不虛偽,不欲擒故縱。這樣的景物,也難尋了。只有在大山里,在沒有污染沒有浮躁沒有物慾的純淨的自然中,她才會真實地存在。
紅葉就是這樣一種感覺,遠觀時美麗無比,近看時嬌柔可愛,我甚至不知道紅葉的真實的名字,不知道生長紅葉的樹們的真實的名字,可這些很重要嗎?就像街頭款款而行的女子,倘若你知道她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知道她的脆弱,她的瑕疵,那么,你的目光是不是會游離?
我說,要是陽台上有這樣一樹紅葉,那該多好。友人說,離開這裡,紅葉都會死掉,即使不死,那紅色也是攙雜著另外的成分,像城市的女人的臉,被化學的東西淹沒了。
離開時,我撿了兩片剛墜落的紅葉,一圈是鮮紅的血的顏色,中間是深厚的黃,莖像一根細微的紅燭,我想女兒看到,一定會發出驚訝的叫。在城市,她也許永遠都看不到真實的紅,真實的黃。她的眼睛被捂得嚴嚴的。

民間傳說

明朝重臣劉伯溫與興隆山的傳說
傳說中位於興隆山西山的蒲家墳(遠景)傳說中位於興隆山西山的蒲家墳(遠景)
明代皇帝朱元璋開國重臣劉伯溫斬西北龍脈的傳說老少皆知。在有關史書的傳說中,記載著劉伯溫與西北黃土高原隴右明珠——榆中興隆山的許多神話故事。
興隆山地處甘肅省省會蘭州東45公里、榆中縣西南6.8公里處。有興龍、棲雲兩山峰,主峰有東西兩峰組成,仙人峰、靈龜山皆系兩峰支脈。兩峰間為興隆峽,有雲龍臥橋橫空飛架峽谷。其脈來自馬銜山,枝連皋蘭山,東結飛龍臥虎之勢,西集瑞鳳靈龜之象。相傳此山以東1公里有座雲盤山,那裡曾經是軒轅黃帝羽化升天的地方。人們為了祭奠黃帝,決定在雲盤山建道觀, 不料夜間有神狐將五色道旗銜至興隆山,於是便易地而建。而棲雲主峰建有混雲閣、朝雲觀、雷袒殿閣;興龍峰有二仙台、太白泉、大佛殿、喜松亭、滴淚亭等。山上曾有位道士說:“山有龍興之狀,此地必出真龍天子(皇帝),藏龍臥虎之地。”在興龍山與棲雲峰中間有座形似彌勒佛袒腹而坐的小山叫仙人峰,這裡青松如雲,蒼翠欲滴,鳥飛蟬鳴,宛如一處仙境。相傳很久以前,這裡還是一片汪洋大海。有一年,鎮海仙童觸犯了天規,玉皇大帝用仙仗把鎮海仙童打下天宮,鎮海仙童摔倒在地上,變成了一座大山,這就是仙人峰。龍王的兩個太子聽到,起來相勸,也變成了兩座山峰,就是現在的興龍山和棲雲峰,將仙人峰團團圍在當中。仙人峰是由神仙化成的,自然在當地老百姓心目中成了風水寶地。
據有關史料記載:金代和元代時的榆中縣,有一個身世顯赫的女真族世家蒲察氏,先後出了五六個當過國公、將軍之類的大官,其中金代的燕國公蒲察俊最有名。過了若干年,當朱元璋坐天下的時候,蒲察氏敗落改為蒲氏。此後連個知縣、把總之類的文武小官都沒有了,只出了一個精通地理勘察風水的先生,便是蒲察俊後裔孫蒲察世祿。孫蒲察世祿為鞏昌路都元帥,金蘭會都元帥,闔州安撫使;曾孫蒲察誼,明代列為貢生,為榆中的賢達。
相傳,在明初洪武年間,榆中縣蒲家莊蒲陰陽,為了奪取江山,主宰天下,到全國各地察訪風水寶地,曾汲取江南,踏遍西北,見很多地方雖然能取得江山社稷,但不能持久鞏固,所以不停地選又不斷地放棄。一日凌晨,他突然看見西面的興隆峽谷紫氣氤氳佛光普照,一束龍脈徐徐從興隆山谷騰空而起,不禁大驚失色,此地必出帝王!尤其仙人峰背靠起伏的興龍山,面對高聳的棲雲峰,內含騰飛之勢,外有登天之舉,谷中清流沿著山際涓涓而去,宛如玉帶,三山低頭,五峰朝供,此處作為墓地,可取得江山並保住千秋萬代。
他掐指一算,自己的大限已到,蒲陰陽當即進山,在興隆山中盤亘數日,並在龍脈出沒的地方為自己選中一塊風水寶地,坐北朝南的仙人峰懷中埋下一枚麻錢(古幣),將來帝王必出自蒲家。
蒲陰陽還是不放心,又讓自己略微懂得風水的兒子四處察訪墓地。結果兒子也選準了這塊地方,將一枚繡花針穿根紅線扎在地上。第二天,父子倆一同到仙人峰察看選的墳址是否相同。兒子順著紅線刨開黑土,見繡花針扎於銅錢方孔之中,蒲陰陽十分高興,吩咐兒子說:“兒呀,爹爹大限已到,沒能給你留下什麼財產,我死後不能給我掛一針一線,你若見到蛇打鼓、馬搖鈴、驢騎人,就把我埋在這裡,並且在我死後一百日那天太陽升起的時候,太祖朱元璋必定在金柱前洗漱。那時候,你朝著東方連射三箭,必將取代朱元璋成就帝王大業。”蒲陰陽的兒子半信半疑,不幾天,蒲陰陽死後,兒子便按其遺囑,不給死去的爹爹穿一針一線,而他的妻子為了遮羞,硬是給老人穿上了一件褲頭。兒子便讓村里人將靈柩抬到墓穴等待時機。沒料到老天連續下了七七四十九天淫雨。這天天剛放晴,山後一個陰陽在谷中歇息,無意中將陰陽扇鼓壓在一條蛇上,棺材抬進興隆峽谷時,蒲陰陽的兒子碰巧看見這條蛇用尾巴敲打著臥龍橋頭的一面石鼓玩,他大為震驚,漸漸深入幽谷,一群商人趕馬走來,脖脛里的銅鈴鐺響成一片,在山谷里迴蕩無窮。蒲陰陽的兒子更加驚奇,想看看爹爹說的驢騎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走了半晌,並不見此怪事,蒲陰陽的兒子內心犯起了嘀咕,驢怎么會騎人呢?突然峽谷烏雲四起下起瓢潑大雨,一農夫的驢恰巧產下一小驢駒子,農夫怕小驢駒子被雨淋壞了,索性背在肩上下山,蒲陰陽的兒子一見大喜過望,連忙將老父親葬在這裡。可是挖開墓坑一看,裡面竟然埋著三枚麻錢,原來正是蒲陰陽為自己選好的風水寶地!
安葬好蒲陰陽後,兒子便再沒有回家,按照爹爹的遺囑,開始晝夜不間斷地為爹爹守墳。但是在這深山老林中守一百天墳不是件容易事。天一黑,周圍的山就像一塊黑幕蒙在眼上。狐鳴狼叫,怪獸出沒,加之淫雨不斷,好不容易守到第九十九天。這天紅日剛出東方,他的妻子送來飯,見他住的窩棚里雨水還在滴落,心疼地說:“你整天守在這裡,讓我天天走幾十里路送飯,我走路不要緊,就是天天擔心你會不會被狼叼走,怕你生病沒人照顧,你看看,你都熬成什麼樣了!”他的妻子邊說邊抹著眼淚,又接著說:“現在只差一天了,俗話說‘有個九十九,沒個一百一’,你就照爹說的,照日頭射上一箭我們回家吧!”
蒲陰陽的兒子聽了妻子的話,心想只差一日,也無大礙,便心急火燎張弓搭箭朝著東方連射去三支金翎箭,正好射在南京紫禁城裡金鑾殿的金柱子上。據說剛起床的朱元璋走到宮柱背後,突然天崩地裂三聲巨響,第三支箭恰好射在金龍柱上,再差一步朱元璋必死無疑!朱元璋大驚失色,急忙找來軍師劉伯溫,劉伯溫掐指一算,連呼“不好”,西北要出帝王。
劉伯溫手執朱元璋御賜上方寶劍,帶著三千人馬,日夜兼程到西北察訪龍脈,每到一處,將有龍脈的地方挖開口子斬斷脈氣。最後劉伯溫一直尋到蘭州榆中興隆山,見兩峰系馬銜山支脈,如龍飛躍,前有鳳凰嶺如同屏風立於峽口,藏精聚氣,一派帝王之象。能掐會算的劉伯溫深知,蘭州歷史上曾出過黃金,故又有“金城”之名。古代風水堪輿理論,將山與水形成的格局,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分為五類,以論地之吉凶。劉伯溫斷定蘭州為一大都會,皋蘭山坐南朝北,開八扇威屏,如大將屯軍,黃河水自西而東,環繞而去,其形如玉帶纏腰,水口緊鎖,明堂開闊。太祖為秦嶺山脈,千里來龍,千里結作,少祖為黃土高原第一峰馬銜山,主峰海拔3700米,其勢峻險,方圓數百里,終年積雪,雄踞隴右。其脈向東北而出,結興隆山陰宅穴場,能產王侯將相、真龍天子,故曰“興龍”,其脈向西北而去,結皋蘭山蘭州省城,與黃河水組成“金城”格局,故曰“金城”,能興國立都。劉伯溫帶幾百號人鑿挖興隆山山石,取出棲雲山半山的蠟燭(兩錠黃金),確定蘭州的黃金在興隆山。進一步確定西北的龍脈便在此處,隨後開始斬龍、伏龍。起初命人挖仙人峰左腿,可奇怪的是,白天挖的大坑在夜間又會長平,一連挖了十幾天還是原來的模樣。
有一天晚上收工後,有個老士兵的菸袋掉在了挖取出來的土地上,走到中途又返回去尋找。聽見挖開的壑口裡,有人喊叫說:“快點長!快點長!老士兵把這件事告訴了督工的官兵,官兵又稟報給了劉伯溫,劉伯溫便下令輪班斬挖,晝夜不停。又挖了三天三夜,挖出個蘆草根,士兵們將其斬為兩段,蘆葦中不斷湧出鮮血,一直流到興隆山峽河邊,離峽水河邊一指寬的地方有個牛蹄窩,血流到蹄窩中剛滿就凝固住不流了。劉伯溫上前一看,暗暗自喜:“真好,真好若蘆葦中的鮮血流到峽谷的河水裡,便可藉助‘青龍’,東山再起。”有位當地老人講了蒲陰陽兒子守父親墳的事兒,劉伯溫聽後更是大吃一驚:“就因為少守了一天的緣故,不然他就成就帝王了。劉伯溫還聽到蒲陰陽臨終前囑咐兒女不要給他穿一針一線,可是兒媳婦不忍心,給穿了一條褲頭。劉伯溫聽後暗暗竊喜,如若沒有給穿那件褲頭,他定能乘馬飛騰,助兒子成事,給蒲家流下千古美名。
劉伯溫聽說了常有惡龍盤踞在興隆山上,擔心會留下隱患,便將惡龍的一條腿斬下,落在地上長成了一棵高大的松樹,樹根攀岩在半山坡上,頗像龍爪。現如今,閒暇時,邀朋友和家人去爬興隆山時,還偶爾會聽到其他遊客談論龍爪松,會有一些遊客停在一棵已有500多年歷史的老樹前拍照留念,當人們抬頭看時,發現它的樹根真的酷似龍爪,深深地扎在山石中。
劉伯溫斬龍脈的故事老少能詳,“劉伯溫斬斷龍脈後,出現了這一道河谷,馬銜山的水從分水嶺被“榆七蘭三”分成兩股,有三分水從柴溝河流入了蘭州匯入黃河,七分水分成兩股從上莊、羊道溝和白家堡、紅莊子、馬坡、臥龍窩流下匯合在龍頭峰一處,向峽外流向了榆中宛川河匯入桑園子峽的黃河內。

道教文化

傳入興隆山的宗教是道教,始於東漢桓帝永壽年間,四川鶴鳴山人在興隆山傳播張道陵道教理論,始有人在興隆山修行,此後,歷代綿延不絕。佛教於漢明帝時傳入我國,東晉十六國時乞伏熾磐在尖山東山堡下修“千佛洞”,唐貞觀時佛教盛行,新營有十二寺,苑川有三寺,麻家寺一帶有三寺。伊斯蘭教於清乾隆八年(1743)傳入榆中。基督教始於清末光緒年間由三角城鄉大興營村人沈學廉引入。迄至今城關鎮教堂有信徒500多名。縱觀歷史,道教為興隆山宗教活動的主體,所以,史稱興隆山為道教名山。
道教源於殷商時代卜筮吉凶的巫師。漢成帝時(前32—前7)方士甘忠將黃帝、老子(合稱黃老)的道教學說與儒家讖緯學說的具體內容相結合,作了《天官曆》、《包元太平經》。《太平經》的出現與傳播,標誌著道教的形成。道士形成於戰國時期,時齊人鄒衍以五行陰陽學說解釋“知仙方”、“煉丹術”,此“神仙方士”逐漸變為道士。道士宗派較多,存在時間較長的有兩大派:一是張道陵(34—156)創始的“天師道”,又稱正一派、正一道、陰陽,不出家,不蓄髮,可吃葷、娶妻;二是宋代陝西鹹陽人王重陽(1113—1170)創始的“全真派”,稱道士,住道觀,蓄髮挽髻。道觀首建於武帝封二年(前109),“公孫卿上言武帝:‘今陛下可為觀如緱城,置脯棗,神人宜可致也,且仙人好樓居。’於是上令長安則作蜚廉桂觀,甘泉則作盆延壽觀。使卿持節設具面候神人”(《史記?封禪書》)。
興隆山道觀發祥於何時,尚無準確文字記載。據道士武宗賢回憶,興隆山自在窩有本《神仙綱鑑》說,東漢張道陵傳道時,興隆山就有了廟宇。而另一種說法是始於兩晉。“唐宋時香火興旺,稱”洞天福地“(《棲雲筆記》)。清代盛期共有道觀七十多座,房屋近千間。順序按”神“的尊位高低由上到下依次排列。東峰有虛皇殿,祀虛皇道君(元始天尊);玉皇殿,祀玉皇;楊泗將軍殿,祀楊羲;太白泉,祀太白金星;三官殿,祀道教最先奉祀的神祗,即天官、地官、水官;三教洞,祀孔丘、釋迦牟尼、李耳;無量祖師殿,祀無量太華天尊;老君殿,祀李耳;孫真人庵,祀王重陽弟子之七孫不二(女、清靜派);娘娘殿,祀天竺人韋古道;靈官殿,應祀都天靈官王善,而興隆山卻《封神演義》中的趙公明;關聖殿,祀忠孝節義烈士關羽;山神洞,祀燭龍;龍王廟,祀傳說中主管降水之神——龍王敖廣;混元閣,祀上清靈寶天尊;斗母宮,祀北斗眾星之母女神——”先天斗母大聖元君“,又稱園明道母天尊(即斗姆、北斗星);雷祖殿祀太乙雷聲應化天尊,並稱都天糾察大靈官(又稱作黃帝之妻,乃誤);壽星庵(女道士住持稱庵),祀南極長生司命真君,並稱南極真人;三清殿,祀玉清境清微元天尊、上清境禹餘天靈寶天尊、太清境大赤天道道德天尊;七真殿,正殿祀王重陽七個弟子:馬鈺(後開遇派)、譚處端(南天派)、劉處玄(隨山派)、丘年機(龍門派)、王處一(嵛山派)、郝大通(華山派)、孫不二(女、清淨派);東西兩側殿祀南五祖張伯瑞、石杏林、薛道光、陳泥丸、白玉蟾,北五祖王玄甫、鐘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靈官殿,祀王善;二仙洞祀秦致通、李致享;三聖洞祀軒轅、蒼頡、文昌;朝元觀祀呂洞賓;丘祖閣祀長春真人丘處機;土地祠祀土地;北峰東嶽台東嶽殿,祀東嶽大帝,全稱為東嶽天齊仁聖大帝,又稱東嶽天齊大帝、東嶽泰山君、邦都大帝;救苦殿,祀太乙救苦天尊;還有六曹殿、十王殿、白雲觀、五龍宮、財神殿等。谷底有總神殿祀”十天尊“:東方玉寶皇上天尊,南方玄真萬福天尊,西方太妙至極天尊,北方玄上玉宸天尊,東北方度仙上聖天尊,東南方女子生度命天尊,西南方太靈虛皇天尊、西北方無量太華天尊,上方玉虛明皇天尊,下方真皇洞神天尊和混元老祖等。
道教宗派最大的有四個,其中真大道與太一道在元明時衰敗,只存全真派和正一派。全真派指出家道士,以王重陽為教祖。正一派道士民間俗稱天師道,以張道陵為教祖。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孛兒只斤鐵穆耳授天師道傳人張宗寅次子張玉材(第38代天師)為”正一教主“。從此”天師道“又名正一教、正一道。一般不蓄髮,可吃葷、娶妻,主要從事齋醮、誦經、做道場和察看風水、劃穴安靈、卜吉凶等。
興隆山道觀均由全真派道士主持。唐前無考,宋有秦致通、李致享為全真派第17代。其輩次為:懷玄抱真,道合無為,養素守默,保光圖和,致虛沖陽,承化弘先。
清乾隆、嘉慶年間劉一明為全真龍門派(龍門派由王重陽弟子丘處機所創)第11代弟子。其輩次為: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一陽來複本,合教永元明,至理宗誠信,崇高嗣法興,世景榮惟懋,希微衍自寧,住修正仁義,超升雲會登,大妙中黃貴,聖體全用功,虛空乾坤秀,金木性相逢,山海龍虎交,蓮開現寶新,行滿丹書詔,月盈祥光生,萬古續仙號,三界都是親。
興隆山由全真龍門派第12代弟子為馮陽貴、康陽全、張陽志、馬陽建、劉陽精、李陽新、李陽益、自陽和、李陽觀、任陽固;第13代為唐來繡、魏來成、賈來賓、劉來慶;第14代為魏復林、郭復祥;第15代為王本賢、梁本中;第16代為達合明、曾合典、楊合恆、彭合真、朱合瑜、楊合明、馬合珍、王合興;第17代為金教立、孫教林、李教元、羅教榮、段教順、李教慧、周教成、李教鎮、石教璽;第18代為康永會、楊永清、楊永瑞、姬永暢;第19代為劉元貞、余元吉、焦元乾、趙元善、馬元海、任元順、蔣元祿、王元慧、曾元慶、張元山、周元珠;第20代為馬明成、張明山、王明尚、馮明祿、趙明成、楊明福、胡明清、趙明宣、丁明真;第21代為李至陛、李至忠;第22代為趙理臣、裴理享、楊理鎮、張理新、馮理全、韓理明;第23代為武宗賢、王宗貴、張宗仁、劉宗漢、張宗正;第24代為雍誠仁、康誠享、李誠方;第25代為岳信清。
1935年縣長葉超成立興隆山道教協會。東嶽台馮永權為道長,另有四個”巡照“,系娘娘殿楊元初、菩薩殿陳明禮、二仙台嚴至和、太白泉張宗仁,時道眾達60多名。1951年,興隆山道士共52人,土地改革時分了土地、牲畜。1952年葛明瀛為會長。1954年興隆山道眾成立生產隊,太白泉張宗仁為道教協會會長。1956年有道士40人,道姑1名,張宗仁既為興隆山會長,又為中國道教協會理事,金理南為協會文書。1957年有道士41人,實際住山38人。1958年住山道士40人。1959年二仙台住持嚴和為會長至1963年。1969年又有道士整修殿宇、洞穴,塑山神、土地關羽、關興、周倉神像祀奉。1990年有全真龍門派道士道姑7人常住。全真龍門派第25代傳人岳信清為甘肅省道教協會理事。另外流動住興隆山道士、道姑約10人。按照教義,興隆山道士以讀《經》為主;其次為學醫(中醫、針炙)、採集草藥、煉製蠟丸;再次為練功(含氣功、武功)。與其他道士所不同的是道眾都過自食其力的生活。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劉一明在峽口購買水澆地66畝,山旱地72畝。次年又購買26畝。蘭州信士又捐贈廣武門鄧家花園附近田地55畝。道眾以此為基礎,在山上開荒,至1949年興隆山道士有田地1300餘畝,種植糧食、藥材和出租,用其收入以自養和修繕廟宇。嘉慶年間,山上道眾四處購買棗木,將劉一明釋道、醫學著作全部刻版印刷、發行於世,其中《經驗奇方》、《眼科啟蒙》在民間防病治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興隆山道眾除了每日誦經、焚香、接待施主外,還按照傳說中”神“的誕辰日期舉行較大的道教活動。如農曆正月初九日紀念玉皇大帝,正月十九日紀念丘處機誕辰;二月十五日紀念太上老君;二月十九日紀念觀世音菩薩;三月初三日紀念無量祖師;三月二十日紀念三教教主;四月初八日紀念釋迦牟尼;四月二十八日紀念藥王;六月初六日祀奉山神。祭日活動以全真派為主,有時正一派(陰陽)也加入其行列。正一派道教活動以”高功“為大,高功穿法衣(紅色,有黃色八卦,後背有太極圖),余均穿黑色道袍。樂器以鼓、鈸、鑼、嗩吶、鐃為主,沒有簫各行其是笛,氣氛比全真派熱烈,樂曲也更為動聽。演奏時除規定的樂譜青天歌、漢東山、朝佛祠、將軍令、太子降香、觀音辭外,吹奏民間歌曲繡荷包、放風箏、孟姜女等。
興隆山東省道教有一特殊規定:平日焚香、誦經只敲磬和各廟銅鐘,不敲混元閣巨鐘。只有大的祭奠活動時,先敲混元閣巨鐘,再敲各殿小鐘,祭奠活動才能開始。
目前興隆山道教活動場所有:山神洞、關聖殿、大佛殿、娘娘殿、孫真人庵、三教洞、太白泉、玉皇殿、丘祖閣、菩薩閣、七真殿、黑虎殿、自在窩、二公祠(改祀菩薩)、二仙洞、三聖洞、混元閣。活動內容為誦經、化緣、卜卦、接待信士。

相臨景點

白塔山公園
石佛溝
莊嚴寺

旅遊攻略

興隆山濕潤的物候條件,是大西北所倚重的旅遊避暑佳地,每年接待省內外遊客50餘萬人次,興隆山現已多次成功接待國際性重要會議。
甘肅蘭州興隆山甘肅蘭州興隆山
門票:東山/西山/馬銜山:40元/人 學生票半價
交通
中巴
在天水路車站或是天水十字路口東側坐中巴車,到榆中縣環島(車票7元)再打乘私人車(15元可還價)10分鐘左右即到興隆山腳下。
自駕
蘭州出發,經過和平、定遠、連搭——榆中——興隆山,車程40多分鐘。
住宿:興隆山上有多家賓館,農家樂可供住宿。最好多帶些衣服,賓館的被子薄,晚上比較冷。
美食:興隆山美食在山上的飯館裡可以吃到好吃的手工面片子,還有一鍋子面,懶疙瘩,油糊卷,烤土豆等特色食品。尤其是天冷的時候,一碗熱氣騰騰的湯麵片,加上土豆片,和幾縷香菜,再加上幾塊牛肉,哇賽,這么多年了還是忘不了。
購物:蕨菜,松花,沙蔥等都是這裡的特產。
最佳旅遊時節
3-6月為最佳旅遊時間,氣候適宜爬山。
春季乾燥多風;
夏季晝熱夜涼,初夏乾旱,盛夏多雨;
初秋陰雨稍多,深秋涼爽少雨;
冬季寒冷少雪。
滑雪場
興隆山滑雪場票務中心地址:蘭州市靜寧路昌運大廈19樓A2座
開放時間:09:00—17:00
滑雪價格:請參考興隆山滑雪場官方預定網站(可進行網上預定):
票務中心班車線路:8:30東方紅廣場主席台西側,16:00從雪場返回,17:00左右抵達市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