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人

興化人,也稱莆仙人,是中國福建東部沿海的一個以興化語為母語的族群,是漢族閩民系的一個分支,主要分布於福建的莆田地區(包括莆田和仙遊)以及鄰近的福州地區的福清、永泰部分地區,隨著近代興化人的海外移民,他們也分散到了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總人口大約500萬。另有廣東東部的潮汕人先祖多數來自古莆田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興化人
  • 來源於:在莆田、仙遊地區設立的興化軍
  • 時代:宋代
  • 別稱:莆仙人
“興化”的名字來源於宋代在莆田、仙遊地區設立的興化軍,“興化”作為行政區名一直沿用到明清,稱為興化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設立莆田地區,管轄莆田、仙遊兩地,於是“莆仙”的名字也隨之產生。他們的語言興化語在音韻特點上介於閩南語和閩東語之間。興化地區流傳著莆仙戲的古老劇種。莆仙戲,莆仙戲是福建的古老劇種之一,原名“興化戲”,源於唐,成於宋,盛於明清。流行於古稱興化的莆田、仙遊二縣及閩中、閩南的興化方言地區。據史料記載和調查考證,它是在古代“百戲”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莆仙戲的表演動作受雜劇和民間傀儡戲影響。行當腳色承襲南戲規制,有生、旦、貼生、則旦、靚妝(淨)、末、醜等七個角色,俗稱“七子班”。莆仙戲的音樂曲牌有一千多個。唱腔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戲音樂遺響。莆仙戲的聲腔主要是“興化腔”,它綜合溶化莆仙民間歌謠俚曲、十音八樂、佛曲法曲、宋元詞曲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莆仙戲傳統劇目有五千多個,其中保留宋元南戲原貌或故事情節基本類似的劇目有八十多個。莆仙戲比較著名的劇目有《琴挑》、《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狀元與乞丐》等。莆仙戲的著名劇作家有陳仁鑒、柯如寬、江幼宋等。 歷史上,興化人重視文教,科舉相當發達,民風較為文雅而保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