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溝通就這么簡單

與孩子溝通就這么簡單

《與孩子溝通就這么簡單》中既有案例的介紹,又有方法和技巧的點撥,對於年輕的父母來說,與孩子溝通就這么簡單星一本可讀性強、具有指導價值的教育讀本。

基本介紹

  • 書名:與孩子溝通就這么簡單 
  • ISBN:9787802510869
  • 定價:29.8 元
  • 出版時間:2008-10-1
出 版 社 金城出版社,規格,簡介,下編 怎樣聽孩子說,上編 如何對孩子說,父母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問題,智慧點撥,親情提示,從來不考慮孩子的感受,智慧點撥,親情提示,任何問題都不與孩子商量,智慧點撥,

出 版 社 金城出版社

【I S B N 】 9787802510869
【出版日期】 2008-10-1
【定 價】 29.8 元

規格

紙張:膠版紙
頁數:280
字數:180000
版次:1
開本:16開
印次:1
包裝:平裝

簡介

與孩子溝通就這么簡單由天下書城網上書店負責網上銷售。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能夠與孩子相處融洽,能夠跟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與孩子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
遺憾的是,如今越來越多的父母覺得,跟孩子說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不管自己採取怎樣的表達方式,孩子總是一隻耳朵進,一隻耳朵出。有時候,自己心急火燎地跟孩子講一件重要的事情,孩子卻無動於衷;甚至父母還沒開口,孩子就已經嫌父母煩了。
與此同時,大多數年輕父母對孩子在生活上十分關愛,可真正將孩子作為有人格自尊的人看待的並不多。孩子學習和生活上有什麼問題,在向父母訴說時,稍不如意,就被父母打斷,不讓孩子把話說完。父母對孩子輕則斥責,重則打罵,對此,孩子只能把話咽回去,據某學校的一項調查顯示,70%以上的父母承認沒有耐心聽過孩子說話.
沒有耐心聽孩子把話說完,而父母卻將自己的喜怒哀樂強加給孩子。其消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父母說,孩子不聽;孩子說,父母聽不進去。”這是擺在我們面前切切實實的問題。
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教育者,每一位父母都無法迴避這個問題,怎樣說,孩子才肯聽,如何聽,孩子才肯說,是我們必須解決的問題。而這一問題解決的金鑰匙就是父母自己本身,只要父母積極改變自身的“說”與“聽”就能讓親子溝通順暢起來。
與孩子溝通就這么簡單從父母應該怎樣對孩子講話以及如何聽懂孩子的說話等兩個方面幫助父母改善與子女的交流方式,指導父母採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使親子溝通更加順暢,從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上編 如何對孩子說 第一章 孩子為什麼不聽話
1.父母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問題
2.從來不考慮孩子的感受
3.任何問題都不與孩子商量
4.教育孩子時沒有明確的理由
5.不尊重孩子的要求
6.說話不算數
7.不懂得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8.眼中只有孩子的缺點
第二章 父母怎樣講,孩子才會聽
1.讓孩子幫忙時要用請求的語氣
2.與孩子討論問題時要用平等的方式
3.孩子做了錯事要用溫和的批評方式
4.孩子失敗時要用溫情的鼓勵方式
5.孩子撒謊時要用引導的方式
6.孩子心理出現問題時要用談心的方式
7.糾正孩子說髒話要用提醒的方式
8.糾正孩子的壞習慣要用淡漠的方式
9.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要用冷靜的方式
10.與孩子發生衝突要平心靜氣的溝通
11.使用暗示的作用:無聲勝有聲
12.使用比語言更好的溝通方式
13.提建議的方式孩子最容易接受
第三章 不要這樣和孩子說話
1.侮辱孩子
2.居高臨下
5.過於嘮叨
4.揭出孩子的舊傷疤
5.與別人對比
6.給孩子貼標籤
7.欺騙孩子
8.對孩子要求過商
9.看低孩子
10.過於遷就孩子
11.像防壞人一樣防孩子
12.威脅孩子
13.打罵孩子
第四章 引導孩子傾聽
1.教育孩子用心去傾聽
2.鼓勵孩子交談時多提問
5.增加與孩子的心靈溝通
4.換位思考很重要
5.用遊戲訓練孩子的傾聽能力

下編 怎樣聽孩子說

第一章 首先,進入孩子的世界
1.蹲下來聽孩子說話
2.讓孩子把話說完
3.要聽懂孩子的弦外之音
4.弄清楚孩子提問的真正原因
5.注意孩子的體態語言
6.讀懂孩子的眼神
7.冷靜對待孩子的氣話
8.了解孩子的“另類語言”
9.和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的遊戲
第二章 採用孩子接受的方式傾聽
1.當孩子哭泣時要用同情的方式
2.當孩子埋怨時要用忍耐的方式
3.當孩子恐懼時要用鼓勵的方式
4.當孩子發脾氣時要用理解的方式
5.當孩子憤怒時要用引導的方式
6.當孩子愛插嘴時要用提醒的方式
7.當孩子受了委屈時要用疏導的方式
8.當孩子煩惱時要用排解的方式
9.當孩子隱瞞自己的錯誤時要用開明的方式
10.當孩子與父母有誤會時要用檢討的方式
第三章 不要這樣聽孩子說話
1.嘲笑孩子
2.冤枉孩子
3.輕易反駁孩子的意見
4.以學習為藉口搪塞孩子
5.迴避孩子的問題
6.缺乏耐心
7.漠視孩子的成果
8.總是追究孩子的錯誤
9.不尊重孩子的隱私
10.忙於手頭的事
第四章 怎樣才能讓孩子善於說話
1.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看法
2.引導孩子參與聊天
3.訓練孩子的口語表達
4.多帶孩子走向大自然
最有效的親子溝通!從父母的改變開始!孩子能否聽明白,關鍵看父母怎么說,孩子能否說清楚,關鍵看父母怎樣聽。

上編 如何對孩子說

第一章 孩子為什麼不聽話

父母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問題

樂樂13歲了,喜歡穿磨得破破爛爛的牛仔褲和花花綠綠的t恤。樂樂的媽媽卻總也想不明白,好好的衣服,新的衣服不穿,卻要穿成這樣。
這天,媽媽又看見女兒在屋外用砂輪打磨新牛仔褲的褲腳。
媽媽生氣地對女兒說:“我小時候哪有這么好的衣服穿,有一件新衣服就愛惜得不得了,沒想到你現在卻這么不知珍惜……真是個讓人心煩的孩子!”
媽媽的話女兒好像充耳不聞,繼續低頭打磨她的新牛仔褲。
媽媽終於披氣極了,她忍不住問樂樂:“你為什麼要把新牛仔褲弄成這個鬼樣子?”
沒想到,女兒竟然理直氣壯地說:“現在就流行穿舊的牛仔褲,新的穿著不時尚。”媽媽聽到這番話百思不得其解。
媽媽最終沒能說服女兒。每天早上,看著女兒的一身打扮:上身穿著爸爸的舊t恤,上面染著不知是什麼顏色的花紋。而那條牛仔褲更是慘不忍睹,膝蓋上是兩個大洞,褲腳經過她的加工,多了一圈毛邊。
媽媽看不慣女兒的打扮,卻也管不了,對此束手無策。

智慧點撥

父母與孩子之間往往有太多的不同看法,如果雙方都堅持自己的意見,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就無法達成一致,更別說順暢溝通了。
在父母不了解孩子的情況下,什麼樣的意見、多有意義的事情,都不會被孩子接受。因此,家長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光看待事情,事情也許能得到圓滿解決。
看看上面案例中的媽媽是如何改變自己的做法,從而得到孩子的信任的:
媽媽實在不理解孩子的這種怪異行為,又不甘心孩子這樣下去,就想到孩子的學校去,看看和女兒同齡的孩子都穿成什麼樣子,如果只有女兒穿成這樣,不管怎樣,都要好好管管她,讓她學會規規矩矩地著裝。
媽媽到了女兒的學校,結果發現,穿什麼樣子的都有,比女兒更不忍睹的大有人在。在回家的路上。媽媽想好了如何對待孩子的著裝。
女兒放學回來後,媽媽就和氣地對女兒說:“今天我到你們學校去了,看了看你們的穿衣打扮,我也許對你的牛仔褲反應過度了些,不過,從現在開始,去上學或出去玩,你愛穿什麼就穿什麼,我不再過問。。
“真的是這樣嗎?那太好了!您真的不再反對我這樣穿嗎?”女兒有些不太相信。
“是的,不過,我只有一個條件讓你答應,陪我逛街或拜訪長輩時你要穿得像樣點兒。”媽媽說。
女兒沒有及時回答,她顯然是在考慮。
媽媽看著女兒,繼續說:“你看,這樣做你只需讓步1%,而我卻得做99%的讓步,你想一想到底是誰划算?。
女兒聽了以後,眼睛一亮,高興地抱著媽媽說:“好吧,媽媽,就按您說的辦,咱們一言為定。”
後來,媽媽每天早上高高興興地看著女兒去上學,對女兒的穿著不再嘮叨半句,而女兒和媽媽一起出門時,也主動打扮得很大方得體。媽媽與女兒也成了無所不談的朋友式母女。
在親子溝通時,父母往往要求孩子站在自己的角度來想問題,希望孩子能夠聽自己的話,但是,父母們為什麼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呢?如果父母與孩子都能夠互相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問題,那么,雙方的溝通就會容易多了。
著名漫畫家和散文家豐子愷先生曾經講過這樣一件事情:
有一次,他問4歲的華瞻最喜歡什麼樣的事,華瞻坦然地回答:“逃難。”
大人無論如何不會把逃難當成一種愉快的經歷,可是,在孩子的心目中,逃難卻成了“爸爸、媽媽、寶妹……大家坐著汽車,還能看到大輪船。”的確,從孩子的角度來看,逃難意味著一家團聚、 同舟共濟,還能欣賞沿途的新鮮事物,這一切,對孩子來說是非常有趣的事情,因為他所見的是逃難的另一方面。
兒童的眼光和成人的眼光不同,成人多習慣於用實用和勢利的眼光看待事物,只有涉世未深的孩子才會用審美的態度和一顆童心去感知世界。如果父母想要理解孩子,就要去用心體會孩子眼中的一切,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地引導孩子。

親情提示

(1)讓孩子有更多的選擇權利
父母要將孩子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給孩子選擇自己行為和做決定的機會,父母如有不同意見,應該心平氣和地與孩子討論。要允許孩子有新的想法、新思維、新做法,父母不能接受的,不一定是錯誤的。
事實上,作為父母不一定非得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思路做事,尤其是孩子的事情。孩子有自己的愛好,有他的生活圈,父母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給孩子一定的空間。當然,父母也要學會向孩子表達自己的要求,希望孩子也能站在父母的角度來想問題。
(2)滿足孩子“被肯定”的心理需要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要滿足孩子“被肯定”的心理需要。孩子正常的心理需要如果總被否定,會導致孩子想不通,孩子就會用逆反的方式來發泄他的不滿。相反,當孩子以為自己的所作所為無法獲得父母的認可,而故意抱著敵對的情緒時,父母如果出乎意料地肯定了他,孩子會顯得不好意思,會故意來迎合父母,努力按父母的要求去做,讓父母感到高興。
(3)讓孩子有更寬鬆的環境
父母不要總是從“品德問題”、“個性倔強”、“安全問題”等消極方面去評價孩子,不給孩子自我表達和自我展現的機會。越是“不安分”的孩子,家長對他們的限制就越多,使孩子受壓抑的能量未能得到合理的釋放,容易導致與父母發生對立和衝突。因此,家長應當給孩子營造一個寬鬆的環境,以利於親子之間的有效溝通。

從來不考慮孩子的感受

林楓特別淘氣,媽媽經常嚴厲地批評他,可是,林楓就是不聽話,而且越說越來勁。這讓媽媽很為難,不知應該怎么來管教孩子,更不知如何與孩子溝通。
相比較而言,林楓卻很喜歡爸爸,只要爸爸在家,林楓都會和爸爸坐在一起談天說地,媽媽看到後沒好氣地說:“兒子和你親,以後你就教管孩子吧,我不管了。他根本不聽我的話。”
爸爸說:“孩子不聽你的話,是因為你說話時不知道孩子的真實想法,更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孩子當然不會聽你的話啦。”
媽媽聽了爸爸的話,並不以為然。她還像以前一樣,只要林楓一有什麼問題,她一定會生氣地指責,然後和林楓無休止地糾纏下去。而林楓知道媽媽不會打他,所以更是和媽媽爭吵得不可開交。
這天,林楓和鄰居的孩子去玩耍,衣服弄得很髒,回到家的時候,又遭到媽媽的一頓責罵,林楓當然也不示弱地和媽媽爭吵,絲毫沒有一點改過的意思。媽媽在孩子的心中一點威信也沒有了。

智慧點撥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總是居高臨下,認為家裡的事情自己說了算。因此,父母在做一些決定時往往把孩子排除在外,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把自己的思想和喜好強加給孩子,這其實是錯誤的。家長不要以為孩子是自己的,就可以隨隨便便替孩子做出決定,孩子年齡雖小,但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權知道關於自己的事情。
中國的父母為了孩子可以奉獻一切,有位母親在接受電視台採訪時,甚至說活著就是為了孩子,孩子就是她的一切。她為孩子的日常生活起居操勞,為孩子的學習操心,認為她所付出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可是,孩子並不領情。
孩子的一番陳述道出了問題的癥結:“我媽媽根本不知道我想要什麼,根本不考慮我的感受,每天就知道讓我學習、學習、再學習,做許多練習題,並且還說話不算數,經常增加習題數量,而從來沒有主動帶我出去玩過,我不信任母親,我恨母親。小時候我對母親言聽計從,長大了,我越來越感覺受不了,恨到想要用刀砍母親。”這實在是一種愛的悲哀。
美國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當孩子確實有錯誤需要糾正時,充滿慈愛的父母通常會採取很坦誠的方式,詢問原因,傾聽孩子的心聲,給予關愛和理解,同時體會孩子的感受。最後,才利用恰當的時機,在孩子自然地想傾聽時才給他們講道理。
可見,如果父母能平等地對待孩子,能真切地考慮一下孩子的感受,就不會和孩子之間造成太大的隔閡。

親情提示

(1)父母要體會孩子的內心感受
當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或是做了錯事,孩子幼小的心靈會難過很長時間。假如這個時候孩子向父母哭訴,父母卻只是一味地告訴孩子:“沒關係”、“堅強一點”、“這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別再哭了”……這樣的結果只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根本就不能體會他的感受。相反,如果父母換一種說話方式,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感受他現在的心情,以同情和理解的態度去對待孩子,讓他感受到親情的慰藉,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效果就會好得多。
(2)父母要學會運用開放性的提問
父母在向孩子提問的時候,最好用開放性的語言提問,而不要用“是不是”這類封閉性的語言來問孩子。因為,封閉性的提問只是“是”或者“不是”,容易造成孩子思維的惰性。而開放性的提問,會讓孩子通過積極的思考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有助於父母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使親子之間關係融洽。
(3)父母要注意孩子說話時的反應與態度
很多父母由於工作忙碌,能真正坐下來和孩子交流的時間並不多,所以在和孩子說話時,常常不去理會孩子說話時的反應和態度,卻急著要表示自己的意見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地照自己的話去做。長此下去,孩子會覺得父母漠視自己的內心感受,而不願意與父母溝通。
(4)父母要考慮好了再說話
父母和孩子說話,也要考慮好了再說,不能想說什麼就說什麼,要斟酌怎么說才會讓孩子更樂於接受。這樣,才能夠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

任何問題都不與孩子商量

吃晚飯的時候,爸爸跟媽媽正在商量怎樣裝修新房的事情。7歲的晨晨在一邊認真地聽著,因為他一直夢想能夠有一個自己的房間。
說著說著,爸爸媽媽談到了晨晨房間的裝修問題。
“晨晨的房間怎么裝修呢?”爸爸問。晨晨一下子就豎起了耳朵。
“晨晨的房間裡擺一張小床,一張小書桌就行了,還能怎么裝修?”媽媽輕描淡寫地說。
“不,媽媽。我想把我的房間刷成藍藍的顏色,我的小床底下要有抽屜,再給我弄個小書架。”晨晨插嘴道。
“你怎么那么多話?哪有這么多精力給你弄這弄那的。小孩子的房間只要簡單、實用就好了!”媽媽不耐煩地說。
“可是,我就想自己布置一下房間。”晨晨瞄了一眼媽媽,只見媽媽正看著自己,連忙低下了頭。
“你現在說這樣,誰知道你明天會怎么想。怎么裝修我還不知道呀?弄得花里胡哨的,還像家嗎?”媽媽呵斥道。
“依我看,孩子的要求也不過分。”爸爸在一邊說。
“你就是老依著他,孩子會不斷有新花樣的,不能再這樣寵著他了。”媽媽說。
晨晨的眼淚一下流了出來。

智慧點撥

孩子是家庭的一分子,家裡的事情有必要跟孩子協商一下,尤其是關係到孩子的事情。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沒必要跟他講那么多,而且,孩子知道了也起不了作用,不如讓他安安心心地讀書。其實不然,如果父母不跟孩子商量家裡的事情,漸漸地,孩子不僅失去了與父母溝通的意願,而且會認為自己在父母眼裡是多餘的人,從而養成冷漠、自私的性格。
有些父母則認為,孩子的事情父母理應替他做主,孩子年齡這么小懂什麼呀,萬一做錯了事,那多麻煩呀?事實上,如果父母總是替孩子包辦,不給孩子自己出主意、想辦法的機會,孩子永遠都不會處理問題。當然,孩子也會產生逆反心理,故意與父母作對,於是,父母就會感嘆:我們辛辛苦苦為孩子做了這么多事,跟孩子講了這么多道理,他為什麼總是不明白我們的心意呢?
事實上,之所以會出現這些情況,責任都在父母身上。
有些父母表面上與孩子協商,實際上自己已經拿好了主意,最後還是按自己的想法來辦,而不管孩子的意見是否合理。這樣的結果只會讓孩子覺得父母虛偽,讓孩子反感。
比如,一位媽媽對10歲的兒子說,明天是你的生日,媽媽給你200元的預算,你可以決定怎樣過生日。
兒子說:“真的嗎?”
“當然是真的。”媽媽說。
“那好,我要約上我的好朋友到香山公園去玩,聽說紅葉已經紅了!”兒子興奮地說。
“不行!跑那么遠,多危險!”媽媽一聽就否決了。
“不會的,您用車送我們去,五六點的時候,我們在公園門口等您,您再接我們回來。”兒子顯然已經想好了對策。
“那也不行。我看還是在餐廳請你的小夥伴吃一頓算了!”媽媽說。
“每年都在餐廳過,一點意思都沒有。”兒子有點不高興了,“算了,明天我哪兒也不去了,過不過生日都無所謂!”
結果,這個晚上,母子倆弄得很彆扭。
父母與孩子協商的時候,一定要本著誠心的原則,如果孩子真的提出了合理的要求和有建設性的意見,父母一定要接納和採用。
如果這位媽媽能夠改變一下協商的方式,結果會怎樣呢?
“那好,我要約上我的好朋友到香山公園去玩,聽說紅葉已經紅了!”兒子興奮地說。
“你為什麼要去香山?”媽媽試探性地問道。
“我們幾個小夥伴早就約好了,要去爬爬香山,看誰爬得快!”兒子的神情好像已經爬上了香山一樣。
“這真是個好主意,而且也比較有意義。但是,媽媽覺得你們自己去比較危險,路途也遠,山上也不安全,媽媽不放心。”媽媽說。
“那倒是。不過我們可以想辦法呀。”兒子說,“明天不是周末嗎?如果爸爸媽媽願意開車送我們去香山就好了,我們幾個小夥伴在前面跑,您和爸爸在後面看護我們。我們一定會注意安全的。”
“這倒是個好主意。那我們晚上先去買點食品,讓我兒子過一個有意義的生日!”媽媽微笑地對兒子說。
“耶!媽媽萬歲!”兒子高興地跳了起來。
從此,媽媽在兒子眼裡成了他的“鐵哥兒們”,他還向小夥伴們炫耀媽媽的開明,所有的夥伴都很羨慕他,兒子跟媽媽的關係好得不得了,總是把自己的事情跟媽媽講。
可見,與孩子協商一定要真誠,不可表面一套,實際上又是一套。孩子不是傻瓜,他能夠很容易地看出父母是否誠心,是否真的在跟自己商量。只有真正把孩子當成平等的人,尊重孩子的思想,尊重孩子的意見,父母才能夠獲得孩子的尊重,才能夠獲得孩子的信任。
知心姐姐盧勤說:“我從兒子的成長中體會到:商量,能使家庭關係變得和諧;商量,能使孩子得到大人的尊重,從而使孩子懂得尊重別人,並學會用商量的辦法去對待父母和他人。從兒子幼兒時期直到高中時代,我一直用‘商量’的辦法同他相處。‘商量’使親子間增進了感情,避免了衝突和對抗。‘商量’使兒子學會了從別人的角度來觀察事情,思考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