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梧桐根(臭梧桐根)

臭梧桐根(臭梧桐根)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臭梧桐出自《圖經本草》所載蜀漆(常山苗)名下,蘇頌提及“海州出者,葉似楸葉,八月開花,紅白色,子碧色,似山楝子而小。”《本草綱目拾遺》載有臭梧桐,又稱臭牡丹,據引《百草鏡》云:“其葉圓尖,不甚大,槎之氣臭,葉上有紅筋,夏開花,外有紅苞成簇,色白五瓣,結實青圓如豆,十一月熟,藍色,花葉皮俱入藥。”按《圖經本草》蘇頌所指為馬鞭草科植物海州常山。《本草綱目拾遺》所記載的臭梧桐既非海州常山,也非臭牡丹ClerodendronbungeiSteud.,而為臭茉莉ClerodendronfragransVent.。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灌木或小喬木,高1.5~3(-5)米;小枝近於圓形或略四棱形,近於無毛或被短柔毛,散生皮孔。葉卵形或橢圓形,長5~14厘米,寬2~9.5厘米,頂端漸尖,偶或驟尖,基部楔形以至截形,通常全緣,有時疏生不規則的鋸齒,兩面近於無毛,或很少有柔毛,有時僅沿背面葉脈散生短柔毛,葉片有臭味;葉柄長2~8.5厘米,近於無毛或被微柔毛。聚傘花序頂生及生於枝頂葉腋,二歧分枝,疏散,少花,花序梗長3~6厘米,近於無毛或被微柔毛,末次側軸上著生三朵花;苞片葉狀,橢圓形,長1.4~1.7厘米,早落。花萼綠白色,近於鐘狀,中部稍膨大,長1.3~1.5厘米,近於無毛,萼管短,5深裂,裂片卵形或橢圓形,長約1.1厘米,每裂片有三條細脈;花冠白色,管長1.8-2厘米,裂片橢圓形,長6~11毫米,雄蕊及花柱長突出。核果近球形,幼時綠色,成熟後藍黑色,直徑6~8毫米,通常分裂為2~3個小堅果,包藏於紅色,稍增大的宿萼內,果熟期宿萼裂片通常向外反折。花期6~9月,果期9~11月。
臭梧桐根臭梧桐根

生長環境

喜陽光,較耐寒、耐旱,也喜濕潤土壤,能耐瘠薄土壤,但不耐積水。適應性強,栽培管理容易。

分布範圍

原產於華東華中至東北地區,北京天津河北陝西華北、燕青園藝中心有引種。

主要價值

【性味】
①《浙江民間草藥》: 味苦,性寒。
②《四川中藥志》:性平,味苦,無毒。
【歸經】入心經肝經脾經
【功能主治】
治瘧疾,風濕痹痛,高血壓,食積飽脹,小兒疳疾,跌打損傷。
①《本草圖經》:治瘧。
②《浙江民間草藥》:消食,開胃利濕。治高血壓。
③《四川中藥志》:治食積飽脹,小便不利及小兒疳疾。
【附方】
①治風濕痛:臭梧桐根三至五錢。水煎服。(《浙江民間草藥》)
②治內外一切乳毒:臭梧桐,春、夏取頭三個,秋、冬取根,搗爛絞汁。對陳酒熱服,取汗為度。(《經驗廣集》梧桐酒)
③治跌打:臭梧桐根煎酒服之。(《嶺南採藥錄》)
【摘錄】《*辭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