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護其短

自護其短

《自護其短》是一篇文言文 ,作者是江盈科,選自《雪濤小說·知無涯》。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自護其短
  • 作品出處:《雪濤小說·知無涯》
  • 文學體裁:文言文
  • 作者:江盈科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寓意,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於南方。席上啖菱,並殼入口。或曰:“啖菱須去殼。”其人自護其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去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於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注釋

(1)北人:北方人
(2)菱:即菱角,水生植物的果實,鮮嫩時可作水果吃,殼內果肉可以製成澱粉。
(3)仕:當官 於:在……。
(4)啖(dàn):吃。
(5)並殼:連同殼一起吞下。
(6)或:有的人。
(7)短:缺點。這裡指自己的無知。
(8)去:去掉。
(9)欲:想。
(10)夫(fú):語氣詞,用於句首表示提示下文。
(11)強:竭力、勉強、勉力、硬要。
(12)而:表示轉折,相當於“卻”、“但是”。
(13)席:酒席。
(14)坐:因為,由於。
(15)以:用來。
(16)其:這。
註:“者”在文言文中常用用法有兩種:(1)特殊指代詞,用在動詞、形容詞後,助成“者”字詞組(短語),可以譯成“......的”“......的人”“......的事”“......的東西”“......的原因”等。(2)作語氣助詞,放在句中,表示提頓語氣,不翻譯;用在句尾,與“若”“似”相應,表情貌,譯成“似的”“的樣子”。

譯文

有個北方人生來就不認識菱角,在南方做官,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他連同殼一起吃。有人說:“吃菱角須要去殼。”他想掩蓋自己的錯誤,就說:“我不是不知道,連同殼一起吃的事情(文中“者”這個字翻譯為“事情”)是想要用來清熱。”問的人問:“北方也有菱角嗎?”他回答說:“前山,後山,什麼地方沒有?”
菱角生在水中而說是土裡產的,這是硬要把不知道弄成知道。
菱角菱角

寓意

這個故事諷刺了做事不注重實際,菱角明明是生長在水中的,那個北方人卻說是在土裡生長的,這是因為他硬把不知道的說成知道的。告訴我們知識是無窮無盡的,不要不懂裝懂,否則會出醜。或:世上的知識是無窮無盡的,而個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對於不懂的東西,要實事求是,虛心向人請教,只有虛心好學,才能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正如孔子所說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其實有的時候只有誠實,虛心承認自己的錯誤,接受別人的批評,才是真正的智慧!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如果強不知以為知,就會鬧出笑話,被人恥笑。世上的知識是無窮無盡的,而個人的知識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虛心學習,才能得到真知識!

作者簡介

江盈科(1553—1605),字進之,號淥蘿。桃源人。其祖父伯玉、父親風翎均“課於農”。江盈科從小聰慧,明萬曆五年(1577)入縣學為生員。十三年(1585)鄉試中舉,“自為諸生,名已隆隆起”。但是,此後於萬曆十四年、十七年兩次赴京參加進士考試,皆不第而歸。萬曆二十年(1592)三月,與公安袁宏道同榜進士及第。八月,授長洲(今江蘇吳縣)縣令。長洲屬三吳,“賦稅之重,甲於天下”。江盈科同情百姓,常因催科不力而遭“長官詈罵”。為緩解人民“京解諸役”之苦,置役田二千餘畝以資役費。任職六載,賢令名聲遠播。萬曆二十六年(1598),先報吏部主事,旋因李應策劾奏江盈科“以征賦不及格”而改官大理寺正。是年冬離京,奉命恤刑滇黔。兩年後升戶部員外郎並主試四川。三十二年七月,擢四川提學副使。次年八月,病逝於四川。後歸葬桃源蘇溪。江盈科為政體察下情,興利除弊,是一位難得的賢吏。他所著《王者所天在民論》,認為“民為王者之天,王者之心”。王權表露形跡,天下民眾總是設法逃避;而民權表現的是心,卻無跡可尋,民心向背,關係社稷的存亡,力量無比。因此,為官者必然“不敢忽民,不忍殘民,不能一瞬息忘民”。他批評當時的朝政腐敗:“宮中黃金高如斗,道旁死人不如狗。民苦君樂不忍聞,分明藉資與敵手”。袁宏道讚嘆江盈科“痛民心似病,感事淚成詩”。在文學上,江盈科參與創立公安派,貢獻巨大。他為文主張“元神活潑”,寫真性、真情、真我,被袁氏兄弟稱為詩文“大家”。傳世著作有今人黃仁生博士輯校、由嶽麓書社出版的《江盈科集》。其事跡留存史冊,除桃源縣誌有記載外,其它如: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欽定大清一統志巻二百八十常徳府,江南通志卷一百十三職官志名宦二江蘇二府,湖廣通志五十鄉賢志,雲南通志卷十八下之二,貴州通志卷四十五藝文,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一百六十五經籍考和明清其它筆記小說中,均有專項專條記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