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突擊炮

StuG III是德軍在二戰期間使用的一種自行突擊炮,它比一般的轉向炮塔式坦克結構簡單,所以德國製造了大量的StuG III。德國在1936年就提出了發展一種裝有75mm或更大口徑火炮的步兵火力支援裝甲車輛。在PzKpfwIII型坦克的底盤上德國研製了這種自行突擊炮,在1940年通過試驗被定型。StuGIII A型在同年開始正式投入生產,首次出現在1940年後期的法國戰場,表現很出色。它主要是伴隨步兵進攻,用於摧毀敵軍的坦克,碉堡,機槍火力點以及反坦克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自行突擊炮
  • 服役時間:二戰期間
  • 國家:德國
StuGIII,發展,

StuGIII

StuG III參加了法國戰役,入侵蘇聯,北非戰役以及諾曼第戰役。德軍國防軍和黨衛隊很多精銳裝甲部隊都裝備有StuG III型自行突擊炮。戰爭後期,StuG III被更多地用於防禦作戰。後期型的StuG III(40)一般被編成坦克殲擊營投入戰鬥。1940-1941年利用PzKpfwIII A,B,C,D,E坦克底盤製造出1400輛自行突擊炮,編號為Sd.Kfz.142,都裝備一門75mmStuK L/24型短身管火炮,1941-1942年利用PzKpfwIII F型坦克底盤製造出2450輛自行突擊炮,裝備有一門StuK L/43型75mm長身管火炮。1942-1945年利用PzKpfwIII G型坦克底盤製造了1229輛自行突擊炮,這種StuGIII G型(左圖)裝備一門身管更長的StuK L/48型75mm火炮。後兩種型號的編號為Sd.Kfz.142/1。最後還有一種安裝105mm火炮的StuH 42自行突擊炮(Sd.Kfz.142/2)。德軍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共有大約9500輛StuG III型系列自行突擊炮參戰,該種突擊炮結構簡單,機動性較好,有一定防護力,自身車身低矮不易被擊中,是德軍裝備的一種相當優秀的自行突擊炮。
自行突擊炮自行突擊炮

發展

Stug III - 3式突擊炮/坦克殲擊炮是二戰中德軍主力裝備之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於沒有炮塔,它可以節約大量的製造時間,所以德國各軍工廠生產的數量非常高。
1936年6月15日,軍方要求開發一種裝有75毫米或以上口徑主炮的步兵支援車輛。1936/37年,埃克特Alkett公司製造了試驗性的0系列。它一共製造了5輛,使用的是PzKpfw III B型的底盤和低強度鋼製的上部結構,裝有24倍口徑的75毫米炮(75mm StuK L/24)。1940年1月,經過廣泛測試和改進,3式突擊炮A型(1系列)正式投產。1940年晚些時候它出現在法國戰場,其優異的表現得到了肯定。作為一種步兵支援武器,它在攻擊時的主要目標是碉堡、機槍陣地、反坦克炮陣地以及其他障礙物。那以後,3式突擊炮參加了北非、俄國、諾曼第等地的作戰,直到戰爭結束時還有它的蹤影。開始時,3式突擊炮編成突擊炮營,後來編成突擊炮旅,一般作為獨立部隊配屬給集團軍一級。只有精銳的國防軍部隊(如大德意志師)和武裝黨衛隊(近衛師、帝國師、骷髏師)才在師一級編有突擊炮旅。突擊炮是作為一種進攻武器開發的(突擊炮assault gun也可譯作衝鋒炮),但後來常被用於防禦任務。晚期型號--Stug III (40)也裝備了不同的獵坦克營(坦克殲擊營)。1944年的時候,它常被用來代替Pzkpfw III, Pzkpfw IV, 甚至Pzkpfw V(豹式)裝備坦克營。實踐表明這是一個錯誤,但絕望的形勢和總體上坦克的短缺使得這種做法成為必要。
從1940年1月到1942年3月,共製造了5種型號的3式突擊炮(A/B/C/D/E型)。它們均裝備24倍口徑的75毫米短管炮(75mm StuK L/24)並一直在前線服役到1943年中期。1942年3月,新的F型開始製造,它裝備了火力更強的40型43倍口徑的75毫米炮(75mm StuK 40 L/43)。1942年9月,新的F/8型代替了F型的生產,它裝備的是更好的40型48倍口徑的75毫米炮(75mm StuK 40 L/48)。出於改進的目的,1942年有一部分不同型號的3式突擊炮(B型到F型)換裝了33倍口徑的75毫米炮(75mm Stuk L/33),它看上去與28倍口徑的42型105毫米榴彈炮(105mm StuH 42 L/28)很像,常引起混淆。1942年12月,F/8型的生產結束,3式突擊炮的最終型號G型開始量產。G型的後期型號裝有略帶傾斜的"紹科普"("saukopf")型火炮防盾,這類防盾有兩種,一種僅包括火炮,另一種除火炮外還包括了同軸機槍。另有31輛F型突擊炮也用48倍口徑的75毫米炮代替了43倍口徑的。F型、F/8型、G型的3式突擊炮也被稱為40型突擊炮F型、F/8型、G型,因為他們裝備了40型火炮(75mm StuK 40)。這最後三種型號更多是作為自行反坦克炮而不是突擊炮使用。1940年8月1日,曾經有過將12輛3式突擊炮改裝為水下行駛型號的計畫,但未曾實施就由於"海獅計畫"的中止而取消了。E型是第一種配有7.92mm MG34機槍的3式突擊炮,但僅僅是置於上部結構內部,供近距離防禦使用。
早期型號的G型在頂部有一挺機槍,轉動角度有限,射手有一個防彈罩保護(見上圖)。後期型號改為遙控操作、可360度旋轉的機槍(Rundum Feuer)。B型到G型每個型號都有不同之處,所以看上去有所區別。這些不同之處包括:不同類型的懸掛系統、結構細節(車燈、車體傾角、通風系統等)、設備安裝(觀瞄設備、遙控機槍等)以及其他地方。常見的戰地改進包括在駕駛員座位前放置一些附加防護設施(鋼板、裝有混凝土的容器等)以提高抗彈性能。從1943年中期起,3式突擊炮開始裝備裙板(Schurzen)以提高防護力。許多早期型號被送回工廠進行火炮的改裝和增加裝甲厚度。舊型號的車輛在修理時經常換上新型號的備件,造成了許多車輛的型號很難辨別。1943年9月到1944年9月出廠的3式突擊炮表面經過"Zimmerit"(防磁塗料)處理(很通常的作法,包括虎式坦克也一樣),以減小蘇軍大量使用的磁性防坦克手雷的危害,同時部隊中的許多Stug III已經在戰地工廠進行過類似處理。還有一種常見的作法是在引擎罩上焊上儲物架或是放置一些鋼軌等物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