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者明

自知者明

自知者明:常與”知人者智“連用

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聰明;明察。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聰明的,指要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知者明
  • 拼音:zì zhī zhě míng
  • 出處:《道德經》
  • 釋義: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出處,典故,

出處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老子第三十三章

典故

典出《貞觀政要·論求諫第四》
貞觀十六年(公元645年),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對司空(唐制,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佐天子治國)房玄齡等大臣說:“能正確認識自己的人是明智的人(自知者明),但要做到這一點卻非常困難。比如說一位君主,每天都要處理成千上萬件國家大事(一日萬機),情況又非常錯綜複雜,人非聖賢,心智慧型力又有限,怎能把每件事情都處理得盡善盡美呢?這樣說來,君主只有依靠匡正諫諍的臣子,來直言不諱指出他的過錯,才能補救過失。由這件事我常思念魏徵,他忠誠耿直,遇到問題時能隨時諫諍匡正,多次切中我的過失,這就是用明鏡來照形體(如明鏡鑒形),美與醜都會看得一清二楚。”說到這裡,唐太宗舉起杯子,向房玄齡等幾位大臣敬酒,勉勵他們也應該這樣做。成語“自知者明”、“自知之明”、“人貴有自知之明”便源於唐太宗勉勵房玄齡等大臣,要像魏徵一樣敢於犯顏直諫故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