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課(國小教育課程)

自然課(國小教育課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自然課是國小教育中一門重要的科學啟蒙課程。國小自然課講的都是些最基本的自然常識,但涉及面很廣,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知識無所不包,同時也是中學地理、化學、生物的基礎。 根據教育部頒布的新的課程標準,國小自然課已更名為國小科學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然課
  • 外文名:Natural course
  • 領域:國小教育
  • 涉及:天文地理等
  • 特點:涉及面廣
內容,階段,知識性,科學啟蒙,探究科學,

內容

自然課是國小教育中一門重要的科學啟蒙課程。國小自然課講的都是些最基本的自然常識,但涉及面很廣,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知識無所不包,同時也是中學地理、化學、生物的基礎。根據教育部頒布的新的課程標準,國小自然課已更名為國小科學課。

階段

自然課與科學課之間有很多共性的東西,縱觀這門學科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知識性

1981年以前,小學生學習《自然常識》。它是一門知識性學科,因為它的學科性質是:國小階段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知識的一門主要學科;它的教學目的是:教給學生一些淺近的自然科學知識;它的教材的基本呈現形式是:敘述式、講授式,有點像科普。當時,教師採用的基本教學方法就是講授與背誦。學生在學習《自然常識》時,只知道它是一種科學定論,是不容置疑和否認的東西。教師則多崇尚教材,幾乎沒有人去懷疑它,也沒有人認為可以不按教材去教。這顯然是典型的教教材時期。

科學啟蒙

1981年以後的國小《自然》,它與國小《自然常識》相比發生了質的變化,可以說是劉默耕老師發起的一場革命、一次飛躍。它的學科性質定為:對國小兒童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它的教學目的是:獲得知識,培養志趣、能力,進行自然觀、科學態度、品德等教育;它的教材呈現形式改為:問題式、探究式;教師採用的教學方法有:啟發、引導、探究,既重視結果也重視過程,在其過程中體現了對興趣、能力的培養,體現了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
自然課
國小自然學會很早就提出了探究教學,美國蘭本達教授的“探究—研討”教學法傳入我國後很快就被全國廣大國小自然教師所接受,並運用於自然課堂教學中。1997年全國國小自然年會上就將引導學生自行探究科學知識作為大會的主題。
“探究—體驗”教學法的宗旨就是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表現在課堂教學中,就是讓學生在一個個特定的問題情境中去交流,去自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自行設計探究的程式自行經歷探究的過程自行獲得探究的結論自行運用知識技能並嘗試發明創新。顯然,課堂教學就是讓學生在一個完整、真實的問題背景中,使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並通過鑲嵌式過程教學以及學習共同體成員間的多維互動、交流,即合作學習,憑藉自己的主動學習、親身體驗,讓學生經歷探究獲取知識的全過程。探究和體驗學習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習者能夠提出問題、解答問題、獲得結論,敢於對科學結果進行質疑甚至是懷疑,敢於提出新思想、新觀念,並能大膽而合理地去進行探究和體驗活動。探究—體驗的過程注重學生把思考、探究、發現和感悟體驗作為一種快樂,發展為一種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國小《自然》時期,探究教學已經成為教學理念的主流,已經被廣大自然教師運用到課堂教學中。

探究科學

國小《自然》發展到國小《科學》,首先從名稱上來說是更科學、更合理、目標更明確了,科學啟蒙教育的要求更高、更全面了。《科學》課的性質定位在: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它的基本理念是:以全面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為核心;它的目標包括: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科學知識。總之是科學探究更被強化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顯性化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