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流井盆地

自流井盆地

自流井盆地一種具有承壓蓄水構造的向斜盆地,有大型複式構造盆地和小型單一向斜構造盆地,主要由第四紀以前的岩層組成。

承壓水透過鑽井或天然泉眼等湧出地表,所以自流井盆地因此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流井盆地
  • 外文名:Artesian well basin
  • 本質:向斜盆地
  • 主要組成:第四紀以前的岩層組成
  • 作用:承壓蓄水
  • 類型:大型複式構造和小型單一向斜構造
形成,組成,分類,封閉型自流井盆地,開放型自流井盆地,大自流井盆地,地圖信息,

形成

某地區地勢低,地表凹陷,而該地區的地下水位高於該地區,水往低處流,承壓水透過鑽井或天然泉眼等湧出地表,叫做自流井
這種情況多見於明顯的四周高中間低而地下水位又高於低處地區的地方,例如澳大利亞中部很著名的大自流井盆地。

組成

自流井盆地一般分為補給區、承壓區和排泄區三部分。有時可有幾個承壓含水層,它們有各自不同的承壓水位
當蓄水構造與地形一致時,稱正地形,此時,下層承壓水位高於上層承壓水位。反之稱負地形,其下層承壓水位低於上層承壓水位。
水位高低不同時,可造成含水層間通過弱水層或斷層“天窗”而發生水力聯繫,形成含水層間的補給關係,高水位含水層補給低水位含水層。

分類

自流盆地按向斜構造的封閉程度,分為封閉型自流井盆地和開放型自流井盆地。

封閉型自流井盆地

封閉型自流井盆地為向斜構造比較完整的承壓盆地,地下水徑流條件差,水交替程度弱,水礦化度提高。

開放型自流井盆地

開放型自流井盆地常被斷層或水文網切割,承壓水常沿斷層或河谷排泄於地表。

大自流井盆地

大自流井盆地位於澳大利亞中東部,北起卡奔塔利亞灣,南到達令河上游地區。又稱大澳大利亞盆地。面積155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自流盆地。
大自流井盆地的形成,是由於東部山地地層向西傾斜,又是降水較多的地區,豐富的水源便沿著傾斜的地層滲透到低洼地區貯藏起來,深度一般在100~2000米。
在自流井盆地的有些地區鑿井地下水會自動流出地面。但井水鹽分太高,不宜灌溉農田,一般可用作牲畜飲水,對發展畜牧業有重要意義。

地圖信息

地址:大同路附近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