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盆地

世界三大盆地

第一大盆地:剛果盆地

第二大盆地:查德盆地

第三大盆地:大自流盆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世界三大盆地
  • 所屬:非洲
  • 特點:世界上最大的盆地
  • 對應:剛果盆地
第一大盆:剛果盆地,內陸湖形成,孤山和丘陵,盆地形成,湖緣侵蝕作用,熱帶雨林,礦藏資源,世界自然遺產,地球上最大的物種基因庫之一,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媒體報導,第二大盆地:查德盆地,第三大盆地:大自流盆地,簡介,地理位置,名稱由來,自流原因,重要資源,人工鑽井,地下水,其他大自流盆地,

第一大盆:剛果盆地

非洲最大盆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又稱薩伊盆地。位於非洲中西部。赤道橫貫中部。呈方形,赤道橫貫中部。面積約337萬平方千米。位於下幾內亞高原、南非高原、東非高原及低小的阿贊德高原之間,大部在薩伊境內,西部及北部包括剛果及中非的部分領土。

內陸湖形成

原為內陸湖,因地盤上升和湖水外泄,形成典型的大盆地。是前寒武紀非洲古陸塊的核心部分。由古老的 內陸湖形成的剛果盆地變質花崗岩、片麻岩、片岩、石英岩等組成。從盆地邊緣向中央的岩層分布由老到新,依次為太古代基底雜岩、二疊-三疊紀礫岩、石灰岩和砂岩、侏羅紀卡羅系砂岩、洪積世和現代沉積。地形周高中低,除西南部有狹窄缺口外全被高原山地包圍。內部為平原,面積約100萬平方千米,地勢低下,平均海拔300~500米,從東南向西北傾斜,多湖泊,有大片沼澤。金夏沙北的馬萊博湖海拔305米,為盆地最低處。平原上剛果河及其支流具有寬廣的谷地,排水不暢,河水漫出河床而形成大片沼澤。

孤山和丘陵

平原外圍有孤山和丘陵,高度為海拔500~600米,是平原和盆邊高地的過渡帶。盆地邊緣為一系列高原、 山地。北緣為中非高地,平均海拔700~800米,為剛果河、查德湖、尼羅河三大水系的分水嶺;東緣為米通巴山脈;東南緣是南非高原北端的加丹加高原,為剛果河和贊比西河的源地;西南緣隆達高原是安哥拉比耶高原的北延,為剛果河、開賽河和安哥拉北部諸河的分水嶺;西緣為喀麥隆低高原、蘇安凱山地、凱萊山地和瀑布高原等一系列高地。有剛果河及其支流形成的單一完整的水系。  盆地南北均為高原,東部為東非大裂谷,缺口在西部即剛果河下游和河口地段。剛果盆地包括了剛果河流域的大部,平均海拔400米,有大片沼澤。

盆地形成

剛果盆地位於下幾內亞高原、南非高原、東非高原及低小的阿贊德高原之間,大部在薩伊境內,西部及 北部包括剛果及中非的部分領土。這是個構造盆地,底部是基本上未受擾動的厚層沉積岩,形成平坦單調的地形,只有斷層作用造成的一些零星分布的不高的陡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這種單調的景觀。沉積岩是在內湖沉積的。後來由於地殼上升,原始的剛果河(薩伊河)切穿盆地西緣,內湖才逐漸消失。現在盆地西南部的兩個大湖就是它的殘跡。盆地周圍是相鄰高原的邊坡,其基底結晶岩廣泛出露。

湖緣侵蝕作用

1、原受斷層作用陷落而形成低地。  2、因周圍高原完整,形勢封閉,後因多雨而逐漸積水成湖。  3、而後湖水逐漸侵蝕邊緣,致湖水外泄出露形成。由於採伐過度,非洲僅存的這片橫穿非洲中部的原始森林正以驚人的速度消減。上世紀初,非洲熱帶雨林資源還極其豐富,是僅次於拉丁美洲的世界第二大熱帶雨林區,森林覆蓋率達60%以上,而現在已不到10%。聯合國糧農組織最近的調查結果顯示,該地區森林採伐速度已經超出森林再生能力的極限。第一屆保護中部非洲地區森林生態系統首腦會議是1999年3月在喀麥隆首都雅溫得召開的。會議通過了關於森林保護的《雅溫得宣言》。2000年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呼籲國際社會提供技術和資金援助,幫助中部非洲國家實施《雅溫得宣言》。2002年9月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召開的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上倡議的“夥伴計畫”,也包括保護中部非洲剛果盆地自然資源計畫。

熱帶雨林

非洲剛果盆地熱帶雨林的面積僅次於南美洲亞馬孫盆地熱帶雨林,有“地球第二肺”之稱,它的一半以上 位於中部非洲國家剛果(金)境內。剛果(金)國土面積達230多萬平方公里,其中54%被森林覆蓋。剛果(金)盛產烏木、紅木、灰木、花梨木、黃漆木等25種貴重木材。但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調查顯示,這個熱帶雨林的面積正在以每年3190平方公里的速度減少。和很多國家不同,剛果(金)森林遭到破壞並非因過度採伐,而是戰亂。歐盟駐剛果(金)環境、森林專家菲利波·薩拉克對新華社記者說:“在這個國家,持續的戰亂造成數百萬流民。他們逃進森林地區,用火燒森林的辦法開墾土地,種植農作物,這對森林生態造成很大壓力。”屬熱帶雨林氣候,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25—27℃,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熱帶雨林廣布,有黑檀木、紅木、烏木、花梨木等名貴樹種。土壤以磚紅壤、紅壤為主。

礦藏資源

盆地邊緣礦產資源豐富,金剛石、銅、鍺、鈷、錫、鈾、錳、鉭的儲量都居世界前列。有“中非寶石”之稱。為重要農業區,產油棕、咖啡、橡膠、菸葉等。大部分地區無人居住,是大猩猩等熱帶動物生活天堂。  剛果河的許多支流都到盆地內匯進幹流,因此,這裡水系發達。盆地氣候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氣溫25至27攝氏度,降水量1500至2000毫米以上。這裡是一片鬱鬱蔥蔥的熱帶森林,有多種珍貴樹種和熱帶作物。盆地邊緣礦產豐富,盆地中水資源充沛,因此,人們稱剛果盆地為“中非寶石”。

世界自然遺產

剛果盆地擁有僅次於亞馬孫河盆地的世界第二大熱帶雨林,匯聚了極其豐富的物種,包括1萬多種植物, 400多種哺乳動物,1000多種鳥,200多種爬行動物。這裡的大森林被稱為地球最大的物種基因庫之一。剛果(金)東部有3大自然保護區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但它們都因為戰亂傷痕累累。在南基伍省的卡胡茲·別卡自然保護區,非法武裝集團瘋狂採挖當地的鉭鈮礦,致使森林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在東方省的喀朗巴自然保護區,各派武裝人員盜獵大象等野生動物,1999年這裡還生活著25頭左右的珍稀白犀牛;在北基伍省的維隆佳自然保護區,武裝集團十幾年來在這裡安營紮寨,混戰不休,而無數的難民也在這裡尋找棲身之地。2004年,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就有15平方公里的森林被破壞。這個國家可以開採的森林集中在赤道省、東方省和班頓杜省沿剛果河一帶。但異常落後的基礎設施嚴重製約了剛果(金)發展林業。薩拉克指出,森林資源的開發其實並不局限於採伐木材,熱帶雨林所擁有的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發展醫藥的希望。他希望國際社會重視這個領域的研究,並推動熱帶雨林的保護。

地球上最大的物種基因庫之一

保護中部非洲森林生態系統第二屆首腦會議2005年2月5日在剛果共和國首都布拉柴維爾閉幕。喀麥隆、加彭、赤道幾內亞、查德、剛果(金)、中非共和國和剛果(布)等七國總統共同簽署了一份決議書,承諾保護剛果盆地的生物多樣性和它的生態系統。剛果盆地位於非洲中部,面積約337萬平方公里,赤道橫貫其間。剛果盆地屬熱帶濕潤氣候,擁有僅次於亞馬孫河盆地的世界第二大熱帶雨林,匯聚了極其豐富的物種,包括1萬多種植物和400多種哺乳動物,盛產各種名貴木材。林中高達40米的闊葉喬木終年常綠,花開不斷,形成濃密連續的林冠。哺乳動物包括大象、黑猩猩和大猩猩(瀕危絕滅的動物之一)、長頸鹿、獅子和獵豹等,還有1000多種鳥、200多種爬行動物。這裡的大森林被稱為地球上最大的物種基因庫之一。剛果盆地有“中非寶石”之稱。

保護森林生態系統

中部非洲七國總統2005年2月6日在剛果共和國首都布拉柴維爾表示,他們將積極採取措施建立一個地區組織,保護剛果盆地的物種多樣性。在會議日程只有一天的保護中部非洲森林生態系統第二屆首腦會議的閉幕式上,喀麥隆總統比亞、加彭總統邦戈、赤道幾內亞總統奧比昂、查德總統德比、剛果(金)總統卡比拉、中非共和國總統博齊澤和剛果(布)總統薩蘇簽署了一份決議書,承諾保護剛果盆地的生物多樣性和它的生態系統。七國總統支持成立一個地區性投資機構,從林木和動物出口的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建立基金,用於資助地區性森林合作機構或項目。他們同時呼籲國際社會、尤其是巴黎俱樂部的已開發國家能夠免除中部非洲國家的債務,幫助這些國家推進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的項目。

可持續發展

剛果盆地擁有僅次於亞馬孫河盆地的世界第二大熱帶雨林,匯聚了極其豐富的物種。這裡的大森林被稱為地球最大的物種基因庫之一。七國總統認為,有關各國有必要改善政府管理,打擊非法的森林開採和貿易活動。他們承諾,將推動有關各方的相互對話,特別是與森林地區的居民開展對話,使各方共同參與森林的管理,實現可持續發展。

媒體報導

新華網科威特2010年3月24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國際刑警組織24日在卡達首都多哈聯合發表 報告說,如不儘早採取有效的保護措施,未來10年到15年內棲息於非洲剛果盆地的大猩猩將面臨滅絕。  在聯合國《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大會期間發表的這一報告說,濫砍濫伐、非法採礦造成的環境破壞使大猩猩的棲息地不斷縮減,而商業利益驅動下的非法獵殺是這一物種瀕臨滅絕的直接原因。  報告指出,在剛果(金)東部地區,當地武裝組織之間持續數年的衝突使大猩猩保護區維龍加國家公園遭到破壞,嚴重威脅大猩猩和其他動物種群的生存。此外,致命的“伊波拉”病毒也成為大猩猩的一大殺手。統計顯示,數以千計的大猩猩已因感染這一病毒死亡。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官員內勒曼說:“我們目前所擔心的是大猩猩數量減少的速度遠快於我們籌集更多資源來拯救它們的速度。”他呼籲國際社會和非政府組織投入更多力量加強對這一物種的保護。  大猩猩分為東部低地大猩猩、西部低地大猩猩和山地大猩猩,其中山地大猩猩主要生活在烏干達、盧安達和剛果(金)3國交界地帶,目前全球數量不到700隻,已被列為瀕危物種。

第二大盆地:查德盆地

查德盆地(Chad Basin)  非洲巨大內陸盆地。位於非洲大陸中北部。主要包括查德西部、尼日東南部、奈及利亞東北部和中非北部。面積約250萬平方公里。地形簡單,地表平坦。東半部伸入撒哈拉沙漠境內,被沙漠覆蓋。南部為 以查德湖為中心的查德水系廣大內流流域地區。平均高度為海拔280~300米,查德湖東北的博德萊窪地海拔155米,是盆地最低處之一。東、南兩面盆邊較高,有海拔 500米以上的高崗。沿查德湖多窪地和沼澤。屬熱帶乾草原氣候。全年高溫,年平均氣溫26℃以上,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為近似向心的內陸水系。植被以稀樹草原為主。土壤為半乾旱棕色土,沿湖多沼澤鹽漬土。產食鹽和天然鹼。查德湖漁產豐富。大致以北緯15°為界,北部氣候乾旱,屬荒漠或半荒漠,為粗放畜牧業區;南部較濕潤,為熱帶草原,沙里河和洛貢河流域是重要農業區,盛產棉花和穀物。有石油礦藏。向為撒哈拉南緣交通要地,有恩賈梅納、邁杜古里等商業、交通中心。
圖片圖片

第三大盆地:大自流盆地

百科名片
大自流盆地(Great Artesian Basin)亦稱“澳大利亞大盆地”(Great Australian Basin),是世界第三大盆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自流盆地。在澳大利亞,是世界最大自流盆地,位於澳大利亞大陸中部偏東。在澳大利亞岩層上,覆蓋著不透水層,東部多雨,形成受水區,地下水流以每年11~16米的速度流向西部少雨地區。承壓水透過鑽井或天然泉眼等湧出地表,所以自流盆地因此而得名。澳大利亞的畜牧業發展得益於這種得天獨厚的地形。

簡介

大自流盆地(Great Artesian Basin),亦稱“澳大利亞大盆地”(Great Australian Basin),是世界上最大的自流盆地,位於澳大利亞大陸中部偏東,即中央低地區北部1/3 的地區範圍內。介於東部高地與西部高原之間,自卡奔塔利亞灣向南,直至達令河上源和艾爾湖盆地,包括昆士蘭州的1/3地區、新南 威爾斯州和南澳大利亞州的大部以及北部地方的一部分區域,面積175萬平方公里。為一大淺碟形凹陷盆地,地下廣布著承壓水層。東部邊緣大致以大分水嶺西麓為界,地勢較高,西、北、南三邊較低。  在澳大利亞古陸岩層上,覆蓋著基岩不透水層、侏羅紀砂岩承壓含水層和白堊紀頁岩不透水層,露頭在東部多雨地帶,形成受水區。地下水流循含水層以每年11~16米的速度流向西部少雨地區。承壓水通過鑽井或天然泉眼湧出地表,自流盆地因此得名。第一個人工鑽井於1878年在新南威爾斯州的伯克附近鑽成,井深44米。此後鑽井深度隨地下含水層深度而異,有很多不到60米的淺井,也有個別可達2000米以上的深井。1970年前後,共有自流鑽井4500孔,另有需使用抽水機的半自流鑽井2萬孔,70年代末,前者已減為約2900孔。地下水的礦化度一般是離東部受水區越遠就越高。大部分地區地下水的鈉離子含量太高,不宜於農業灌溉,但大部分尚可供牲畜飲用。有些井的水溫很高,須待降溫後方能使用。地下水到達地面的水量不大,全盆地年總涌流量僅1.99億立方米,但對乾旱半乾旱地區畜牧業作用極大。地跨昆士蘭、南威爾 士和南澳大利亞3州。包括達令(Darling)河和埃爾(Eyre)湖兩集水區的大部分。向北延伸至卡奔塔利亞(Carpentaria)灣。面積1 750 000平方公里(676 250平方哩),占全澳大利亞國土總面積的1/5。地下水位差異極大。最深的自流井達2100公尺(7 000呎)。日平均湧水量達13億升,經明渠和塑膠管道輸往當地農田、牧場和居民點。  大淺碟形凹陷盆地。位於澳大利亞大陸中部偏東,即中央低地區北部1/3的地區範圍內,面積約177萬平方千米。介於東部高地與西部高原之間,自卡奔塔利亞灣向南,直至達令河上源和艾爾湖盆地,包括昆士蘭州的1/3地區、新南威爾斯州和南澳大利亞州的大部以及北部地方的一部分區域 ,面積175萬平方千米,地下廣布著承壓水層。東部邊緣大致以大分水嶺西麓為界,地勢較高,西、北、南三邊較低。亦稱澳大利亞大盆地,是一大淺碟形向斜盆地,也是世界最大的地下水分布區。此外,還有一些規模較小的自流盆地和半自流盆地。盆地中現已有自流井4500多眼,半自流井2萬多眼。井水礦化度西高東低,有些井水溫度較高,不利於農業灌溉(可明溝降溫後使用),但可供牲畜飲用。

地理位置

大淺碟形凹陷盆地。位於澳大利亞大陸中部偏東 ,即中央低地區北部1/3的地區範圍內,面積約177萬平方千米。介於東部高地與西部高原之間,自卡奔塔利亞灣向南,直至達令河上源和艾爾湖盆地,包括昆士蘭州的1/3地區、新南威爾斯州和南澳大利亞州的大部以及北部地方的一部分區域 ,面積175萬平方千米,地下廣布著承壓水層。東部邊緣大致以大分水嶺西麓為界,地勢較高,西、北、南三邊較低。亦稱澳大利亞大盆地,是一大淺碟形向斜盆地,也是世界最大的地下水分布區。此外,還有一些規模較小的自流盆地和半自流盆地。盆地中現已有自流井4500多眼,半自流井2萬多眼。井水礦化度西高東低,有些井水溫度較高,不利於農業灌溉(可明溝降溫後使用),但可供牲畜飲用。

名稱由來

在澳大利亞古陸岩層上,覆蓋著基岩不透水層、侏羅紀砂岩承壓含水層和白堊紀頁岩不透水層,露頭在東部多雨地帶,形成受水區。地下水流循含水層以每年11~16米的速度流向西部少雨地區。承壓水通過鑽井或天然泉眼湧出地表,自流盆地因此得名。

自流原因

大自流盆地的東側是大分水嶺,由於受來自太平洋的東南風的影響,降水較多,豐富的雨水沿著隙水的岩層向低洼處滲透在盆底底部鑿井,到蓄水層,中部盆地的地面低於地下貯水層水面,再加上水本身的壓力,水就可以自動噴出地面了。這些水是發展畜牧業的寶貴資源。

重要資源

放牧者和科學家都表示,為避免大自流盆地出現水危機,進一步採取更多的行動是至關重要的。 大自流盆地豐富的內陸水系資源是大洋洲水資源的基礎,它提供了整個洲22%的水源,並是澳大利亞內陸四個州的採礦業、旅遊業和畜牧業的唯一水源。  來自大自流盆地協調委員會的 Angus Emmott 說:“毫無疑問,將來對大自流盆地水源的需求會更大,因此,做好該地區的水源管理工作是至關重要的。”  “大自流盆地面積 1,700,000 平方公里,相當於 Queensland(昆士蘭州)最初面積的 70% 。另外,它還包括 New South Wales(新南威爾斯州)、South Australia(南澳大利亞州)以及 Northern Territory (北部地方)的一部分區域。因此,大自流盆地是一種異常重要的資源。”  “在採礦業方面存在若干與水源利用相關的問題,我認為這是一個有待提高的領域。”  Emmott 先生表示,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正在採取措施,以免造成大自流盆地的水資源浪費或者過度使用。  Emmott 先生還說:“伴隨著氣候變化,我們將更加依賴大自流盆地,因此,在道義上我們也應該充分利用這一水源,盡我們所能地實現它的最高價值。我們不能浪費它,而應該在當前和今後較長時期內對它實施戰略管理。”

人工鑽井

第一個人工鑽井於1878年在新南威爾斯州的伯克附近鑽成,1970年前後,共有自流鑽井45 00孔,另有需使用抽水機的半自流鑽井 2 萬孔 ,70 年代末,前者已減為約2900孔。地下水的礦化度一般是離東部受水區越遠就越高。大部分地區地下水的鈉離子含量太高,不宜於農業灌溉,但大部分尚可供牲畜飲用。有些井的水溫很高,須待降溫後方能使用。地下水到達地面的水量不大,全盆地年總涌流量僅1.99億立方米,但對乾旱半乾旱地區畜牧業作用極大。一年中盆地可供水1.99億立方米,為世界上最大的自流井盆地。自流井盆地的地質構造為一大向斜層,間有褶皺、斷層和花崗岩山脊。盆地由不透水的白堊系海相和湖相頁岩以及含水層的侏羅系砂岩組成。盆地東緣的露頭處高于海面244-900米,由此向西傾斜,至昆士蘭州西南邊緣低于海面下2,130米。在北部地方和南澳大利亞州露頭處的高度為150─l,550米。盆地內一般有2─3個含水層,最上面的含水層已普遍開鑿利用,只需鑽深約30米用抽水機就可吸水。最初鑿井可獲得大量地下水。但是,由於鑿井太多(已達18,000個),而且抽水時間已久,地下水量正在逐漸減少,甚至有些鑽孔已無地下水供應。  在大自流井盆地各處鑽孔深度不同,如昆士蘭州的最深鑽孔為2,179米,是在布萊克霍爾區域;新南威爾斯州為1,390米;南澳大利亞州為1,654米。地下水的溫度與含水層的深淺有關,一般是含水層距地面越近,則水溫越低;反之越高。據記錄,最高地下水溫見於昆士蘭州的1,735米鑽孔,其水溫為1 10℃。在南澳大利亞州東北部的戈伊德拉貢(Goydcr Lagoon)深1,435米的鑽孔,地下水溫達97.7℃。鑽孔內的地熱梯度(亦稱地熱增溫率,指恆溫帶以下每往下加深一定深度,溫度增加的速度)各地也不一樣。如以地熱梯度0.3℃為例,在新南威爾斯和南昆士蘭需鑿深19米,而在南澳大利亞只需鑿深3.1米。

地下水

澳大利亞盆地的地下水大多為含碳酸鈉、碳酸鉀、碳酸鎂和氯化鈉的熱水井,不適於農業灌溉,但是為昆士蘭州、南澳大利亞州、北部地方的乾早牧區提供了充足的牛羊飲用水源。

其他大自流盆地

在大洋洲大陸除大澳大利亞自流井盆地外,其他較為重要的還有墨累威盆地、尤克拉盆地、荒漠盆地、西北盆地、珀斯盆地、阿德萊德平原盆地、皮里-托倫斯盆地、吉普斯蘭盆地、奧克斯利盆地、考厄爾盆地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